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美國核政策“變臉”

 

CCTV.com  2009年04月16日 07: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4月5日,美國總統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發表演講時説,美國政府將致力於建立一個無核武器世界。奧巴馬當地時間4日下午抵達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席定於5日舉行的歐盟—美國峰會。 新華社/路透

  4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發表演講,呼籲建立“無核武器世界”,並提出自己的路線圖:率先減少核武器儲備,督促國會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支持締結“禁産”條約,強化核不擴散機制,召開世界核安全首腦峰會,等等。這一倡議立即引起世界反響,媒體稱之為核軍控的“布拉格之春”。

  “無核武器世界”的主張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自從核武器問世以來,民間“反核運動”一波接著一波。最近,世界100位政界、軍界、商界和民間領袖發起“全球零核”倡議,將全球反核運動推至新高。部分地區國家也在為促成本地區無核進程而努力,目前,全世界已建立了拉美、南太、非洲、東南亞和中亞五個“無核區”。但是,全球核擴散並未止步,近些年來反而逆轉。印度、巴基斯坦在一片譴責聲中進行核試驗,朝鮮成為事實核國家,伊朗核談判陷入僵局。

  美國不止一次倡議徹底銷毀核武器,歷屆總統對“無核世界”有著自己的詮釋。即便是冷戰高峰期,美國也曾表示“願意”同蘇聯一同棄核,裏根-戈爾巴喬夫雷克雅未克核會談,也曾讓世界看到過“無核曙光”。

  現在,奧巴馬重提無核話題,既是出於核軍控形勢的需要,也是出於自己的核戰略考慮。

  首先,美國內削減核武器呼聲高漲。2007年,前國務卿舒爾茨等四位前政要聯名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無核武器世界》文章,2008年四政要再次撰文,敦促下一屆政府積極行動起來。目前,兩黨元老在核問題上正在形成共識,24個仍健在的前國務卿、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顧問中有17人贊同“無核”,其中一些是著名的鷹派人士。

  其次,美國在常規武器方面擁有絕對優勢。冷戰結束後,美國發動的海外戰爭展現了美軍的技術優勢,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哪國能挑戰其常規部隊。而核武器事實上成為武器的“禁忌”,擁有得再多也無法派上用場。

  第三,美國核武器技術更新換代基本完成。上屆政府利用國際核軍控“間歇期”,在核技術研究和開發方面投入鉅資,現在,美國能使用先進超級計算機和設施,檢驗核武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延長核彈頭壽命。目前,已全部完成B61戰略核彈延壽工作,海軍也接收了第一批翻新的核彈頭。

  再有,美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年內到期,美國不得不與俄羅斯討價還價。此外,2010年《核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即將召開,新政府應有區別於前政府的不同立場。

  奧巴馬提出該計劃有四個目的:一來可表明美國積極姿態,佔據核軍控道義高地,變被動為主動,迅速恢復美國際形象;二是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日益嚴峻的核擴散問題的關注,將遏制伊朗和朝鮮不斷上升的核威脅作為全球安全最為緊迫的任務;三是對俄施壓,促其做出妥協,延長《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或訂立新約,將其納入美主導的新一輪軍控進程;四是敦促英、法、中參與核裁軍,將印、巴、以、朝納入多邊軍控當中。

  建立“無核武器世界”是人類的長遠理想,奧巴馬本人坦言“此生恐怕看不到那一天”。從美國角度來講,推動核裁軍的阻力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為國內政治歧見。奧巴馬如何擺平軍方的意見。國防部長蓋茨明確表示,“為維持可靠的戰略威懾,國防部和空軍將採取堅定措施發展性能可靠的核武”,將敦促新國會“為發展‘可替換核彈頭’提供資金”。共和黨人對總統在核問題上的倒退表示不滿,要在國會進行杯葛。

  二受核軍工利益集團掣肘。美國直接從事核軍事工業的人數達10多萬人,加上科研和間接為核工業服務的人數達幾十萬,佔美國軍事工業半邊天。這是一個龐大的、盤根錯節的利益團體,對美國政界有著深刻影響。

  三是核裁軍既是一項政治工程亦是一項技術工程。拆卸核武器耗時長,過程複雜。即便新政府與俄簽訂新約,但要裁減到1000枚以下並處置裁減的核彈頭非短期可以做到。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也須將技術納入考慮之中。

  從國際戰略環境分析,奧巴馬難以一呼百應。首先,有核武國家並沒有放棄核武現代化,也沒有放棄核威懾理論。其次,部分國家採取騎墻措施,把核武計劃作為戰略籌碼。其三,非國家行為體雖然難以進行核技術開發活動,但獲得核裝置極有可能,美國政府要面對的是無數個擴散的可能。

  目前,美國仍然許諾為31個國家提供安全保護,包括為一些國家提供核保護傘。可以推斷,奧巴馬政府在裁汰冗余的核武器和強化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方面可能會有所動作,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決不會放棄核武器,不會為了全人類的理想而放棄本國戰略優勢,正如奧巴馬所言,在實現“零核”目標之前,美國將繼續保持“強大的核威懾力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劉卿)

責編:劉園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