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醫改方案中,有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衞生投入機制,從而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這就大大加重了政府在公共醫療中的責任,以及公共醫療的公益性質。這對於醫療改革來説,是邁出了朝向醫療福利和保障的重要一步。但這一步能不能走好,不能光看主觀願望,還必須針對現實問題出發,破除現實困難,走出利益集團的泥淖。
之所以要強調利益集團,是因為公立醫院及其主管機構在舊醫療改革中已經形成了一些利益鏈條,這個利益鏈條如果未曾斬斷的話,政府投入就存在被侵吞的風險。具體來説,公立醫院倘若對新醫改方案置若罔聞,仍然在進行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那麼,政府加大投入豈非等於是進一步助長公立醫院的牟利之風?在新醫改方案中,要求建立規範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應遵行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這個“要求”雖然在精神上界定了公立醫院的性質,可惜,並沒有堵死公立醫院營利的通道。
新醫改顯然看到了公立醫院走市場化道路的弊病,所以才試圖建立新的公立醫院運營機制和政府投入機制。但是,公立醫院走市場化道路這麼多年來,業已積累的利益能否被化解掉,逐利的驅動能否被阻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也需要果敢和決斷。所謂耐心,是應當給予公立醫院改革的時間,要逐步收窄私利的空間,避免改革疾走急停;所謂智慧,是盡可能地拓寬改革通道,對醫療不搞“一刀切”,該政府投入的政府投入,該社會投入的社會投入,也就是説,以更為穩妥和靈活的方式使得“公益的更公益,市場的更市場”;所謂果敢和決斷,是政府應當壯士斷腕,既然明確了要“管辦分離”,那就雷厲風行,以免拖拖拉拉,使改革在延誤中被曲解,及至夭折。
向國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的責任,而基本醫療服務的承擔者毫無疑問就是公立醫院。以印度為例,印度憲法規定,所有國民都享有免費醫療。為此,印度政府在全國建立了2.2萬個初級醫療中心,1.1萬個醫院,2.7萬個診療所和2000多個社區醫療中心,形成了一個覆蓋廣泛的醫療服務網絡。這些公立衞生機構對所有病人敞開大門,從掛號、手術到藥品各項服務一律免費。當然,一方面印度在財政上對醫療傾斜甚多,一方面公立醫院主要提供一些較為簡單的醫療服務,而複雜手術、質量較高的醫療服務則由私立醫院提供。這和中國的情況是不太一樣的,中國質量較好的醫院多是公立醫院,資源也多向公立醫院傾斜,結果由於把公益和利益攪和在了一起,形成了公立醫院看病貴、看病難的弊病。
中國和印度一樣都是人口大國,也都是新興經濟體,印度在醫療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中國足可以汲取。讓政府的歸政府,讓市場的歸市場,我們在新醫改方案中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精神。但要想落實精神,還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把制度制定得更明確些,該免費的就免費,以更徹底地堵塞某些利益通道,免得因為語焉不詳而被利益集團有意曲解。(本報評論員)
責編:伍潔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