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美國總統大選是一個政客們披著民主面紗,相互拆臺的過程,而想要登上到這一巔峰,也沒那麼簡單。在美國獨立之後,總統的寶座不僅要求總統候選人有名校出身,參議員、眾議員甚至州長的履歷,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足夠的美元後盾來“燒錢”賺選票。很多人質疑美國大選就是一場“燒錢秀”,一名總統候選人究竟如何如何排除眾異成功問鼎?繼位之後又是回饋選民抑或回報“金主”?今天的專題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喬治 華盛頓1732年生於美國弗吉尼亞的威克弗爾德莊園。他是一位富有的種植園主之子二十歲時繼承了一筆可觀的財産。1753年到1758年期間華盛頓在軍中服役,積極參加了法國人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從而獲得了軍事經驗和威望。1774年他被選為弗吉尼亞的一位代表去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時,就已經成為美國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華盛頓不是一位主張獨立的先驅者,但是1775年6月,作為代表參加第二屆大陸會議的他卻一致推選他來統率大陸部隊。他軍事經驗豐富,家産萬貫,指揮才能卓越,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忠誠效勞,分文不取,廉潔奉公,以堅強的意志帶領美國走向了自由與獨立。美國獨立戰結束後,華盛頓面對軍官們的“王袍加身”不為所動,1787年的制憲會議確立總統選舉辦法後,堅持以聯邦憲法為準則進行總統選舉。在美國建國之初的第一屆總統選舉中,華盛頓在絲毫沒有動用自己可觀的財産,也沒有任何財團、莊主的支持下,僅僅憑藉功勳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被尊稱為“國父”,哪怕是美國第二屆總統選舉華盛頓連任,也未費吹灰之力,贏得了包括政治意見相反的選舉人在內的全部選票。[詳細]
國之初期,制憲會議確定的聯邦憲法並未規定總統的連任期限,但華盛頓在連任兩屆之後仍決心退位,並在退位之時推薦亞當斯為接班人,他相信:只要他把舞臺騰出來,自然有人填充。亞當斯1735年10月30日生於馬薩諸塞州昆西北部的一幢房子裏,因為這幢房子裏誕生了美國第一任副總統暨第二任總統,所以美國人稱其為“美國獨立的搖籃”。約翰 亞當斯從小聰慧過人,享有“神童”的美譽。他20歲時就獲得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碩士學位。他素來熱衷政治,是美國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華盛頓和傑斐遜一起,被譽為美國獨立運動的“三傑”。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亞當斯臨危受命,出使法國和荷蘭,參與締結和平協定,使這兩個當時主要的歐洲大國站在了正為獨立而苦苦拼爭的美國一邊,打破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將這個新生的國家扼殺在搖籃裏的企圖,為美國獨立做出重大貢獻,英國人將其視為僅次於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的第二號“邪惡人物”。在亞當斯未耗費鉅資就得到總統權杖之時,有這樣一段話:“我想我知道他的真實想法”“噢!你接任了,我解脫了!看我們誰更開心!” [詳細]
小亞當斯是美國的第六任總統,是第二任總統約翰 亞當斯的長子。1767年7月11日小亞當斯生於馬薩諸塞州昆西,與父親一樣,小亞當斯也畢業于哈佛大學。在小亞當斯20多歲時成為一名外交官,代表美國出使過歐洲20多個國家。1802年,小亞當斯投身政治舞臺,當選馬薩諸塞州參議員,進而進入美國參議院。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時,由於他富有外交經驗,被聘為哈佛學院修辭學和辯論學教授。在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 門羅執政時期,小亞當斯擔任了國務卿一職。正是小亞當斯名校和參議員的履歷,為他日後問鼎美國總統的寶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詳細]
