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時報》6月15日文章,原題:印度製造業質量勝中國 由本報與全球增長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推出的“印度製造業優秀獎”,預計會成為企業對比全球標準的重要機制。這種基準至關重要,不要忘了印度製造業面臨的最嚴峻競爭來自中國。
中印競爭環境似乎正逐漸出現兩種不同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業已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特色是規模經濟,而印度在質量的價值鏈上迅速攀升。印度擁有世界第二大鍛造公司、世界第二大光存儲媒體公司及世界最大的兩輪車生産企業。這三者都以頂尖質量取勝。而中國産的是大量玩具、服裝和鞋類。不過,印度能否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達到中國的生産規模,而中國能否在規模生産中上升到最高質量?
很少有人承認,中國經濟之所以高速運轉,是因為跨國公司持續大規模直接投資,而印度經濟很大程度上由本土企業(有時是與跨國公司組成的合資企業)驅動。目光敏銳的觀察家清楚,印度沒有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因為中國定價機制不透明,而印度的定價機制由市場推動。
不幸的是,中國産品近幾年在質量問題上栽了跟鬥,印度的産品卻一直表現突出。而且,中國的大規模生産和出口有時讓他們捲入國際爭端。印度企業家更多關注創新和質量。印度有多達14家汽車製造商獲得“戴明品質獎”,是日本之外獲該獎最多的國家。
毫無疑問,印度需要從中國學習如何擴大生産規模。中國的成功故事源於大型特別經濟區,那裏提供了難以置信的商業友好環境及高度簡化的監管。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在製造業領域加快擴大規模,同時緊盯質量以及更多的“戴明品質獎”。▲(作者阿米特 米特拉,汪析譯)
相關鏈結:
責編:唐亮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