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簡歷:1993年8月,畢業於東鄉族自治縣民族中學;1993年—2003年,東鄉縣趙家小學任民辦教師;2003年至今,東鄉縣趙家鄉甘土溝教學點教師。
榮譽:1999年被評為“陳香梅基金會優秀教師”;2007年被評為“甘肅省十大傑出青年”,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園丁獎”;任教以來,15次被評為東鄉縣優秀教師。
馬蘭,一名普通的東鄉族婦女,從20歲高中畢業開始教師生涯,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度過了17年時光,陪伴了一屆又一屆孩子們,為甘土溝的教育事業奉獻着自己的力量。
自願去山溝 露天裏上課
1993年8月,馬蘭從東鄉民族中學畢業,受聘在趙家鄉趙家小學當了一名民辦教師,一幹就是10個年頭。2003年,由於全縣普及初中的需要,縣裏許多無校村創辦了教學點,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自願調到偏僻的甘土溝教學點任教。
説是教學點,其實就是一塊露天場地。馬蘭剛到時,只有她一個老師和60個學生。為了不耽誤孩子們學習,馬蘭就在露天地裏給學生上課;沒有桌凳,她把自家的木凳拿來讓學生們坐;沒有黑板,她把自家的門板拿來寫字。
當時,馬蘭每月只有164元的工資,她還拿出一部分購買課本、作業本、鉛筆等學習用品發給貧困生。甘土溝教學點位置偏僻、山大溝深,部分學生要走七八里山路才能上學,到了中午,他們只能用幹饅頭當午飯。看到這些,馬蘭準備了開水,和學生一起就着開水吃饅頭。馬蘭還學會了理髮的手藝,時常給孩子們梳頭理髮。多年來,甘土溝教學點語文、數學雙科合格率一直在山區同類型學校中名列前茅。
捐出承包地 蓋起新校舍
教學點沒有校舍不行,經再三考慮,馬蘭決定捐出1.6畝承包地,自籌木材、資金修建校舍。當時馬蘭家中,人均耕地1.5畝,兩間土坯房,兩個窯洞,卻有5張口吃飯。
消息一傳出,村裏一片譁然。倔強的馬蘭硬是説通了公公婆婆,説服了丈夫,全家人一起動手修了4間簡陋的教室,解決了學生們的後顧之憂。孩子們搬進了新教室,朗朗的讀書聲響徹在大山深處。
新教室有了,老師們卻沒有辦公室,馬蘭和同事只能露天辦公、備課、批閱作業、輔導學生。這樣整整過了一年多,馬蘭從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脫離貧窮落後的根本,就是讓山區孩子多學一些文化知識,我就是再苦也樂意。”馬蘭動情地説,“每當我走進教室,看到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就把所有的困難都忘得一乾二淨。”
苦口婆心勸 一個不能少
對馬蘭來説,比建校和教書更難的,是讓農村的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
有一天,一個女學生沒來上學,馬蘭馬上去家訪。當了解到家長不讓女孩上學,而要讓她在家做飯幹活時,馬蘭急了,她一邊給這位家長講述男女平等的道理,一邊幫忙解決眼前的困難,終於斷了這個家長不讓女孩上學的念頭。
“要想讓東鄉族女孩子接受義務教育,一要加強宣傳動員,二要培養學生勤奮上進、知書達理的品性,三要使學生會操持家務,縫衣做飯。”在教學間隙,馬蘭開闢了“第二課堂”,教高年級女生做飯、做饃、炒菜、縫衣服,解除了女生家長們的後顧之憂。
在馬蘭的不懈努力下,甘土溝村家長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現在全村沒有一個輟學的兒童。群眾們説:“人家馬蘭一個女教師,能這麼教書、關心孩子,我們還有啥不放心的。”
記者手記:三尺講臺,書粉筆人生;家貧如洗,灑桃李芬芳。馬蘭執着地堅守在甘土溝這塊土地上。在孩子眼裏,馬蘭不但是一個好老師,更是一個好媽媽;在家長眼裏,馬蘭不但是山窩裏識文斷字的“金鳳凰”,更是一朵在教育戰線上長年綻放的“馬蘭花”。
勞動者感言: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教學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起點上,我將懷着滿腔熱情,繼續為家鄉教育貢獻力量。
責編: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