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申報陷物質化困局 熱衷政績和商業利益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3日 0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我國從5年前引入“非遺”概念,短短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已達近87萬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約1400個,成為擁有世界級“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與保護名錄上“非遺”數量“大躍進式”的增長速度相對應的,是大量“非遺”正從我們的生活裏悄然消失。

  文化部部長蔡武指出,“非遺”的傳承鏈條正在中斷:60年間,傳統劇種損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類遺産超過20多年前統計總量的三成,其中河北、山西兩省近三分之二的傳統舞蹈失傳。

  亮家底、搶申報是每年文化遺産日的兩個傳統項目,但今年6月12日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産日,熱鬧中的反思意味兒卻越來越濃。

  “非遺”陷入物質化困局

  “‘非遺’保護熱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遺’消失最快的20年。”一位文物保護專家痛心地説,在過去20年間,我國民間小戲種從386種減少到目前的200多種。

  “一些地方政府把勁兒都使到申報前,一旦申遺成功,得到國家相關部門認定後,地方政府的政績完成了,就又是慶祝會,又是文化節的,具體的保護工作卻被扔到一邊。這種做法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指出,重申報、輕保護,甚至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的現象,如今在全國普遍存在。許多地方申遺成功後,將其視為廣告招牌,專注于挖掘“非遺”的含金量,而非保護。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對此也感慨頗多:“一些地方的申報工作轟轟烈烈,具體保護工作卻難以落到實處。這説明地方政府並不清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意義所在,也是缺乏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

  目前,正致力於申遺的地方政府數不勝數,但客觀地看,當前排隊申遺的,有多少牌“打”在文化傳承上,又有多少牌“打”在經濟效益或地方政績上?

  馮驥才發現,進入名錄的食品類非物質文化遺産越來越多。有媒體報道説,某個涼茶上了“非遺”名錄之後,利潤增長了100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主要價值應該是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很多食品類‘非遺’和商家利益結合得過於緊密。”馮驥才一再提醒社會注意目前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物質化。

  “非遺”申報亟需去“功利化”

  申報“非遺”,既可以提升當地的形象,又可以創造綠色GDP,因而對地方政府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現有的文化遺産競相申報“非遺”不説,甚至還會極力創造“非遺”。近年來,各地紛紛爭奪名人故里,就是一個側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地區原本很有價值的“非遺”項目卻無人申報。

  對此,有專家分析説,申報大熱的項目,往往是工藝類、飲食類,申遺效果勝過花錢打廣告,藝術類如戲曲和民間文學類的申報卻往往無人問津,一來因為它們的種類較少,二來因為其物質載體不明顯,難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所以人們熱情不起來。

  “申報‘非遺’,如果和政績或商業利益結合在一起,一定是過熱的,而且熱得不正常。”馮驥才説,文化遺産的第一保護人應該是政府,企業申報容易讓“非遺”申報商品化,這樣就會服從商業規律,而不是文化規律。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而言,如果沒有現代商業元素的滲入,我們很難想象某種文化遺産能夠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傳播與發展。但是,商業元素過度地滲入,也往往會讓目的迷失在手段之中。

  令馮驥才憂慮的另一個問題是“非遺”保護缺乏專家參與。馮驥才指出:“我國雖然目前有1400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其中一半都是沒有專家參與管理的。這就使得很多項目的保護處於混亂無序之中。”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各地都掀起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熱潮,而我們要警惕的卻是,這股熱潮有可能演變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次集中毀滅。”

  申報成功不能一勞永逸

  “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這些問題需要通過立法來加以匡正。”近日,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表示,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在申報方面要按照有關規定嚴格評審,進一步控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數量,完善市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的建設,形成一個更為合理的金字塔結構,把保護和傳承的重點放在基層。

  在王文章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有很多方式,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式是立法保護。他表示,下一步,中國將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運用法律規範保護行為,並將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監督、退出機制,對保護不力的項目和單位予以警告和摘牌。

  “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規律,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王文章説。

  而“非遺”保護中的“科學”兩字,也是很多文物保護專家的共識。

  針對目前國內一些地方存在的“重申遺輕保護”的現象,馮驥才今年兩會提案建議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設立黃牌警告與紅牌除名機制,使進入“非遺”名錄中的項目置於專家委員長期不間斷的監督之下。

  在田青看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産要把握好度,如果一味迎合市場,追求效益,無疑是自尋死路。他建議對已入選“非遺”名錄的項目進行定期檢查,不能讓申報成功成為一勞永逸的事情。

  王文章説,近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已累計投入17.89億元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一個全國性、系統性的科學保護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推進“非遺”立法保護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本報北京6月12日電

責編:汪蛟龍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