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汶川地震五週年:災區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過震前

發佈時間:2013年05月12日 02: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汶川彰顯“中國精神”

  五年了。

  擔架上的“敬禮娃娃”郎錚長高了不止一頭。“可樂男孩”楊彬成了一家汽車美容店老闆。地震中截肢求生的劉崗均,擔任著綿竹市漢旺鎮青紅社工中心副主任,家中開設的便民超市,名叫“夢想起飛”。那些在大地顫栗中出生的娃娃們,已經走進幼兒園,開始演練防震逃生。

  各不相同的災難境遇,一樣萌發的前行力量,定格的,是眼前綻放的笑臉。

  時光流轉。五年前,汶川,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考。

  搶險救援“分秒必爭”,安置群眾“百日攻堅”,恢復重建“千日奮戰”,發展振興“萬米長跑”……黨中央堅強領導,全國黨政軍民大力支援,四川上下同心協力,捧出一份重建答卷: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放眼四川,西部經濟大省堅定邁向全國經濟強省。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這一人類抗擊特大災害、重建美好家園的恢宏篇章,見證了不屈中國的堅強砥柱、制度優勢的不竭力量,彰顯了“中國精神”的強大動力。

  那一刻到這五年,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汶川,詮釋著一個政黨的莊嚴宣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標。

  穿越災難,砥礪奮進,這一份信心沉甸甸。

  生命至上,尊重科學。從舉國同心科學救災,到眾志成城科學重建,科學發展貫穿始終

  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強震,喚醒國人五年前的記憶。

  搶險救援的危急關頭,災後重建的關鍵時刻,中南海與汶川、蘆山零距離,黨中央運籌帷幄,中央領導心繫災區、親臨一線。人民子弟兵緊急出征,各路力量千里馳援,白衣天使勇挑重擔,十三億愛心奔涌匯聚。

  從汶川到蘆山,生命至上的旗幟高高揚起,科學救援的理念深入人心。

  “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科學施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第一任務是救人,要抓住黃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畫面定格,強音迴響。

  生命營救,分秒必爭;過渡安置,刻不容緩。

  歷經汶川這一役,中國從災難中積累經驗,健全法規、完善機制。汶川抗震救災建立的“上下貫通、軍地協調、全民動員、區域協作”搶險救援工作機制,實施的“就地、就近、分散”安置方針等,為蘆山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經驗。

  在蘆山地震中,強震發生僅僅10分鐘,成都軍區及四川省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同時成立;震後不到半小時,四川省啟動應急預案,主要領導率隊趕赴災區一線。

  第一時間,救援力量再次集結,社會資源再次匯聚,愛心熱潮再次涌動。

  對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災應對更加有力有序,社會心態更加成熟理性……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破解巨災後重建這一世界性難題,必須堅持科學重建,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規劃。

  汶川災區重建從一開始就注重整體謀劃、科學統籌。用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堅持全域全程搞規劃、開門開放搞規劃、高起點搞規劃、突出特色搞規劃。

  今日汶川地震災區,已難見滿目瘡痍的痕跡。新村落融入田園風光,新城鎮煥發勃勃生機。這個“新”,不是原樣複製,而是脫胎換骨。

  重建後的災區,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過震前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災區堅持依法重建、廉潔重建,確保經得起歷史檢驗。質量,作為生命線貫穿全過程。在重災區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以震中映秀鎮為代表的重建成果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蘆山,也是汶川地震重災縣。針對災後重建房屋損毀問題,四川省住建廳總規劃師邱建説,抗震設防標準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從專家普查的初步結果來看,重建項目經受住了考驗。

  “一省幫一重災區,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對口援建,這一恢復重建中的制度創新,是我國抗災史上的第一次。

  山東—北川,廣東—汶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來自中東部地區的19個省市與四川18個重災縣及陜甘重災地區結成對子,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對口省市派出得力幹部和專業技術力量,投入財力物力,發揮自身産業、技術和人才優勢,輸血與造血並重、硬體與軟體結合、當前與長遠兼顧、重建與發展並舉,援建了一批工業、旅遊、特色農業等項目,有力推動災後恢復重建。