1882年1月30日,羅斯福出生於美國紐約。1900年至1904年就讀于哈佛大學,190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10年羅斯福當選紐約市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年任海軍副部長。1920年作為詹姆斯 米德爾頓 考克斯的競選夥伴,羅斯福參加總統競選失敗。1928年任紐約市長,因對農民實行減稅大得人心,1930年連任。羅斯福5歲時跟隨父親去見當時的總統克利夫蘭,總統曾給他一個奇怪的祝願:“祈求上帝永遠不要讓你當美國總統。”可是他卻成了美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統,也是最有威望的總統之一。許多美國總統曾任職參議員和眾議員的履歷,成為他們問鼎成功的重要籌碼。 [詳細]
比爾 克林頓是美國第42任總統。1964年,克林頓高中畢業後考入喬治敦大學,曾擔任大學學生會主席並協助聯邦參議員威廉 富布賴特工作。1970年,他考入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1973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到阿肯色州州立大學擔任教授。1976年,克林頓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長,1978年至1980年任阿肯色州州長,1982年至1992年又連續五次擔任州長。被選為美國南部經濟發展政策委員會主席,兼任全美州長聯席會議主席,並曾協助總統主持國家最高教育當局的工作。1990年,克林頓被選為民主黨最高委員會主席,州長的履歷成為克林頓競選成功的基礎,不僅是他,美國歷史上許多總統都具有曾任州長的履歷。[詳細]
自第二屆競選亞當斯問鼎美國總統之後,通向白宮的路就不再像美國獨立初期那樣平坦,能夠笑到最後的人,不單單要有名校的教育背景,還要在政壇之路上穩紮穩打,一路蹣跚,而參議員幾乎是這一路途中不可或缺的一步。1913年以前,參議員是由州議會選舉。1823年,紐約市一張選票價錢為5美元,拉住回頭選民要30美元。有些選舉甚至在選票下面附有複寫紙,以作為領錢的依據。競選費逐屆昂貴,即使參選時準備輸掉,也得花費大量的錢。美國一名參議員和一名市長當選所花的錢,就多於英國全體下院議員競選費用的總和。競選公職成了為公職而籌資,政治與籌資成為同一遊戲的陰與陽這兩面。籌資不易使得一些人不敢參與競選,政治腐敗從中可窺一斑。[詳細]
到了美國選舉中期階段,眾議員的選舉所需費用也逐年攀升。2000年,專門負責為共和黨眾議員候選人籌集資金的卡羅琳 馬卡多介紹,共和黨國會競選委員會籌集到了1.4億美元,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則籌集到了9000萬美元,每名現任眾議員的平均籌款數目都在100萬美元以上,這筆錢全部被用於支持黨內候選人競選。而這麼多的競選資金,大部分都用於做互相攻擊的政治廣告上了。同比,2000年眾議員候選人競選費用已達到當時的最高峰,美國大選過程中,隨著棋局行之將遠,美元花費也越來越多。 [詳細]
州長競選是美國總統選舉過程中重要的一步棋子,其競選所需資金也自然可觀。2010年的美國大選是有史以來耗資最重的一次總統選舉,在2010年州長競選中,eBay的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以1.4億多美元的個人投入創下了美國政治史上最貴非總統選舉紀錄。而澳大利亞當年整個聯邦選舉總計花費也不過5200萬美元。惠特曼的花銷幾乎是澳大利亞聯邦選舉的3倍。然而,所謂的“砸錢”並不是問鼎成功的充要條件,所謂物極必反,過於聲勢浩大的競選造勢活動引起了一些自由選民的反感,認為惠特曼的廣告已經“嚴重影響了民眾的生活”。所謂的步步為營步步金錢,也逃不出適度的原則。 [詳細]
在今天,美國總統大選的確成為了一項價格不菲的“金錢遊戲”。從1976年至2008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大選花費的變化趨勢上看,尤其是在2000年(3.4310億美元)之後,幾乎每次選舉的花費都成倍增長。美國總統選舉的競選經費來説,1860年競選總統時,民主共和黨只花了十萬美元,便使林肯(Abraham Lincoln)成為美國第十六位總統,與一百年後的1960年,十萬美元只夠讓候選人在全國電視網出現30分鐘相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詳細]
2001年,小布什成為繼美利堅合眾國6任總統約翰 昆西 亞當斯之後第二位踏著父親的足跡當選的總統。2004年是小布什競選連任的大選年,幾年前的成功問鼎為小布什連任競選積累的經驗,讓他相信“撈錢”成為總統競選成功的必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在這次總統競選中,僅從2004年總統競選侯選者的第二季度籌款情況看,總統小布什一人共獲得3440萬美元的捐贈,比9名有意競選總統的民主黨人籌款總和還要多。 大約有12500名捐款人向布什提供了最高限額為2000美元的競選捐贈,其中有18人因幫助布什共籌集20萬美元以上的錢而被封為“突擊隊員”,還有約50人因幫助布什撈來至少10萬美元而獲封“先鋒隊員”。另外,儘管布什的競選班子一直稱向布什捐款的人來自各個等級,但事實是,捐款人中的70%都給了最高限額的2000美元。小布什的競選資金迅猛飆升。 [詳細]
