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21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南網
人物檔案
鄭坰靖,男,1971年8月出生,龍陵縣象達鄉人。曾任龍陵縣平達鄉黨校教員、黨委委員、宣傳委員。2009年12月13日,鄭坰靖在會上突發大面積腦出血,經搶救無效,于次日因公殉職,享年38歲。
他“算不上是特別稱職的丈夫”,有一次,他在村裏和農民一住就是45天,而全家人最甜蜜的一次“出遊”,不過是到附近的河裏撿石頭而已。他是“農民記者”,他在鄉文化站開通熱線電話,促成鄉里的幹部通過廣播回答農民的疑問,他熱衷於傾聽農民的心聲,寫成文章發表。他,只是一名鄉黨委的宣傳委員,卻“幹了書記、鄉長的事”,無論是挂鉤村寨,發展經濟,還是全鄉信訪工作、綜治維穩工作的重擔,都扛在他的肩上。
他是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黨委宣傳委員鄭坰靖。2009年12月13日,鄭坰靖在會上突發大面積腦出血,12月14日上午經搶救無效,因公殉職,享年38歲。
近日,中共雲南省委作出關於追授鄭坰靖“優秀共産黨員”稱號的決定。省委號召全省廣大共産黨員向鄭坰靖學習。
河畔撿石頭 全家“最甜蜜”的出遊
“很多時候,我以為他又下鄉了,當我意識清醒時,發現這次他不是去40天,400天,4000天……而是永遠永遠地離我而去了。”
——鄭坰靖的妻子楊翠芝
一身迷彩服,一雙膠鞋,一個軍用挎包,肩膀上時常扛著攝像機、相機。這是鄭坰靖留給所有人的印象。
約20平方米的一個單間,就是鄭坰靖在平達鄉的家。房子是鄭坰靖妻子楊翠芝單位的宿舍。
推開門,房間被一個陳舊的衣櫃分割成兩部分,裏面是鄭坰靖夫婦的“臥室”,外面則是一組沙發和一張茶几,“客廳”最多能容納7個人,其中兩個人還必須拿小板凳坐在電視機前面。
一面墻上,挂著鄭坰靖的遺像,遺像前擺放著兩個蘋果。隔壁,另一個單間,則是鄭坰靖的女兒的臥室,除了一張床,幾乎沒有什麼傢具。
在楊翠芝的印象中,鄭坰靖曾失眠過一次。2003年3月,鄭坰靖從平達教辦借調到鄉黨校工作,在到鄉政府上班的第一天晚上,鄭坰靖第一次失眠了。“他説,到鄉政府是他人生的轉折,面對的不再是單一的學生,而是千頭萬緒的基層工作和千家萬戶的老百姓。”
小河村村民李德仁,在接受採訪中説過,“多數時候,鄭老師都是靠腳走路來村裏。”一來一回得走上近10多裏路。
鄭坰靖每個月有1600元的工資,“他是一個不講吃,不講穿的人。”楊翠芝説,只有在一種情況下,鄭坰靖會提出“多做點飯菜”的要求。“村裏的人,到鄉上來趕集,有些路途遙遠回不去,老鄭就告訴我多做點飯菜,讓鄉親來家裏吃。”楊翠芝説,其他時候家裏做什麼,鄭坰靖就吃什麼,有時,一碗冷飯,一碗麵條就打發了一頓飯。
去附近的香柏河撿石頭,是楊翠芝最難忘的一次一家三口集體出遊。“那是一次從親戚家回來的路上,老鄭説帶著我們去香柏河裏撿石頭。”楊翠芝説,這也是鄭坰靖的愛好,到河裏撿一些樣子奇怪的石頭。
“他去世的前一個月,有一天抱著一個大南瓜回家,一看見我就笑瞇瞇地説,是村裏的陳大爺送給他的。”妻子楊翠芝回憶起丈夫,幾度哽咽,眼淚浸濕了整張紙巾。
他辦的欄目深受群眾喜愛
“記得有一篇稿子,他反復叫我修改了七次才定稿。他説,對於我們搞新聞的人來説,及時性是新聞的生命……鄭老師要求我們,必須經常深入鄉村各角落去了解民情、採集信息……鄉內的重大新聞,必須及時準確地報道。”
——平達鄉文化站 陳平鳳
平達鄉廣播站的自辦內容可不少。“平達信息、政策法規宣傳、民情熱線面對面、致富能手現身説法、廣播會議、雙語廣播、生活百科”等八個欄目中,很難挑出一個當地百姓不喜歡的節目。
“這些欄目的策劃、運作,一直是鄭老師親自操辦。”3月4日,平達鄉文化站的陳平鳳説,鄭坰靖從廣播站開播,到他去世,幾乎沒有一天,不在關心著百姓是否喜歡聽他們的自辦節目。
如果真要評選出一個“王牌欄目”的話,百姓最愛談論“民情熱線面對面”欄目。欄目通過開通熱線電話,聽取百姓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請鄉政府分管領導及相關人員,到廣播站為百姓解疑。
除了辦廣播,鄭坰靖從2003年起,開始從事宣傳工作,在這期間,他的稿件被《雲南日報》、《保山日報》等報刊採用95條,龍陵政府網絡採用信息100余篇,龍陵電視臺播發了鄭坰靖采寫的信息104條。他的同事整理之後,用A4紙打印了100余張鄭坰靖生前采寫的報道。
他像鄉長一樣地工作著
“坰靖,為農民寫了很多文章,卻沒有一紙半文寫到他自己。他生命最後的六個月是在我們村的土地上、是在農民家中度過的。”
——河尾村主任 陳開能
2008年8月11日,平達鄉小河村委會周邊降下罕見暴雨,造成了山體大面積嚴重滑坡,當天下午3時30分,平達鄉文化站的熱線電話突然響起來,平達鄉下大寨村民小組村民蔣香芹到小疊水旁的茶山採茶,山體滑坡把人捲入土堆裏。
當時正在小河地段堪察山體滑坡情況的鄭坰靖,接到消息,立即趕到事發地。
事後,鄭坰靖的同事們了解到,當時山路被塌方山體堵死,傾盆大雨一直在下,山體一直還在往下滑,鄭坰靖冒著被滑坡山體淹沒的危險,向出事地點趕去,鞋子被泥漿陷住拔不出來就乾脆赤著腳走。
待他趕到出事地點時,看到的是將近300米的滑坡山體,此時滑坡還在繼續,只見泥漿裹著石塊翻滾著向山下傾瀉。鄭坰靖帶領著已經趕來的數位群眾冒雨沿滑坡處往下找人。鄭坰靖以及幾名當地的村民,用鐵鏟、用手扒土尋找,一直找到當晚8時30分,被埋婦女仍沒有找到。一直在滑坡的泥石流,逼迫鄭坰靖等人撤離現場。
回到鄉政府,鄭坰靖顧不上洗去身上的泥水,寫下了平達鄉小河村“8 11事件”的報道,消息報道後引起了縣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次日,龍陵縣一副縣長帶隊的搶險救災指揮小組就到達平達。他們首先趕到事發地點與鄉村幹部群眾共200多人展開了全面搜救行動。8月12日中午,遇難者的遺體被找到了。
鄭坰靖,在受災點一住就是45天,直到河尾大溝全線通水後,他才撤離現場回了趟家。“能夠活著回來,見到你和女兒就算命大了。”3月4日,楊翠芝向記者轉述,當時鄭坰靖回到家裏對他和女兒這樣説到。
責編:呂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