  以對口支援為契機,四川與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緊密的長期合作機制,推進由援建到合作、由對口到全面、由重建到發展的深化和轉變。

  回望汶川,從那一刻起的這五年,科學救災、科學重建,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次特殊檢閱,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綜合國力的一次特殊檢閱,是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特殊檢閱,也是對中國共産黨領導能力的一次特殊檢閱。

  有學者如此評價:在特大地震災害的巨大破壞力面前,中國執政黨體現了卓越的“領導力”,中國政府體現了一流的“組織力”,中國軍隊體現了頑強的“戰鬥力”,中國人民體現了高尚的“互助力”,舉國上下體現出強大的“凝聚力”。

  民生優先,安民富民。家家有産業、戶戶能就業,群眾滿意是最高要求,以人為本理念貫穿始終

  安昌河蜿蜒流淌,永昌鎮展露秀姿。

  這裡是北川新縣城。永昌大道兩旁,行政服務中心、商業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醫院、學校一應俱全。夕陽西下,北川人三三兩兩在安昌河畔、禹王橋邊散步、品茗;“巴拿恰”商業街的廣場上,成群結隊的人們跳起羌族舞蹈。

  “禹王橋上品香茗,巴拿恰街跳沙朗”,新北川的生活,祥和而愜意。

  這份祥和與愜意,源自搬進“科學選址、高度設防”新居的踏實,源自“家家有産業、戶戶能就業”的滿足,也源自“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安心。

  救災就是救民,重建必須為民。

  怎樣把群眾安頓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災區建設好?群眾滿意是最高要求,群眾認可是最硬標準。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恪守以人為本,堅持民生優先。

  黨心與民意同頻共振:從全力實施生死大營救,到緊急救治轉移傷病員;從迅速開展次生災害防治、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到破解受災群眾安置難題,四川及時完成上千萬人的應急安置、過渡安置及340萬學生複學復課。

  統籌推進擴大就業、安全溫暖過冬、特困戶幫扶、安置失地農民、保障“三孤”人員、傷殘人員治療康復、再生育服務、完善社保體系,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四川妥善解決了20萬因災失地農民的異地安置,幫助170多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扶助受災家庭生育3410個孩子。

  民生設施的“短板”,在重建中“拉長”。千百年來農房建設無標準、不設防的歷史改寫,學校、醫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場所。

  通過落實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措施,四川災區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應,促進就業創業。早在2010年9月,重災區就有99.9%的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災區還佈局建成了一批社會福利院。地震中倒塌房屋、失去女兒的李新覺老兩口,就在什邡市社會福利中心安度晚年。

  每天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日子倒也過得充實。逐漸撫平老人傷口的,是福利中心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悉心照料。工作人員介紹説,這座福利院選用了節能保溫的建築材料,室內冬暖夏涼。

  讓災區群眾安心、舒心的,不僅僅是服務保障設施的大幅改善,為民、便民、利民的社會管理和建設理念,同步提升著百姓的幸福指數。

  2008年6月7日,都江堰市向峨鄉棋盤村的600多名村民參加首次恢復重建大會,討論的就是“選擇哪種方式重建”。像這樣的村民大會,在向峨鄉12個村開了許多次。最終,全鄉3425戶11470人選擇了“統規統建”,佔全鄉農村戶數的94.5%。

  都江堰市規劃局負責人介紹,方案設計前,設計單位深入村組農戶與群眾溝通。初步規劃方案出臺後,採取村組公示、群眾評議的方式廣泛徵求意見,經基層幹部和群眾代表同意後實施。

  “開放式重建”,讓重建之路更暢通。恢復重建的每一處小區、每一個村落,從選址、佈局到房屋的結構,無不打上了民意烙印。

  受災群眾不僅住上了新房子,更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好路子。即便穿行在大山深處,也不時可見這樣的標語:“村村有主導産業,戶戶有致富門路”,“重上富裕路,一個不能少”……