剛剛過去的上一屆美國總統選舉以奧巴馬的勝利畫上句號,奧巴馬就此成為第44任美國總統和第一位非裔美國總統。在奧巴馬的競選過程中,所耗費用達到歷史之最。據美國無黨派智庫“敏感政治中心”的報告顯示,從2007年開始的整個選舉週期中,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籌得的競選經費達到15億美元,是上屆選舉的2倍;而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已籌得6.2億美元,創下美國總統選舉歷史上個人籌款紀錄,競選費用從最初籌資可見一斑。30多年來,美國總統選舉耗資逐屆膨脹。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兩黨競選改革法》,以給選舉籌資“降溫”。然而,在美國的選舉制度下,沒有錢的競選根本就不現實。 [詳細]
美國《時代》雜誌最近有一期封面文章,主題是“白宮大拍賣”,其醒目的標題“如何買白宮”和“要價25億”,道破了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破天荒的砸錢記錄。2008年,奧巴馬曾獨創性地借助網絡拉小額捐款,為其在當年總統大選中募得7.45億美元競選資金,超過對手一倍。到了今年,評論幾乎篤定羅姆尼和奧巴馬將成為史上最能斂錢的總統競選對手,羅姆尼在招攬“大金主”方面,則被證實是“非常可怕的對手”,其陣營籌款的“殺招”,正是今年大選出現的王牌吸金機器--“超級PAC”,即超級委員會。美國媒體稱,羅姆尼具有強大的募資網絡,這個網絡上的每一個點都是極為富有的支持者,他們開出的支票都是大金額的,與網上募資的“碎銀子”不能相提並論。美國總統的金錢大賽從20世紀起開始風行,並看似永無極限。 [詳細]
1971年越戰期間,美國報業巨頭《紐約時報》刊登華府有關越戰的機密報告“五角大樓文件”,其中詳細記載了二戰結束至越戰開始後,美國歷屆政府及時任總統尼克松如何因利益就“欺騙國會及民眾支持越戰”的情形。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被迫下臺,福特接任美國總統,此時南越形勢已不容樂觀,越南問題重新引起美國政府關注。9月12日,福特、基辛格與美國兩黨國會領袖召開外援會議,試圖説服他們同意美國的對越援助,但會議並無結果。“水門事件”以及福特在9月8日特赦尼克松的做法遭到民主黨的強烈抨擊,民主黨也因此在當年的眾議院中期選舉與參議院選舉中雙雙獲得2/3以上的席位,從而擁有了壓倒總統否決權的票數,使福特在支援南越問題上難以得到國會的支持。[詳細]
自有了“政治獻金”起,每一屆美國總統的政治決策就不單單是為了民主、國家、或者他們口中所謂的人權,更多的會是利益的回饋。正如艾斯伯格説過:“布什總統發動戰爭的理由荒謬得可笑--為了民主。他不停地説‘石油’是攻伊戰最重要的原因,此外,他還希望最好能出現某種意外的‘事變’,以便作為正式對伊拉克開戰的‘契機’。……”而事實上政府高層中間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場愚不可及、而且完全沒有必要的戰爭,至於為何要排除眾人異議,以犧牲千萬生命為代價,只有“利益”本身才清楚。 [詳細]
在傑克遜時代,政治贊助費已很普遍。1873年的彭德爾頓文官制度法禁止了一切公務員的政治捐獻後,大公司成了重要競選資金的來源。當安然公司的案子炒得沸沸颺颺的時候,時任總統的小布什坐不住了,主動表白與安然公司沒有私人關係。據《紐約時報》披露,安然公司與布什家族的關係“尤為密切”,是布什政治生涯中最大的競選捐助者,共為布什捐助55萬美元的競選資金。按照美國聯邦選舉法,個人對總統及國會候選人的捐贈額上限是1000美元,企業捐贈數額沒有上限。安然公司的沒落暴露出美國大選中政治制度的弊端,更讓人看懂了小布什政策中對於“政治獻金”的回報。 [詳細]
自1787年美國獨立至今,總統競選早已不僅再是單純看功勳、看履歷的“軟錢”競爭,更成為一場“硬錢”大比拼,那些隱藏在競選背後的“金主”,甚至今年競選中具有“燒錢機器”之稱的“超級Pac”的“政治獻金”自然也不會是民主旗下“無緣無故的愛”。候選人一旦當選,就必定以各種形式予以回饋,甚至不惜犧牲他們口口聲聲所喊的“民主”與“人權”。極具魔力的美國總統一職,在擁有舉世矚目權利的同時,也被金錢束縛。口號只是口號,總統競選也成為一場政客們永無極限的“金錢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