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災後重建工作提出三種方案 異地新建成共識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04日 11: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專題:青海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

  《瞭望》文章:玉樹重建克難之路

  從搜救人員為主向清理廢墟為主轉變,從救治傷員為主向衛生防疫為主轉變,從臨時安置群眾為主向進一步安置好受災群眾、恢復正常秩序、開展災後重建為主轉變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4月28日,國務院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副總指揮、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在當夜召開的指揮部會議上説,抗震救災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工作重點實現三大轉變:從搜救人員為主向清理廢墟為主轉變,從救治傷員為主向衛生防疫為主轉變,從臨時安置群眾為主向進一步安置好受災群眾、恢復正常秩序、開展災後重建為主轉變。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震區現場走訪看到,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的大幕已經拉開。

  三種選址方案各有利弊

  “按照國家抗震設計規範,活動斷裂帶附近進行工程建設必須進行避讓。”作為國土資源部參與對玉樹地震災後資源環境承載力及恢復重建選址評價的專家組成員之一的張永雙向《瞭望》新聞週刊介紹,根據現場調查,玉樹地震地表破裂可以較好地反映地震斷裂的活動特徵。

  該地震破裂大致可以分為三段:西段為玉樹縣賽馬場以西,長約16公里,表現為左旋走滑為主兼逆衝;中段主要在城區南部,長約3公里,由多條“雁列式”分佈的地表破裂組成,表現為左旋走滑性質,主城區(扎曲以北)沒有發現大的地表破裂帶;東段從玉樹縣城擴展到結古鎮禪古村,長約4公里,表現為走滑—逆衝型,局部以逆衝為主。

  依據上述判斷,對於玉樹災後重建,有關方面已初步提出了三種方案。

  一是巴塘灘異地新建區。該區地形開闊平坦,氣候水源條件適宜,建築地基工程條件良好,地下水資源豐富,地質災害不發育,遠離此次發震斷裂帶。

  二是結古鎮原地重建區。該區雖具較好的地基工程建築條件,原有的交通、水電、歷史遺跡可充分恢復,有充足的改造和利用的基本條件。但此次地震發震斷裂帶從該區穿過,地質穩定性差,不列為首選方案。

  三是扎喜科異地新建區。該區位於結古鎮西側,河谷地形寬闊平坦,工程、環境地質條件良好。但此次發震斷裂帶從該區穿過,地質穩定性差。

  “目前看,異地新建是個好的選擇。”青海省商務廳辦公室主任李雅林談到,震後,玉樹當地90%的房屋毀損,60%~70%的房屋倒塌,原地重建工程浩大。

  而他的這一看法也是不少專家的共識。有專家表示,從震情看,如在原址重建,除倒塌房屋外,留存的房屋絕大部分也需拆除,此項費用約佔重建投資的1/3左右,且耗時長。”

  “如果僅從地質條件來看,異地重建無疑是更好的選擇。”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但重建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因此現在還沒有作最後的選擇。”

  這其中,民族和宗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玉樹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地區,藏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96.5%。在這裡,共有藏傳佛教寺院500多座,僧侶人數佔到青海全省的近7成。

  “玉樹在當地藏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藏族同胞的感受,他們很可能不願搬遷。”該人士稱。

  心理醫療隊伍亟需加強

  今年37歲的藏族婦女才哇是不幸的,雖然她被人從廢墟中救出,但卻永遠失去了5歲的女兒——她唯一的孩子。在醫院的幾天裏,她每日沉默無語,掩面流淚,眼神中充滿了絕望。西寧市紅十字醫院的吳思慧護士説:“她每天都這樣,我們想給她整理下毛巾,也被一把甩開,皮試也做了。我們內心都很難過,真的很擔心她。”

  其實,類似的現象在受災群眾中為數不少。

  “可怕,真的,就幾秒的時間,這麼美麗的家園就被破壞了,我覺得這還是一場夢。”談起地震,19歲的吾金多傑,至今依然心有餘悸。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玉樹州民族中學高三理科學生巴陽,現在每天晚上還會夢見地震的情景。

  對此,青海省社科聯心理諮詢協會會長曹斌告訴本刊記者,地震給災區群眾帶來巨大的內心創傷,有相當一部分受災群眾存在心理障礙,心理干預十分必要。

  而作為玉樹地震醫療救援隊心理醫生,唐山第五醫院副院長沈振明向記者表示,一般在大地震後,30%~40%的人可能會有心理創傷,需要心理輔導。他認為,造成創傷的主要原因還是親人的去世、受傷,以及財産的損失。受災群眾可能會有創傷後應激障礙,還有可能産生人格問題。

  “汶川地震的時候我也在四川,當時很多人都有嚴重的抑鬱情緒,很多人還有自殺傾向。但是由於文化差異的原因,尚不能確定玉樹的情況會如何。”他告訴記者,他這些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了解藏族災民的文化差異,交接受災情況以及傷員的情緒狀態。

  “和物質上的重建相比,更需要重視的是精神家園的重建。”他坦言,對這些受災群眾的心理疏導,需要讓他們面對現實,認可現實,接受損失。要能體會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要有新希望。

  “其實不僅是受災群眾,進行救援的軍人也需要心理疏導。”他進一步談到,軍人也是人,他們主要的問題在於疲憊。“不光是身體的疲憊,還有心理上的。很累,卻不能説,雖然這是軍隊紀律要求,但是對他們的精神狀態會造成影響。”