  “三月的櫻桃,五月的枇杷,六月的李子,七月的梨子,九月三十吃柿子,冬天還有獼猴桃。”這幾句話,印在了北川縣曲山鎮石椅村村民陳雲高的名片上,“北川名氣越來越大,來我們寨子的遊客越來越多,吃上了旅遊飯,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水果産業與旅遊觀光相結合,帶動了石椅村的農家樂發展。去年,這個共有328人的村子,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

  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歡迎再到這裡來,肯定還會有驚喜。”受訪群眾的話語裏,透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産業支撐,發展為要。化危為機,優化結構,推動四川重塑經濟版圖,轉變方式主線貫穿始終

  去年11月29日,被喻為“震中生命線”的映(秀)汶(川)高速公路通車,這是四川藏區首條高速公路,也是從西南、西北進出四川並通向周邊藏區的重要通道。

  遭受世所罕見的巨大災難,又兼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四川的民生事業沒有耽誤,經濟發展也沒有耽誤。

  不僅沒有耽誤,而且高效運轉。

  恢復重建成為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助推四川經濟劃出一道“止滑提速—鞏固回升—高位求進”的堅強曲線。

  發展型重建,注重功能恢復與跨越提升相統一。如果重建後的産業還是落後産業,不僅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成為新的包袱。

  2011年8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四川省政府正式下發《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2011—2015年)》,“産業發展振興”是《規劃》明確的首要任務。

  回望汶川,産業領跑,發展起跳,災區經濟發展、産業升級走出一條重生之路。

  東汽公司在地震中遭受重創,308名職工遇難、1000多人受傷,直接損失27億多元。

  “泰山壓頂不彎腰”,頑強拼搏的東汽,當年就完成計劃産量的88%,産值比上年增長13%。

  異地重建,在東汽人眼裏,更成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獨特機遇。新基地生産佈局採用産品部套集中的原則,打破原漢旺基地生産格局,形成簡潔順暢的物流過程。到今年3月,東汽累計發電設備産量攀向3億千瓦高峰。

  傳統的優勢,隱藏著持續的危機;發展的困境,孕育著突破的先機。德陽市明確提出,加快以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動其向産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四川把産業重建作為災區發展振興的基石,産業恢復與優化結構、轉變發展相結合,培育壯大優勢産業,增強災區發展能力。5566戶規模以上震損工業企業恢復生産,抓住時機淘汰落後産能,恢復和新建了一批産業園區、産業集中發展區,引進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和優勢企業,成為災區發展新亮點。

  五年來,四川結構調整和産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工業規模跨上萬億元臺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2%;戰略性新興産業佔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11.8%。三次産業比重由2007年的19.2:44:36.8調整為2012年的13.8:52.8:33.4。

  夯實基礎,利在長遠。恢復重建中,四川規劃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項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回望汶川,當年艱難搶通、保通的“生命通道”已變通途。隨著災區6條高速公路陸續建成,四川人世代期盼的“蜀道通”漸成現實。

  前瞻佈局、主動作為,四川規劃實施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主體骨架正在形成,鐵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車里程均超過6000公里,躍居全國前列。

  回望汶川,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融入災後重建全過程,生態重建,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

  地震前的水磨鎮,是阿壩州的主要工業區,高耗能、高污染企業60多家,污水橫流、粉塵飛揚。重建後的水磨,只保留了環評排放全部達標的5家。如今的水磨,清流潺潺,亭臺樓榭,川西民居古樸典雅,獲評“全球災後重建規劃設計最佳範例”。

  汶川震後,四川地區生産總值4年翻了一番,突破2萬億元,人均生産總值超過4000美元;地方公共財政三年翻了一番,突破2000億元,“吃飯財政”正在實現向“發展財政”的歷史性轉變。既有量的擴張,更有質的提升,西部經濟大省闊步邁向全國經濟強省。

  眼下,蘆山抗震救災工作已由搶險救援轉入過渡安置,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工作啟動。自打家園被毀那一刻起,重建家園的憧憬,便在災區人民心中生長。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正在謀劃災後重建的蘆山,既不孤單,更不惶惑。

  “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協力奮戰,一定能夠戰勝災害、重建家園,讓災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強音縈繞耳畔,藍圖徐徐展開。這片土地沐浴陽光、升騰希望,巴蜀兒女感恩奮進、綻放夢想。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