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對抗生素不加選擇,不顧後果地濫用,人們將自食惡果,回到抗生素發現之前的黑暗時代,導致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危機。政協委員方東濤呼籲加強抗生素的監管,防止濫用抗生素。
[危機]醫學界普遍認為,濫用抗生素是産生“超級細菌”的關鍵原因。中國已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細菌整體耐藥率遠遠高於發達國家。
[態度]中國投入鉅資致力研發中藥,擬替代抗生素,來應對包括超級細菌在內的更加複雜的人類健康威脅。
“超級細菌”耐藥性強,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緊密,極有可能在我國“現身”。【專題】 超級細菌現身多國
抗生素以前被稱為抗菌素,事實上它不僅能殺滅細菌,而且對黴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近年來通常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産生的一種物質,用於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還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講,抗生素就是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藥物。 >>>>>>>>>>抗生素曾經是一場革命 抗生素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在20世紀醫藥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特別是青黴素的發明和使用,堪稱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的一場革命。青黴素是抗生素的傑出的代表作。發現青黴素的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 弗萊明。1929年,弗萊明發表論文報告了他的發現。但是青毒素的提純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這使這種藥物在大量生産上遇到了困難。 1935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裏和僑居英國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解決了青黴素的濃縮問題。當時正值二戰期間,青黴素的研製和生産轉移到了美國。青黴素的大量生産,拯救了千百萬傷病員,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雷達並列的三大發明之一。
在中國,老百姓常常把抗生素習慣的理解為“消炎藥”,作為家庭的最常備藥,人們只要有點兒頭痛發熱,都會習慣性地吃上幾片。事實上,從醫學上來講,消炎藥和抗生素是不同的。抗生素是有消炎作用,但其本質不是針對炎症病灶,而是通過殺菌起到消炎的作用,對非細菌引起的炎症無效。而消炎藥是針對炎症病灶起作用的,並不直接殺菌。比如我們經常接觸的:青黴素類的,如頭孢,阿莫西林,羅紅黴素,氧氟沙星,紅黴素,四環素,阿齊黴素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抗生素,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消炎藥。真正的消炎藥是指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片等。
超級病菌是一種耐藥性細菌,這種超級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濃瘡和毒皰,甚至逐漸讓人的肌肉壞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藥物對它不起作用,病人會因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燒、痙攣、昏迷直到最後死亡。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英國媒體爆出:南亞發現新型超級病菌NDM-1,抗藥性極強可全球蔓延。>>>>>>>>>>超級細菌最該“感謝”的是抗生素 研究人員認為,濫用抗生素是出現超級細菌的主要原因。在抗生素環境下衍生的超級細菌對幾乎所有抗生素具有免疫力,就連“殺傷性較強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也束手無策。科學家預測,至少10年內沒有抗生素可以“消滅”含NDM—1基因的細菌。澳大利亞相關人士稱:“這類細菌難以對付,更準確地説,我們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對付它”。這讓抗生素的誕生初衷和存在價值大打折扣。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發速度相對較慢,對付超級細菌已經成為現代醫學面臨的一個難題。 人和細菌、病毒、真菌都是生命體。雖然人類的構成非常複雜,細菌、病毒非常簡單,但是作為生命體,當它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就要反擊,都要反抗。比如人在受到危險的時候産生逃避、奮起反抗、自衛等等一些措施,同樣,細菌、病毒或者是真菌等也會如此,“耐藥性”便“進化”而來。當抗生素率兵前來,細菌會産生一些水解酶把抗生素水解掉,或者是用隔離的辦法讓抗生素進入不到它的細胞裏面。可以説人類可以想到的抵抗外來侵害的辦法細菌都可以想到,細菌雖然小但是是非常聰明的小精靈,要把它消滅掉不是這麼簡單的。
事實上,當今被命名的HDM-1超級細菌並不是抗生素耐藥性副作用産生的唯一“産品”。 比如,曾經因為抗生素的殺菌威力而一度近乎絕跡的結核病捲土重來,就是因為結核病菌在一段隱匿的時間裏醞釀之後,具備了對抗抗生素的能力,其實就是當今所謂的“超級細菌”。結核菌的回馬槍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無抗生素時代。面對這樣的結果,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對抗生素進行濫用,促使細菌進化至耐藥的程度。不敢想象,曾經遙遠的“超級細菌”理論,現在已經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極度接近。 超級細菌其實早已有之:1920年,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鏈球菌。1960年,産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MRSA取代鏈球菌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菌種。耐青黴素的肺炎鏈球菌同時出現。1990年,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耐鏈黴素的“食肉鏈球菌”被發現。2000年,出現綠膿桿菌,對氨芐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種抗生素的耐藥性達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對西力欣、復達欣等16種高檔抗生素的耐藥性高達52%-100%。2010年,研究者發現攜有一個特殊基因的數種細菌具有超級抗藥性,可使細菌獲得超級抗藥性的基因名為NDM-1。
