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人們的印象中,歡迎隊伍和歡迎橫幅從來是領導出訪走下飛機時最先出現的場景,看慣了這種場景的人,當看到此次訪美的胡錦濤主席走下專機卻未出現歡迎隊伍時,一定很不習慣。不要驚訝,這不是美方的怠慢,也不是中國外交部的失誤和僑胞的疏忽,而是中國禮賓改革的新舉措:今後中國領導人出訪時,將簡化禮賓程序相關安排。
簡化禮賓程序,從形式上看,這不算大的改革,只是程序禮儀上的簡化。可就是這個細小的禮賓小改革,引發了極大的輿論關注和熱烈的社會反響,網友紛紛留言盛讚此舉的務實和體貼。得知迎送安排簡化後,許多華僑華人在為不能前往機場迎送感到遺憾的同時,也對國家領導人的體貼、務實表示敬佩。
簡單細微的禮賓小改革,何以引發公眾如此大的關注?
首先在於禮賓改革有很大的象徵意義。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意蘊,所以中國人對禮儀和禮賓的變化非常敏感。尤其是政治上的禮儀,被賦予更大的象徵意義,常與權力的威儀和政治的取向密切相關。領導人出訪程序刪繁就簡,這深刻體現著求真務實的取向,體現著對海外同胞的關心和愛護:出訪盡可能少地驚擾公眾,無須歡迎隊伍襯托權力的威儀,不必要的程序能減則減。
事實上,中國的禮賓一直都在進行著“能減則減”的改革。1978年開始,為外賓訪華舉行歡迎儀式的地點,由機場改至人民大會堂廣場,不再組織群眾夾道歡迎;上世紀80年代開始,領導人出訪一般不再舉行答謝宴會;2003年開始,領導人出訪離、返京不再舉行送迎儀式。一部禮賓改革史,就是一部在程序上刪繁就簡的歷史。禮賓改革是表,內裏反映出的是權力理念在社會大變革中的人本轉變。
許多人應能注意到此次胡錦濤主席訪美的另一個細節,會談期間,胡錦濤主席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共同為近期分別在美國和中國煤礦礦難事故中遇難的礦工,默哀一分鐘。為遇難者默哀也是一種禮,這樣的禮,與禮賓改革中“取消迎送”在價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對人的尊重。
公眾熱切關注國家領導人出訪的禮賓改革,還蘊含著這種殷切的期待,即希望禮賓改革所倡導的務實和民本價值,能在上行下效的政治傳播中,迅速輻射到國內政治和基層政治層面,尤其是落實到地方領導互訪和視察的禮儀中:減少地方領導迎來送往的繁文縟節,在刪繁就簡中節約政府的行政開支,減少對民眾的驚擾。
中國有句老話:巡撫出朝,地動山搖,説的是古時候巡撫出門時很威風,回避開道、黃土墊道、敲鑼打鼓。毋庸諱言,如今的一些地方官員,出行時仍有這種遺風,媒體對此也不乏批評性報道:不管天氣多麼寒冷,讓小學生身著薄衣舉著鮮花夾道歡迎。這樣的權力審美嚴重影響了公共生活。為此,公眾冀望于高層自上而下的示範,冀望于上面的改革對下面形成觸動。正因為如此,公眾對這個禮賓小改革表達了格外的關注,給予了特別的肯定。
也許,高層這一改革本就包含了這樣的良苦用心。對這樣的良苦用心,普通公眾體會到了,那些講究權力排場的地方官員們,是不是更應該體會到?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權力的威儀從來不是靠排場,可以真正服膺人心。正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如果公眾從內心深處不認可,再大的排場也無益於增進威儀。反之,即便輕車簡從,一樣能贏來公眾的掌聲。
責編:扈玲娟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