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有了醫保卡心裏踏實多了
醫保卡比養個兒子都管用
期待醫保報銷比例越來越高
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的茍淑梅,發了醫保卡5年都沒有用過,沒想到女兒生孩子還能用上。聽説外孫即使沒有參保也能享受醫保,老人喜不自勝。
為省看病錢鍛鍊身體
身處西郊老工廠聚集區,茍淑梅見證了鄭州紡織工業的興衰。從最初的機器轟鳴産品供不應求,職工騎著最流行的“洋車”(自行車),到門可羅雀廠房破敗,絕大多數職工下崗失業,仿佛只用了一夜的時間。滄桑巨變後,下崗工人摸索著各種糊口的手段,有打工的有做生意的,再加上政府推行的低保政策,多數人的生活還能顧得住。
這種生活的核心是:吃飯自己做,衣服破了補補再穿,出去不是步行就是坐公交,過日子必須仔細仔細再仔細。而且,這種生活必須杜絕任何意外。在這些意外當中,最可怕的是疾病。
2004年,茍淑梅的街坊,一個看起來活蹦亂跳的女工,因生活習慣不好患病,住了一次院花了5萬多。在下崗職工眼裏,這是一筆天文數字。這個家頓時陷入破産狀態,她的兒子也為此推遲了婚期,因為他拿出了儲備多年的彩禮。即便如此,看病的錢也不夠,此家債臺高築,兒子即將過門的媳婦也跑了。
看到街坊的下場,茍淑梅暗自驚心,她為自己安排了滿滿噹噹的健身計劃。這當然是個好習慣,她通過鍛鍊打熬出了一副好筋骨,近十年來從未生過大病。
“現在喜歡上鍛鍊了,最開始卻主要是為了節省看病錢。”如今,説起鍛鍊身體的初衷,茍淑梅還是有一點傷感。
外孫出生用上了醫保卡
雖然筋骨結實,茍淑梅還是有一點隱憂,萬一病了怎麼辦?在2007年之前,茍淑梅儘量不去想這個問題,“想了也白想,還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
到了2007年11月份,茍淑梅愉快地參與到這個話題中來,她聽人説,“要給大家辦醫保了”。“給老百姓辦醫保?我又沒單位,會給我辦?”這段時間,期盼中夾雜著一絲忐忑。
11月下旬,茍淑梅心裏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她被通知參加醫保卡發放儀式,她是首批參保的鄭州居民之一。儀式當日,茍淑梅專門換了一身“體面的衣服”,也被媒體記者抓個正著,對著她和醫保卡猛拍。
儀式現場,茍淑梅看到了時年79歲的蘭梅英。蘭梅英是鄭州市繡花廠的退休職工,這些年一直沒有醫療保障,每個月500多塊錢的退休金,讓她看病不敢進醫院。茍淑梅記得,蘭梅英領到自己的醫保卡時,“用手摸了一遍又一遍”。她告訴在場的記者,以前是有病硬拖,不敢進醫院、不敢看醫生,實在不行就自己買點藥吃。現在居民醫保個人繳費不多,就能享受到最高6萬元的醫保待遇,還有個人賬戶,“以後心裏會踏實很多”。雖然身體很好,但茍淑梅還是認為蘭梅英説的句句在理:萬一有病了,這是個保底的東西。
當然,茍淑梅還是繼續鍛鍊身體,除了頭疼腦熱用點醫保,她平常很少用到醫保卡。就在她把醫保卡當做安慰劑的時候,全民醫保給了她一個驚喜。女兒生孩子住院,醫保卡給報銷了不少。採訪時,茍淑梅聽社區主任朱德寶説,孩子萬一有點病患,沒辦醫保卡的情況下也能享受居民醫保。她頓時笑了出來:“當然不想用它,不過這可真是好政策,省多少心啊!”
“有了醫保卡,比養個兒子都管用。”張遠芳的此句笑言,沒有貶低親情的意思,只是説出了醫保卡在低收入群體的巨大保障作用。
父親中風印證醫保的好處
像張遠芳一樣經歷過青工時代的那一代人,都知道鄭州西郊的紅火。普通話純正的張遠芳,曾經是鄭州一家工廠話務班的工人,這是一個體面的職業。後來因生孩子離開工廠,她還非常不捨,幸虧丈夫還在那個工廠。在國企倒閉潮之前,丈夫停薪留職出來闖蕩,張遠芳感覺自己時不時會冒出一種説不清的焦慮。後來她才明白焦慮所在:沒有靠山沒有保障,萬一有點變故該怎麼辦?