中國是世界上抗生素濫用最嚴重的國家。由於抗生素濫用,中國細菌的整體耐藥率要遠遠高於歐美國家——約45%左右。在中國所有藥品消費前十位中,抗生素佔去半壁江山,諸如頭孢拉定、頭孢曲松、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幾乎沒人未曾用過抗菌藥。然而,讓人驚嘆的是,絕大多數使用者卻是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四環素牙毀掉了一代人 説起抗生素,可能很多人並不會有深入了解,然而提起“四環素牙”,卻無人不曉。四環素牙的始作俑者——四環素,其實就是一種抗生素。它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末,在當時因其抗菌效果好被廣泛應用。1956年,有人發現四環素有使牙齒變色的副作用,隨後還發現了它甚至會使指甲和鞏膜變色。不幸的是,當時我國並沒有足夠給予重視,直至70年代中期才開始關注。後研究證實,長期使用四環素,會影響牙齒的發育和形成,使牙齒變黃,還會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或牙齒畸形。只可惜,正視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在中國,整整耽誤了一代人的牙齒健康,四環素牙成為中國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代人心中永久抹之不去的傷痕,至今還在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九成的感冒都是病毒性感冒,而病毒性感冒通常是可以“自愈”的,即使完全不吃藥、不打針,一般7天左右也能康復。但是,調查發現,醫院在給感冒患者開藥方的時候,往往會將抗生素列入其中。至於感冒中使用抗生素的比率究竟有多高,包括疾控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都無法提供出準確的信息和數據,可以理解為從未統計過。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國內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的佔到58%,遠遠高於30%的國際水平。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我國每年有8萬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濫用抗生素。所以,因抗生素造成的肌體損傷以及病菌耐藥性是無法估量的。
在中國,每年有一半的抗生素用於養殖業,這些藥物並非用於治療生病的動物,而是用於預防動物生病,養殖人擔心這種大規模集約化飼養,容易爆發各種疾病。簡單的説,就是用一種更大的潛在危險去預防另外一種危險。除此之外,養殖人員也會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據説可以促進動物生長,這已是養殖業內通行的做法。它所依靠的理論是:抗生素殺死了腸內細菌,減少了細菌對能量的需求,使得動物能夠獲得更多的能量,長的也就更快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農場周圍的空氣和土壤中、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零售的肉和禽類中,甚至是野生動物體內到處都充斥著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在人體內蓄積。它不僅會導致器官發生病變,還使人體成了培育“超級細菌”的溫床。
超級細菌的出現導致有人擔心抗生素末日已經到來,實則不然。細菌的“抗藥性”是否會導致抗生素喪失意義,這完全取決於我們人類如何使用抗生素。細菌産生“抗藥性”其實並不稀奇也不複雜,當你被細菌感染時,你可以用抗生素來治療,這個時候,使你致病的細菌其實會有一些小的基因變異,這種變異有兩個可能,一種是變異後的細菌對藥物的抵抗力降弱,一種則是增強。換句話説,最先死去的細菌一定是對藥物最沒抵抗力的細菌,僥倖存活的細菌,則增強了“抗藥性”,它們會繼續繁殖,而且下一代細菌更加具備抗藥性的特質。因此,如果這種細菌得以延續好幾代,那麼它們可以變得完全抵禦抗生素,這就意味著,過度使用抗生素將導致細菌“抗藥性”加強。因此,我們最終可以理解為,任何一種抗生素都會面臨“失效”的一天,我們改變不了這個結果,但是可以延緩這個過程——摒棄“抗生素濫用”。
【美國】:買抗生素比買槍支還難美國人也曾有過濫用抗生素的歷史。但其在1960年就開始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了。當前,在美國買抗生素,要過醫生、藥店、監管三道關。醫生亂開抗生素會受到處罰,一旦發現醫生有違規開處方的行為,會立即給予警告乃至吊銷行醫執照的處罰。美國醫生為門診病人開口服抗生素處方時,藥量最多一週,如果症狀仍不見好,需要進一步診斷,而不是無限制吃藥。 【歐盟】:連動物使用抗生素也受管制為防止不必要的抗生素處方,歐盟制定了治療人類與動物疾病時抗生素的使用原則。除了針對人體抗生素濫用問題,歐盟還注重動物用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物的管制,尤其是那些與治療人類疾病相同類別的藥物,應儘快逐漸停止使用,最後完全禁止使用。而且反復提醒産業界與農民,繼續使用抗生素飼料添加物將違反歐盟的規定的。 【英國】:國家教育課程中加入抗生素課程在英國,80%病患使用的抗生素生物製劑來自社區醫療處方,因此,英國舉辦全國性的“抗生素使用宣傳活動”,宣傳重點包括:簡單的咳嗽及感冒,勿用抗生素;因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喉嚨痛,勿用抗生素等。此外,除了醫療專業人員外,英國衛生部門還建議在國家基本教育課程中加入抗生素處方原則的教育課程,這樣除了醫療專業人員外,民眾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抗生素的適用症和好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