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頒獎辭: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 推選委員閻肅:這海峽好淺好淺,深不過我的遺憾。抱回的豈止百十個骨灰罐,抱回來的人心啊,成千上萬上萬。堅信著親情骨血相連,誰也隔不斷隔不斷。 推選委員張會軍:75歲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牽動所有遊子的夢回家鄉的願望。我們敬佩他的無私和親情。
高秉涵,台灣律師,老兵。1936年出生於山東菏澤。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灣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高秉涵生於山東菏澤,13歲已經成為“小學兵”,在“南逃”路上幾乎丟掉半條命,輾轉抵達台灣之後,他又成了孤兒流落于台北街頭。他流過浪,做過小販,幾經週折考上了台灣“國防學院”法律系,畢業後成為金門駐軍軍事法庭的法官。
他審的第一個案子是金門逃兵案,一個士兵在值崗時冒險抱一隻輪胎穿越金門海峽想遊回廈門的家,但是沒能成功,被判處死刑。一個想要回家孝敬母親的人怎麼會有死罪?為什麼一段淺淺的海峽會讓骨肉同胞分為兩個世界?身為法官的高秉涵無能為力,但他的內心受到極大的觸動。
1973年,高秉涵退出軍界,成為一名掛牌律師。1979年,離家31年後,高秉涵寫的第一封家書,由台灣至歐洲、經美國寄到中國,又經北京、廣州、遼源,歷時三個多月,于母親葬禮的當天抵達親人的手中。兩岸開放後,他開始奔波于大陸和台灣之間,義務為台灣老兵尋親提供支持,20多年間,先後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願,回歸故鄉的懷抱。
沒有長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在高秉涵看來戰亂造成了人們的痛苦,讓人們在深夜里長哭,然而承受這份痛苦最沉重的是老兵。 “對於老兵這個群體來説,他們的人生就是犧牲,一開始參與戰爭為國家犧牲,到了台灣為社會服務,退休以後他們期盼能夠回家,但是沒有等到兩岸開放,他們就走了,所以他們的人生一直在犧牲、服務和期盼回家的路上。”正是因為這份沉痛的思鄉之情,高秉涵幫助老兵把骨灰帶回老家,魂歸故里。“不管是活著的老兵,還是死了的老兵,他們的人生都沉澱在回家的路上。” 但是送老兵回家的路並不容易,有的老兵骨灰是放到由台灣的公家單位管理,有的骨灰是放在私人的骨灰塔裏面,所以拿骨灰的手續非常複雜,幸運的是很多單位都很支持。不過到了通關的時候遇到了麻煩,有的海關甚至懷疑高秉涵犯毒。後來高秉涵抱骨灰過關的次數多了,海關都認識了他,也就沒有了麻煩。 每一次帶老兵骨灰回家,高秉涵都能想起他1991年回家的情景:“我恨不得一步到我那個高莊,但到了村東頭,我卻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夢寐以求想回家,可到了村莊的外面,我又不敢進去。我們的老祖宗説近鄉情更怯,老兵回家就是近鄉情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