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新聞週刊》報道,曾經的大英帝國,它的經濟實力、文化影響、以核武器為支撐的軍事力量、與美國的特殊關係,處處彰顯著英國不可撼動的地位,每一步都舉足輕重。但是今非昔比,所有的一切都變了。金融危機下的英國財政問題凸顯,經濟一片蕭條。
突然間,曾經“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被籠罩在看不到邊的陰影中,現在的英國必須重新定義在世界上的地位——或許可稱作“小不列顛”,比昔日輝煌的大不列顛要小得多。
經濟引擎拋錨
現在英國正處在分水嶺時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消息稱,英國國債總量劇增,將在未來五年內翻一番並與國內生産總值持平。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協會預測,人均收入水平恢復到2008年初的水平需要花六年的時間。這對英國政府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國防部和外交部的預算將會被削減,這將影響英國在海外的力量,無論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更糟糕的是,這種趨勢難以改變。
金融危機橫掃了所有國家,但英國是最為嚴重的。財政領域作為英國繁榮的最大引擎,如今拋錨了。近50年來,英國首次出現通貨緊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英國經濟衰退將比其他發達國家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英國經濟的恢復將從今年年底開始,但會明顯落後於美、日等國。一位政治評論員挖苦英國是“泰晤士河上的冰島”,暗指英國將是繼冰島之後又一個破産的國家。
國際地位動搖
英國正陷在一個包圍圈中。中國和印度的兩大經濟體的崛起意味著英國在日益擁擠的世界最高談判桌上的位子越來越小。不止如此,美國將會重新考量與英國之間所謂的特殊關係轉而去尋求其他新夥伴,如是將不可避免地削弱英國的地位。
使英國變得更加突出的一個原因是英國是近代史上唯一一個國土面積與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極不相稱的國家。在冷戰期間,瑪格麗特 撒切爾把自己視為僅次於裏根總統的世界領導人,擊垮蘇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安全的環境。在布萊爾執政的十年期間,英國參加了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三次戰爭,其軍事力量也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如今一切都變了。國際政策研究協會的伊恩 科恩説:“儘管英國現在仍然富有、仍是安理會成員,但是英國的力量在不斷衰落。”1962年,美國國務卿迪安 艾奇遜嘲笑道:“英國不再是帝國,但是現在仍然沒有找到自己的位子。”這句話現在又刺到了英國的痛處。
軍事內外受挫
英國仍然保持著世界最多的國防預算,但是將不會再持續下去。最近,因為英軍在阿富汗的死亡人數戲劇性地增加,政府才不得已表示不會削減軍費。但是從長遠來看,軍費削減將不可避免。據英軍皇家聯合服務中心的報告顯示,在未來六年內英國國防部將把軍費開支降低11%。
隨著阿富汗戰場惡報頻傳,英國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度也正日益下降。據今年7月份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英國百姓認為阿富汗戰爭是“無法獲勝”的,英軍應該儘快撤出來。而在關係一個大國終極實力的核問題上,有54%的英國民眾認為政府應當徹底放棄核威懾力量。
布萊爾時代精神復興之路艱難
11年前,隨著托尼 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一舉獲勝結束了保守黨18年的統治,布萊爾對英國的前景非常樂觀。如今布萊爾卸任已經兩年了,他的接班人戈登 布朗戴著一個時間本不應如此之長的灰色的光環。近來,由於議會開支醜聞的曝光使得民眾更加蔑視政治和政治家,導致國內氣氛愈加陰沉。
也許在下一次選舉中保守黨將會獲勝,卡梅隆將接替布朗。但是這種變化卻完全沒有12年前布萊爾獲勝時給民眾帶來的感覺。如今,人們重新唱起布萊爾的頌歌,因為那時經濟開始空前發展,移民政策使國家獲益,即使在舊工業中心地帶民眾的創業熱情也遍地開花。今天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風采。下一任首相,甚至再下一任首相的任務不僅是重新定義英國在大國中的地位,而且要復興布萊爾時代的精神。(方軍)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