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美刊:中印崛起或將使世界轉向“東方體系”

 

CCTV.com  2009年08月13日 10:2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中印第13次邊界問題會晤

  新華網消息:美國《世界政策雜誌》季刊2009年夏季號發表文章,題目是“東方體系正在崛起?”。文章認為,隨著中印作為大國崛起,在處理國際關係的原則上,東方理念可能代替西方主導的普世價值。東方理念中最具生命力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促進了國家間的外交與合作,比西方的干涉政策更具競爭力。

  文章摘要如下。

  問題不再是中國、印度和亞洲的崛起是否將影響世界政治,而是力量和影響向亞洲的轉移將如何改變全球事務。

  國際政治預言家研究中印的發展軌跡,大多數觀察都集中在亞洲實力的增長可能如何影響國家物質力量的分配和使用。力量很重要,但國家間政治還涉及理念的競爭。力量和理念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和平、外交和戰爭,影響著人類的安全和福祉。

  由於力量向東方轉移,亞洲的喜好和理念影響世界政治的機會比以前更大,有可能代替西方主導的普世原則,也就是數百年來所謂的“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n)和“後威斯特伐利亞”概念,形成新的“東方體系”(Eastphalian)。

  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大部分時間裏西方力量和理念都佔據主導地位。

  在三個半世紀前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進行談判的歐洲人很難想像他們打造了最終囊括全球的體系。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歐洲建立了主權國家,每個國家都控制自己的人民和內部事務。從這個結構産生了主權、主權國家平等、不干涉別國內政等原則。

  西方力量和理念主導世界事務的這種模式一直持續,甚至在西方國家為了推行民主、市場經濟和保護人權而開始背離威斯特伐利亞原則時也是如此。西方在二戰後極明顯地採取了這種後威斯特伐利亞策略———這是在西方力量和理念至高無上的國際關係結構中的一個有歷史意義的變革。

  中印作為大國的崛起以及亞洲作為影響力中心的崛起,讓亞洲國家有了在世界事務中發言的機會,而不受西方喜好的左右。

  亞洲所支持的理念中如今仍具有生命力的是中國、印度和緬甸1954年首次共同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於亞洲國家大都經歷過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因此五項原則在那裏獲得普遍支持,而且至今仍頗有影響力。

  維護主權、互不干涉、政治平等以及經濟互惠被認為是亞洲外交的特點。許多亞洲國家在成功地融入區域和全球經濟後,仍很好地維護了主權、互不干涉和政治平等的原則。這種對五項原則的一致認同,使這些原則成了處理國際關係的亞洲體系的基石。

  五項原則本身是十分保守的。中印都願做保持現狀的大國,希望能維持讓自己在政治經濟上得益的國內、地區和全球秩序。這種心態從它們積極參與從世貿組織到20國集團的各種大國組織就可以看出來。

  亞洲對主權和不干涉政策的強調,與美國和歐盟的干涉主義思想形成了鮮明對比。美國和歐盟的戰略,以推廣自由民主為中心,包括干涉別國內政,並尋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均一化。

  冷戰結束後,美國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全球推廣民主,在東歐前共産主義國家是通過經濟和軍事援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則是通過侵略、佔領和政權更迭。歐盟則要求所有成員都是保護民權和政治權的民主國家,還對其他國家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政治、經濟和人權等方面的要求。

  美國入侵伊拉克、北約未能穩定和重建阿富汗、全球反恐戰爭中充斥的侵犯人權現象,以及西方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都給了美國和歐盟處理國際關係的方式當頭一棒。這些西方自找的麻煩,使得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再那麼害怕西方的權威,也不再那麼能接受西方推廣的理念了。在這種情況下,亞洲的東方理念就提供了一個更好的選擇。

  亞洲處理國家和地區安全的做法,使得各國能在不出現大規模衝突和不穩定的情況下實現權力更替。亞洲國家在應對新出現的挑戰時———像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等———也有不少成功的合作經驗。

  簡言之,保守的東方理念提倡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家間進行廣泛的外交活動與合作。從實踐來看,五項原則在大多數亞洲國家並沒有産生孤立主義傾向。合作與統一行動是經常性的,但這種合作針對的都是共同遇到的特定問題,而不是為了傳播一種普遍的政治、經濟和人權模式。

  隨著世界政治中權力的競爭加劇,各國紛紛選擇自己的陣營,東方理念可能更具競爭力。(編輯:劉瑞常)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