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回顧當期視頻
主持人(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在今天的節目裏面我們關注兩條新聞,第一個是漢字調整徵詢公眾意見截止到昨天就已經結束了,另外一件,今天是9月1日,是中小學開學的日子,用公車接送孩子上學又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首先我們還是關注一下第一條新聞,漢字調整。
解説:
“教育部將把44個漢字調整意見上報國務院拍板”,這是今天各大媒體紛紛轉載的一條報道,報道中説,關於44個漢字的調整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將把接收到的意見匯總上報國務院,最終由國務院來決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樣改。
昨天8月31日是教育部發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公開徵求意見結束的日子。然而,今天我們在教育部的網站上沒有找到最新的相關新聞公佈。但早在幾天前,8月22日的《北京日報》曾報道説,在教育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9天后,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關負責人透露,在過去的9天中,通過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大眾已對《通用規範漢字表》提出了近1500條建議和意見,其中67%的人表示贊成,認為自行調整是必然的,反對的只有6%。
雖然教育部的公開徵求意見昨天已經結束,但是在一些門戶網站上,直到今天相關的調查討論卻依然在繼續。而在網站的調查當中,卻呈現出另一種不同的公眾意見,到今天下午記者截稿時,新浪網舉行的題為“你是否支持調整44個漢字寫法”的調查中,顯示共有54.9萬人參加了該投票,其中91.3%的網友反對44個漢字整形,支持者僅佔4.5%。另外,中新網舉行的調查顯示,82%的網友認為,專家“窮折騰”,不支持改變字形。
面對著《通用規範漢字表》獲67%贊成票和門戶網站是否支持調整44個漢字寫法調查中,91%的反對票這兩個差異的數據和背後的不同民意,漢字調整究竟會如何走下去?
主持人:
王教授,就是44個漢字的調整,而且這44個漢字真是微調,無非就是豎勾要不要勾,還有點變成捺是不是,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關注,有這麼大的爭論,您覺得什麼原因?
王錫鋅(特約評論員):
看起來小動作有很大的爭議,我覺得這樣一種爭議可能反映出專家所提供的方案和公眾在進行溝通的時候出現了隔閡,或者交通不夠充分有效,造成這個原因最直接的我覺得有兩個方面:
第一,專家提出44個漢字的微調,可能主要是從規範的角度強調這樣一種漢字的調整對未來的規範作用,但是公眾所關注的是它是不是通用,是不是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因此這兩者之間存在理解上的側重。
另外,專家這次所做的方案的調整,可能只是關注于我這次把漢字進行微調就結束了,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這44個漢字微調以後,他可能會感覺到這些調整雖然很小,但是對他將來可能會産生一些直接的影響,比如身份證要修改,比如各種證件要調整,因此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我覺得爭議是正常的,關鍵的是這兩者之間如果不能進行充分的溝通,那麼徵集意見雖然結束了,但爭議不會停止。
主持人:
有時候我覺得挺詫異的,為什麼叫專家,人家一輩子可能就浸淫在這個領域,我就是靠這個吃飯,我對這個當然要對普通公眾研究得深,我想專家的意見總是可靠的。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誰使用漢字?我們使用漢字,但是改不改,你説尊崇什麼意見,有時候真覺得特別困惑。
王錫鋅:
對,所以就漢字來説,它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從專家的眼中來講,他可能是從語言文字學這個角度,所以他是專業的,但另外一方面誰在使用這個漢字,這次微調的44個漢字是通用、常用的一些漢字,因此我們普通人都會接觸到這些漢字。當然有些網絡上的表達可能是過分誇大了,比如是否還要重新去學校學習等等,這也許帶有某種情緒化,但情緒化的背後其實在提醒,在專家提出專業化方案的時候,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傾聽公眾的意見,並且和他們進行回應和溝通,變得非常重要。
主持人:
王教授,接下來我們聯絡一位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所長,我們聽聽他怎麼説。我們接下來要聯線的是姚喜雙教授。
姚教授,您好。
姚喜雙(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
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首先我先問您一個事,今天我們聽到一條消息,教育部將把收到的意見匯總之後,上報到國務院,由國務院來決定到底怎麼辦,這條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姚喜雙:
這條消息是不真實的,因為我們現在徵求意見工作還是在蒐集意見組層面,現在大家都在緊張地工作,把大家收集的數據正在整理,因為剛剛結束我們的工作。同時我們徵集意見組還要報道徵集意見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再過一段時間上交國家語委,所以前面的消息是不真實的。
主持人:
姚教授還有一個問題,跟數字有關。因為我們看到媒體報道,教育部統計出來的數字經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統計出來的數字是67%的人贊同、支持,這個數字和網絡上做的那些民意調查似乎有特別大的不一樣,因為網絡上的民意調查往往八九成的人不支持,那麼我想知道這個支持你們收集到的是支持什麼?