  目前青海省和各方救援力量正積極組織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干預,但實際工作中依然面臨一些困難。

  除了語言溝通障礙為心理干預增加了難度以外,最大的問題還是缺少專業的心理干預人員。

  受訪專家表示,心理干預工作有較強的專業性,如果缺乏專業技術和心理準備,可能對受災群眾造成“二次創傷”。此外,心理干預需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否則往往效果欠佳。而這些都需要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員。

  然而,“青海幾乎沒有一家醫院設有心理科,偶有成立也沒有心理醫生。全省只有少數人通過心理諮詢師考試,但大多數缺乏實踐經驗。”曹斌表示,雖然目前青海省已在少數外地專家的幫助下,培訓本地心理醫療人員,並且從司法、教育系統抽調部分人員進行學習,但仍需要更多有實踐經驗的心理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

  衛生防疫形勢嚴峻

  “要加強災區鼠疫監測和防控。”採訪中,軍事醫學科學院疾控辦公室主任董罡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趙彤都強調。

  這樣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實際上,玉樹地處我國鼠疫流行最活躍的疫源地,玉樹縣所有的鄉鎮都是鼠疫疫區,災情最重的結古鎮更是國家鼠疫監測點。這裡可能存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旱獺鼠疫,還可能存在青海田鼠鼠疫。

  統計表明,青海省1996年~2005年共發生人間鼠疫疫情18起,發病43例,死亡18例。人間鼠疫病例基本上發生在每年的5~10月,高峰期在8~10月,以10月最高,約佔37%。而玉樹恰恰是青海省人間鼠疫的主要分佈區,各年份大多為散發病例,其中2004年出現過多點散發流行和局部地區肺鼠疫爆發流行;2005年8月在玉樹縣南果青地區發現了西藏山羊自然感染鼠疫。

  “喜馬拉雅旱獺從4月底到5月初開始活動,將使這一地區進入鼠疫流行季節。”趙彤表示,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深入和天氣轉暖,玉樹災區的防疫形勢日漸嚴峻。

  “地震之後,大量居民住在臨時帳篷裏,與野外環境的宿主動物接觸密切。尤其是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逐步開展,將會有大量的外地人員聚集到此。而他們對鼠疫的預防往往認識不足,極易造成鼠疫在人群中的傳播。”他談到,一旦造成人間傳播,特別是肺鼠疫發生後,將出現大範圍的爆發,並可能波及鄰近地區。

  針對上述狀況,董罡表示,目前喜馬拉雅旱獺還在冬眠,尚未進入鼠疫流行季節,正是進行鼠疫預防的最佳時間。

  因此他建議,一方面,從技術和專業人員上做好準備。要加強玉樹及周邊地區鼠疫監測,設立震後鼠疫監測特別項目。主要檢測疫源地喜馬拉雅旱獺的分佈、數量、活動和攜帶病原體、攜帶媒介蚤的情況,實現早期預警。

  還要加強醫療單位的鼠疫病原快速檢測和識別能力的建設,建立基礎鼠疫快速檢測實驗室;裝備快速檢測試劑和設備,以便發現早期感染的疑似病例。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當地群眾和參與重建人員的鼠疫防控教育。此外,在重建選址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鼠疫的防控。居民點的選址、規劃應吸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參加。重視衛生學和流行病學評價,儘量遠離旱獺的集中分佈地。

  發展生態旅遊存在短板

  建設高原生態旅遊城市將成為玉樹災後重建總的目標。

  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之地,玉樹境地內山河壯麗,通天河橫貫全境,唐古拉山綿延于境南,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將其定格為生態旅遊城不失為明智之舉。

  但是,也有專家擔心,從目前情況看,玉樹要發展生態旅遊尚面臨不少挑戰和問題。

  首先,玉樹位於青藏高原高寒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候環境惡劣,生態環境相對比較脆弱,是否能夠承受大規模的旅遊開發尚難定論。

  其次,玉樹落後的基礎設施能否擔負起重建的重任也存在疑問。以電力為例,因地處偏遠、用電量小等原因,玉樹是國家電網尚未覆蓋的地區之一,電力供應主要依靠當地4個小水電站。而在此次地震中,有兩個損毀,一個發生險情,只有距離震中較遠的拉貢電站可以正常供電,加上一些應急發電,目前僅可以勉強維持。一旦災後重建全面展開,電力供應不足就會成為“卡脖子”問題。

  再有,玉樹的旅遊資源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代表,但是相較于藏傳佛教文化興盛的西藏,玉樹的藏傳佛教文化資源只是散落在青藏高原的幾顆“珍珠”,缺乏突出的優勢,因此發展旅遊業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交通、賓館、醫療、購物、餐飲等配套功能不足,更放大了此種劣勢。所以,要得到遊客的青睞和光顧,需要統籌規劃投入開發旅遊業。

  針對上述情況,有受訪學者指出,在重建過程中,必須堅持保護和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玉樹地區的生態承受力。玉樹災後重建不能是簡單的恢復,生態環境應該成為玉樹重建合理佈局的基礎指標之一,規劃環評也應作為重建的主要依據。應在規劃環評的基礎上,根據災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對旅遊業的發展規模、功能分區等進行分析,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比措施,實現災後玉樹旅遊業的生態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

  而對於發展旅遊業的基礎設施瓶頸,也有專家建言,應把重建和發展提高相結合,著眼于災區的長遠發展,興建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特色旅遊業提供保障。□

責編:許桂梅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