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6月12日上午9點15分。在海內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見證下,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被打開,佛頂真骨在盛世重光。 今天是世界文化遺産日,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動是中國文物工作者獻上的禮物。
大報恩寺是中國明代著名的皇家寺廟,位於南京市中華門外古長干里。這裡是南京城的發祥地。 從去年5月開始,經修復的阿育王塔及部分文物在南京市博物館公開展出,吸引了海內外眾多觀眾前來一睹“塔王”真容。
2008年7月南京博物館在大報恩寺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北宋長干寺地宮,並在地宮中出土了石函、鐵函。 2008年11月22日,通過研製的特殊工具,考古人員從鐵函中請出了千年阿育王寶塔。根據碑文記載,寶塔內的金棺銀槨瘞藏有釋迦牟尼佛祖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和諸聖舍利。 2010年6月12日上午7點半開始,千年阿育王塔內的金棺銀槨將在高僧的護送下,從南京朝天宮運往千年古剎棲霞寺啟請,兩岸三地的高僧將舉行供奉法會,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英語頻道將聯合江蘇電視臺、南京電視臺、南京博物館等單位聯合直播考古發現過程。
1987年,陜西法門寺佛指舍利的考古發現,令整個東南亞震撼,輿論稱其為“千年一遇”。此次南京七寶阿育王塔可能請出的佛頂骨舍利將是一個“驚世發現”,其重要性可與法門寺佛指舍利的發現相提並論,將是足以影響全亞洲的文化事件。
佛頂舍利首先應流傳在南亞地區,並被視為聖物,受到隆重的供養和廣泛的敬信。供奉佛頂骨舍利的當數南亞那竭國內的醯羅城和迦畢試國最為著名。晉代法顯法師的《佛國記》和唐代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對佛骨舍利的形質及在醯羅城及迦畢試國供奉的情景都有詳盡的記載。 據《佛國記》載,早在5世紀初期的時候,那竭國內的酰羅城中有就佛頂骨精舍,佛頂骨被保存在一個叫解脫塔的塔裏面,每天請出來放在寺院外面的一個非常漂亮的高臺上供大家瞻禮供養。 到了唐代,玄奘在印度巡禮期間,也曾瞻禮過這個佛頂舍利。據《大唐西域記》卷二的記載:佛頂舍利放置在一個寶函之中,寶函放置在一個七寶舍利塔內,而這個七寶舍利塔則放置在一個多層的樓閣的第二層之中。玄奘看到的舍利顏色同法顯看的基本相同,即黃白色,但大小同法顯的記載略有不同,變成了“週一尺二寸”,而且“發孔分明”。 後來,供奉在這裡的佛頂舍利又分出一部分供奉在了迦畢試國。玄奘曾經對此有明確記載:“王城西北大河南岸舊王伽藍……其伽藍東南有一伽藍,亦名舊王,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每至六齋,王及大臣散花供養。”“面廣寸余”,可見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明顯比西北印度那竭國的佛頂舍利小。 歷史上到過醯羅城的中國高僧還有很多。南朝的宋雲和法勇、唐代的新羅僧人慧超等都曾來此瞻禮過佛骨舍利。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玄明傳》和卷下的《道琳傳》中,都有對迦畢試國佛頂骨舍利的記載。此後一百餘年,唐使車奉朝(後取法名悟空)入天竺。在《悟空入竺記》中記載了在迦濕密國(迦濕彌羅)入幹陀羅(犍陀羅)供奉有佛頂骨舍利。
舍利,梵文的音譯,一譯“設利羅”、“室利羅”,原意指屍體或身骨。佛教用以指釋迦牟尼佛,後來也指高僧大德火化後的骨殖及珠狀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以及“生(真)身舍利”、“感應舍利”以及“法身舍利”等諸多説法與區別。《金光明經》卷四雲:“舍利者,乃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唐僧人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舍利篇•引證部》解釋道:“舍利者,西域梵語,此雲身骨。恐濫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舍利有三種,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發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大智度論》卷五十九雲:“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 。故而,舍利作為佛教中的聖物,受到了特別的尊崇。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國﹑釋迦族等八國分成八份,建塔供養。至公元三世紀,佛頂骨舍利連同佛的其他舍利被阿育王從最初的八塔中取出轉移供奉到南亞和中國等地,佛教大興。阿育王再分舍利之後世界各地流傳的釋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幾種:1、結晶狀的舍利子;2、牙齒;3、指骨;4、頂骨;5、鎖骨;6、頭髮。由此開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亞的範圍,在整個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 阿育王的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頂骨舍利的轉移供奉。根據《法苑珠林》的記載,南京有阿育王時代供奉起來的佛舍利。
佛頂骨舍利傳到中國的明確記載始於唐代。《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載:“至大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從西國將來(佛頂骨),今在宮內供養。”此佛頂骨舍利乃王玄策取之於迦畢試國古王寺。 唐道宣法師著《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載:“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下敕取(佛指骨)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周(周王李顯,高宗第七子)又獻佛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這裡周王李顯所獻頂骨出之何處,並無交待,但似非王玄策所取者。 在此時期,又有兩次關於佛頂骨舍利記載。 《法華傳記》卷五載:“唐高宗麟德六年(公元664年),有西域僧獻三道佛頂骨”。 韓國江原道北部鳳幹寺據説安奉有佛頂骨舍利。此出之於《三國遺事》卷三載:“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慈藏等人自唐取得《大藏經》一部四百餘函,及佛舍利、佛頂骨舍利、佛牙、袈裟等返回新羅”。 以上唐代佛頂骨舍利四事,前後不過二十年,可知佛頂骨舍利的信奉供養之一時之盛。此後,西夏國皇太后于天佑垂聖元年(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為“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李諒祚(毅宗)建寺塔安奉宋仁宗所賜《大藏經》,及西天高僧所進的佛中指骨、佛頂骨舍利等。又有遼道宗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河北涿州雲居寺建釋迦佛舍利塔成,供奉佛頂骨舍利的記載。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使人去中天竺取佛頂骨舍利。據湯用彤、季羨林先生對佛教文獻的梳理,太平興國年間時有印度高僧將佛頂骨帶入中國,如: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成都沙門光遠遊西天還,詣闕進西天竺王子沒徙曩表、佛頂印、貝多葉、菩提樹葉。詔三藏施護譯其表。”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沙門法遇自西天來獻佛頂舍利、貝葉梵經。法遇化眾造龍寶蓋、金蘭袈裟,將再往中天竺金剛座所供養。” 另外,據南宋承儀郎李攸著《宋朝事實》卷十二記載:宋至道元年,有天竺人向宋朝進貢佛頂骨。 以上記載説明:南京供奉舍利的歷史傳統悠久;此次發現與北宋時期佛教中興的大背景密切相關。
古南京城首建在長干里一代地區(今中華門南側),稱之曰越城。後在今南京市主城區的朝天宮內建冶城,用來冶煉金屬,鑄青銅劍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京城的發展空前。五代時,南唐定都南京,將北部縮至水西門到光華門一帶。明時,洪武帝重修南京城,乃今日所見,為葫蘆狀,傳言為朱元璋側臉。今明城墻,北連長江,東靠鍾山,南臨秦河,西接河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墻!
南京朝天宮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面積約3萬餘平方米,加上江寧府學現存面積約為4.5萬平方米。位於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稱治山,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冶鐵鑄劍,後歷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廟宮殿。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1956年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鑒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南京自古是長江下游地區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揚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經濟中心.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天南京的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紀以來,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産.所以南京既被稱為六朝古都,又被稱為十朝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