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斯報道 韓國LG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室室長吳文碩18日在韓國《中央日報》發表文章稱,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韓國製造業在克服危機的過程中可能超越‘世界工廠’中國”這一話題吸引了最多的關注。
吳文碩説,進入韓國的某日本企業的模式值得學習,這就是代替衰落的索尼成為日本電子産業領頭羊的佳能。該公司首次進入韓國是在1985年,現在作為“佳能韓國商業解決方案(Canon Korea Business Solution)”在京畿道安山生産辦公設備。他稱,該公司為了在韓國生存下去,需要解決的課題和韓國企業一樣,“就是戰勝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中國也有佳能的生産工廠,要想生産量不被奪走的話,就需要戰勝勞務費上的差異,提高生産效率。
從佳能總公司特有的單元生産方式中尋找到了戰勝中國的關鍵。該方式也被稱作“豐田方式”,就是通過消除浪費和職工自發的業務改善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産效率。在車間肯定有熟練度不同的職工,流水作業要顧及生産效率最低的人。因此為了消除産生的時間和費用的浪費,公司放棄流水作業,按照不同的産品將能力相似的人編成工作小組,分別製造産品。
隨著對工作的熟悉,就可以減少工作組的人員提高生産效率。最終就誕生了獨自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組裝有3000多個零件的中大型彩色複印件的熟練員工。靈活地運用單元生産方式,從接到訂單到供貨所需的時間,即所謂的前置時間(lead time)將會大幅縮短,從而迅速地應對顧客的要求。減少零件和成品的庫存節約了費用。韓國佳能最終超過了中國工廠的生産效率,維持了1000人以上的就業。
吳文碩説,要使單元生産方式被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提高自信心的高度的領導力,讓工人能夠主動地改善業務,提高生産效率。這必須説服工會。領域也必須是多品種、小生産量的産品群。
但他表示,一旦跨越了上述障礙,就可以解決製造業向中國轉移、工作崗位減少等苦惱。因為比起單純地降低勞務費,應對顧客需求的能力和減少各種浪費的革新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中國的工資低廉,但是韓國製造業的生産成本中工人勞務費的比例已經降至7%的水平。中國的生産條件也因為人民幣升值和新勞動法實施帶來的勞務費負擔增加等問題而出現了惡化的跡象,雖然中國將繼續發揮生産基地的作用,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
他認為,韓國必須摒棄“在韓國難以從事製造業”的固定觀念。以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為契機,雖然服務業也很重要,但是健全的製造業也顯然相當關鍵。韓國有在發展中國家難以找到的優秀的研究人才和生産技術,還具有現場解決問題能力的有創意的生産人才,如果有可以讓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企業家的領導力和靈活的勞動市場,營造開放的社會氛圍,韓國肯定會成為經濟危機以後的贏家。
相關鏈結:
責編:唐亮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