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報》4月19日文章,原題:告別“中印大同”,迎接“中美國” 幾年前,蘭密施(印度前商務部長)創造了一個新詞“中印大同”,以暗示地緣政治將發生新的重大發展。此前關於“金磚四國”的報道則將中國和印度列為兩個最終有可能挑戰美國GDP的國家。中國從1990年起被公認為經濟大國。與此同時,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接受援助並相互敵視,世界將印巴相提並論。
信息技術革命後,這種情況終於發生轉變。2003年到2008年期間,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經濟表現催生了美印之間的核協議。印度將此視為再不用與巴基斯坦平起平坐而歡呼雀躍。“中印大同”反而意味著印度已經與中國産生了聯絡。
這總是有些誇大其詞。最近5年,印度經濟確實發展迅速,但依然遠遠落後於中國。印度龐大的人口使其GDP看起來很大,但同樣意味著它有世界上最多的窮人、因難産而死的婦女,以及最嚴重的兒童營養不良現象。印度無力阻止600個地區中的160個發生暴力騷亂以及克什米爾等地區爆發起義。中國看起來強大有力,而印度看起來虛弱無力。
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中,印中的差距已經一覽無遺。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主要大國,印度在雷達上卻難覓蹤跡。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兩萬億美元,而印度的外匯儲備只有中國的1/8。
儘管20國集團的國家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相聚一堂,但許多評論家都在討論美國和中國正在形成的G2(兩國集團)。歷史學家創造了新詞“中美國”以彰顯新的地緣政治現實———21世紀將由中美共同統治。印度的影響微乎其微。它仍是一個動不動就尋求援助和做出外交讓步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印度是一個索取者而非給予者。但中國如今已成為一個給予者。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議的信貸擴展計劃中,中國已同意注資400億美元。印度沒有出現在“給予者”的名單中———它寧願成為一個“接受者”。就在人們已把中國和美國聯絡起來之際,印度正再次被與巴基斯坦相提並論。所以,讓我們對“中印大同”説再見吧。“中美國”才是真正的現實。▲(作者斯瓦米納森 艾亞為印度著名經濟學家和專欄作家,丁雨晴譯)
責編:劉園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