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非常識】莫言:不再沉默的鄉土

莫言再為世界通過文學了解中國提供一扇窗

莫言,這個名字在10月11日被記在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花名冊上。由他的作品《紅高粱》改編的電影曾打開了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一扇窗,而今,帶著他鄉土的根基,他再次為世界通過文學了解中國提供了另一扇窗。[詳細]

獲得諾獎:他的魔幻與現實更接近諾獎原始審美

正如翻譯家林少華在得知莫言獲得諾獎時所言,“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始審美就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文學作品,對超越現實、靈魂層面的追求和探討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一貫傾向。”往往是追求超越民族、國家,探討普遍的人性和普世價值的比較多,這也是村上春樹等世界一流作家作品的共同之處。而中國人講究入世,文學大多貼近現實、關注社會而莫言則邁出了這一步。[詳細]

文采飛揚:莫言是當代文學尋根的大家

恰如莫言自己説過的那樣:“這時我是強烈地感受到,20年農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難,都是上帝對我的恩賜,雖然我身處鬧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鄉,我的靈魂寄託在故鄉的回憶裏,失去的時間突然又以充滿聲色的形式,出現在我的面前。” [詳細]

走向世界:獲得諾獎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一扇窗

莫言文學的鄉土尋根特質賦予了他特別的本土性,而這種本土性同時也是世界了解其作品的興趣點所在。而這次莫言的獲獎,無疑又進一步推動了這種中西文化的交流。莫言認為,任何作家之所以走進西方讀者,不是政治原因或其它原因,最終是靠文學作品的自身力量。要看作家是否寫出人類普遍的境遇,是否寫出了打動了所有國家、所有人的情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