當時年輕,身體也好,再加上張遠芳心態好,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發生。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張遠芳卻越來越小心,她給兩個孩子最好的教育,更讓他們防範所有可能帶來的傷害。“一旦有個什麼事兒,且不説給孩子造成的痛苦,咱連醫療費都負擔不起。”張遠芳的努力沒有白費,兩個孩子都健康長大,一個碩士畢業已經工作,另一個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幾年前,張遠芳的焦慮突然加深了,這源於父親的病倒。
作為一家工廠的總工程師,張父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還有職工醫保。在此之前,張遠芳對父親的醫保並不在意。當父親突然因中風躺倒在病床上,大額醫藥費流水一樣花去時,張遠芳才有了感覺。“花那麼多錢,如果沒有醫保,那點工資肯定不夠花,花虧的窟窿只能由子女去填。”
全民醫保讓她心裏有譜
在慶倖父親有醫保的同時,她的焦慮突然爆發,自己早已從單位辭職沒有任何保障,萬一有事如何是好?最要命的是,自己和父親的體質極為相似,這就意味著患高血壓等類似疾病的幾率很高。“我要是病倒了,會把這個家拖垮,會給孩子帶來無盡的災難。”張遠芳説,自己曾為此睡不著覺。
當時,因為家庭變故,張遠芳獨自撫養兩個孩子。了解她的情況後,社區為她辦了低保。社區工作人員同時告訴她,不用擔心,鄭州正在調研居民醫保,到時候肯定能享受到。
終於到了那一天。2007年12月1日,張遠芳參加了鄭州市城鎮居民醫保啟動儀式,她還作為首批參保的居民代表發了言。“當時心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看起來精神不錯呢。”2012年9月下旬,張遠芳指著一張照片告訴記者。這張現場照片,是別人替她拍攝的,她想“一直保存下去”。
如今,張遠芳從事家政行業。雖然收入不高,但她每天打扮得整整齊齊,“我挺知足的,只要沒病沒災,我想一直這麼過下去。”自己有居民醫保,女兒有職工醫保,兒子上大學也享受醫保,沒有了後顧之憂,張遠芳的心態越發好了,身體也越發好了。
醫保覆蓋範圍越來越大,但因財力限制,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還不夠。作為醫務工作者,姜蕾期待政府增加投入,提高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
從業護士 見慣悲歡離合
在醫患關繫緊張的當下,姜蕾替自己的同事們感到有些委屈。現在,姜蕾在鄭州市中心醫院醫保辦供職,她最初入行時從事護士行業。
被稱作“白衣天使”的醫護行業,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沒日沒夜的值班,鮮有假期的生活,加上個別病人的不理解,這讓姜蕾感覺相當辛苦。但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姜蕾就一直堅持下來。從泌尿科到內科,姜蕾幾乎把病房的崗位轉了個遍。最讓她難受的,是看到病人山窮水盡,不得不放棄治療。
“很多時候,醫院都是先緊著治病救人的原則,能搶救就搶救,即使病人沒有交費。”在姜蕾的印象中,醫院很多次減免特困病人的醫療費。但杯水車薪,醫院也要維持正常運轉,不可能管著所有困難病人。不知道有多少次,姜蕾看到病人家屬因家財耗盡而眼帶血絲悄然離去。
期待醫保報銷比例越來越高
2007年12月1日那天,很冷,姜蕾的臉上卻寫滿了笑意。
“居民醫保的覆蓋,意味著很多市民以後有錢看病了。”儀式現場就設在鄭州市中心醫院,姜蕾作為醫療代表參加了儀式。隨後,她來到醫院醫保辦工作。
到了新崗位,姜蕾更深切地感知到居民醫保對老百姓有多重要。“以前都是自費的時候,低收入的老百姓有病了都在熬,熬過去就萬事大吉,熬不過去就熬出大病來了。”有了居民醫保,老百姓敢看病了,從小病看起也避免了大病的重負。
雖然是為老百姓辦好事,但姜蕾在工作中卻經常“挨吵”,吵她的都是病人家屬。來報銷的時候,看到姜蕾算得仔細,有些病人家屬很不理解,有人曾衝她吼道:“本來報的就少,你們還那麼摳,還讓人活不讓?”
病人家屬的心情,姜蕾非常理解,但她也非常無奈。“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偏低,超過報銷比例我們也沒辦法。”曾經有一個病人家屬,因為病人患病病種不在報銷行列,而其家裏經濟條件及其困難,為了看病差點跪在她的面前。“我們科裏的人都很難受,但實在沒辦法,只能往上級部門反應。”
展望將來的工作生活,姜蕾和她的同事們有一個最大的願望:政府投入更大的財力,讓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調高,讓患病的居民不再因為沒錢陷入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