姚喜雙:
這次我們收集的意見大概目前來看,有3000多封左右郵件、信件目前正在進行緊張地統計,您説的67%的統計數據有一些誤報,我覺得有一些誤傳。我們得到的一些意見,包括我們網上跟帖各個方面,我想有三個方面的數據,一個就是支持或者贊同我們《通用規範漢字表》向廣大群眾徵求意見問計於民的這個做法是絕大多數觀眾、聽眾、網民都支持我們的意見。比如我們接到一個解放軍同志的來信,他説這個字表向全國公眾徵求意見這件事情辦得太好了,有意義,有價值。
主持人:
姚教授,您剛才説這一方面是人們支持這種做法,徵詢意見,另外還支持什麼?
姚喜雙:
對我們整體的工作程序是支持的,您説的67%支持44個漢字的微調是一個誤報,據我們統計到的數字是絕大多數人都是反對這44個字的微調的,我們也將把這個數字反映給專家組,請大家放心。
主持人:
這個就跟網絡上做的民意調查基本上吻合。最後一個問題,接下來怎麼決策,因為我們看到專家做出的意見還有公眾反映上去的意見之間差距挺大的,接下來怎麼辦?
姚喜雙:
我們作為徵集意見組,會把這個意見一方面反映給專家,另一方面上報給我們徵集意見的工作領導小組,作為我個人的觀點,一方面要遵循語言文字工作的規律,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會認真地聽取社會大多數人的意見。我想廣大人民群眾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我們的專家也會按照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決策,這是我的意見。
主持人:
非常感謝姚教授。王教授,剛才姚教授做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説明,首先他説這67%是針對他們徵詢公眾意見這種做法,而且他們調查出來的結果,絕大多數跟網絡上的民意調查基本上是吻合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剛才説要順應民意,您怎麼看?
王錫鋅:
剛才姚教授介紹的情況我們綜合一下,其實有這麼幾點:
第一,徵求意見的做法的確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我們的通用規範漢字其實一直在做規範和清理工作,包括我們原來漢字有各種各樣的改革調整,我們看到過去的漢字改革可能直接是動用權力等等來影響、來決定,來為我們提供規範的漢字沒有面向公眾去徵求意見。
主持人:
我們沒有發言權,就是一個受者。
王錫鋅:
所以我們是漢字的使用者,但是沒有被徵求意見,這一次的做法公眾是肯定的,我也是肯定的。另一方面,在44個漢字的微調上,的確我覺得是需要考慮專家代表講的漢字發展的專業規律,我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評論。我只是要強調,當漢字強調通用的時候,也就是説為通常的大多數的人能夠所習慣,有一種生活化的審美,而不僅僅是從語言文字的專業角度去審美。因此他們的意見應該説是非常重要的,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
第三個方面,我非常贊同姚教授的説法,決策最後是一種方案的選擇,在公眾、專家的意見之間,我們看看有哪種最好的,讓漢字既做到通用,又同時能夠規範。
主持人:
要這麼説的話,順應民意,要知道這一次通用規範漢字是3000多專家幹了八年,如果順應民意,他們不就白幹了嗎?
王錫鋅:
所以這裡面的確涉及到一個,您剛才講到的是一個成本,我們整個這樣一個工程進行了這麼多,現在引來了爭議,但是我覺得可以分兩塊來看,首先8300個《通用漢字規範表》,這是這些專家組經過八年,幹了這麼多時間他們的成果。我相信公眾並不是説你這個《通用規範漢字表》不行,你還是可以做,只是對這44個漢字的微調,現在公眾普遍不能接受。我覺得放在這裡進行一個爭論,正是一個溝通的機會。
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假如説過去我們已經投入很多成本,我們是不是要繼續往前走,我認為依然需要再回到成本這個問題。至於漢字的調整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成本,儘管是關於宋體字印刷體的漢字調整,但是涉及到老百姓可能會想,我的身份證要不要改,我各種各樣的證件要不要改,據説漢字這次調整涉及到26個部門,因此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成本也需要納入到這裡面來,要綜合考慮成本,才能選擇一種最符合效益的方案,既考慮經濟的效益,也要考慮社會的效益。
責編: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