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雷鋒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共産主義戰士。他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助人無數,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于1963年3月5日親筆為他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李長春強調,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採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一項重大舉措。
2012年2月28日至29日,中宣部在京舉行第九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劉雲山出席論壇並講話,強調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全社會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
在青州市邵莊鎮石石羊村,有一位閒不住的熱心腸老人,自退休後便成了村裏不穿制服的郵遞員,27年來他圍著村裏轉了6000多公里,義務送信件、報紙等11萬餘件,他就是今年82歲高齡的石殿俊老人。[詳細]
一位老師,因為給了學生如母親般的愛,一名學生把老師視為“娘”,像孝順自己親母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整整28年。這位學生名叫宋金萍,今年69歲;老師名為鐘炳堃已99歲高壽。宋金萍一家三口與老師生活在一起,60平方米的房子略顯擁擠,卻充滿無限溫情。[詳細]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生活著上萬名特殊的孩子:受毒品、艾滋病所害,他們失去父母、成為孤兒,或是因父親去世、入獄,母親改嫁而成為事實上無人照料的孩子——他們是大涼山裏的失依兒童。如何才能幫助他們,布拖縣九都村的“孩子王”安曉麗用她的行動給出了答案……[詳細]
她沒有腿,只能依靠兩個小板凳艱難行走;她是一名孤兒,又是130多名孤兒的“媽媽”……在湖南湘潭市福利院,身高不足一米、靠兩個小板凳“走路”的許月華,37年來用自己感恩、堅強、甘於奉獻的心,給予福利院的孩子們完整的母愛。[詳細]
劉麗,30歲,來自安徽潁上縣的農村姑娘,只念了5年書便因貧輟學。2000年至今,劉麗一直在廈門一家足浴城當“洗腳妹”,為了“生計”打拼的劉麗,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大部分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貧困學生,也由此被網友稱為“最美洗腳妹”。[詳細]
周汝珍,河北省滄州市青縣康復敬老院院長。1988年周汝珍來到敬老院,堅守了24年,用愛呵護著170多位老人,為他們帶來生的幸福和死的尊嚴。如今快70歲的周汝珍説,只要老人們需要她,她就會在這裡一直做下去。周汝珍就是老人們心中的頂梁柱。[詳細]
他們是夫婦,是老師;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年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艱苦與辛酸,是幸福與浪漫;不是衝動,是由心的選擇。他們就是胡忠和謝曉君,來自成都,多年堅持在海拔4000多米的塔公草原支教,他們的“高原紅”是當代最健康、最可貴的紅潤。[詳細]
唐中和,男,64歲,湖南省新寧縣豐田鄉莊豐村村民。 2009年獲湖南省道德模範、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為了一句承諾,他3次放棄離開麻風村的機會,孤獨堅守在與世隔絕的“麻風村”幾十年。唐中和一輩子的堅守,向世人昭示了“誠信”的偉大力量。[詳細]
阿裏木江 哈力克,維吾爾族,靠賣羊肉串謀生。9年裏,他靠賣出30多萬串羊肉串攢下的10多萬元,資助了上百名貧困學生。這位草根慈善家成為“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阿裏木,用人間煙火展現善良情懷,詮釋新時期的雷鋒精神。[詳細]
詹紅荔,南平市延平區法院少年庭庭長,在從事少年審判的9年間,她幫助300多名失足少年重返課堂,為70多名重獲新生的青年找到了工作,挽救了70多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很多她審判過的失足少年,都親熱地叫她法官媽媽。[詳細]
遼寧撫順是雷鋒的第二故鄉,也是雷鋒犧牲的地方,並享有“雷鋒城”的美譽。因此,社會與法頻道特意選擇了這個與雷鋒生活、成長、犧牲息息相關的城市,希望通過本次主題晚會的錄製,讓“雷鋒精神”在當代得到最好的傳承。 作為一台大型的主題晚會,本次《永遠的雷鋒》節目在策劃中,進行了許多“第一次”的創新和嘗試。其中包括了,第一次使用大型攝像設備對撫順的各個雷鋒紀念館進行全面而具體的拍攝展示;第一次把典禮、嘉賓訪談、外拍小片、文藝表演等多種形態進行有機結合;第一次在現場播放雷鋒的真實聲音;第一次邀請國際友人,以親身經歷來討論他們眼中的雷鋒精神等等。
紅娘,20世界80年代後的一個統稱,而它的泛指是女人,我們要講述的這位卻是一位男士,他的所作所為,被別人親切的稱為“北京第一紅娘”。他就是朱芳,40年來,他將自己的全部熱情都投入到紅娘事業中。
年過六旬的鄧小嵐,小時候曾經生活在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這裡是抗日戰爭時候晉察冀日報所在地。8年前她隻身一人從北京來到馬蘭村,把歌聲和外面的世界帶了進來,成了村裏唯一一個音樂老師。
在北京市東城區的北官廳社區裏生活著14位盲人,其中有一位叫孫淑琴的盲人,03年眼部手術之後,她能看清一米以內的物體,憑藉著這一米的陽光,她義務照顧社區裏的其他盲人十多年。
二十多年前陳俊貴舉家搬遷到天山喬爾瑪,為班長鄭林書守墓,他們一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生活的艱難讓妻子提前蒼老,也讓孩子不理解,而陳俊貴作出這樣的犧牲只是因為二十多年前班長鄭林書的一個救命饅頭。
梁會蘭原是北京京棉二廠的一個女工,義務照顧所在社區孤寡老人16年,2006年下崗後當起了“專職女兒”,平日裏幫老人做飯、修腳、陪老人去看病等,不嫌臟不嫌累,社區裏的孤寡老人相繼去世。
在河北省北部的城子峪村附近,有一段未經開發的野長城。至今,這段野長城仍然保存完整,這離不開當地一位叫張鶴珊的農民,他保護這段長城已經有33個年頭了。如今,他成就了這段野長城,這段長城也成就了張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