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伊朗鬆開攥緊的拳頭? 仍期待美國根本性改變

 

CCTV.com  2009年02月23日 19:1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30年前,我們把美國人趕走了;現在,我們還是敵人,但年輕人已經愛上好萊塢電影了;30年後呢?總是會有變化的,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我們”

  上任未滿一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對伊朗釋放了溫暖的信號: “如果你們鬆開攥緊的拳頭,我們會和你們握手。”

  只過了一天,他得到了來自伊朗強硬派的回應。“世界進入對話的時代,伊朗準備好在公平和相互尊重的氣氛中同美國展開對話。”伊朗總統內賈德説。在內賈德4年任期內,因發展核項目等問題,伊朗與西方關係曾經急劇惡化。

  2月17日下午,伊朗駐華大使曼蘇裏向《中國新聞週刊》提供了伊朗政府對美國政策的最新表態——美國新政府已經認識到以前的錯誤,表達出勇敢改變的決心,但我們還沒有看到根本性的改變,還沒有看到行動,我們期待根本性改變。

  受挫的“羽毛球外交”

  這已經不是美國新總統第一次向“夙敵”伊朗伸出橄欖枝了。

  美國女子羽毛球隊曾接受伊朗羽毛球聯合會邀請,計劃2月3日前往伊朗參加國際羽毛球比賽。美國國務院數據顯示,美伊民間交流近年有所增加。自2006年起,已有超過250名伊朗藝術家、運動員和醫療人員入境美國,參加各種交流項目。

  但這次美伊交往卻引起了外界特別的興趣。因為美國女子羽毛球隊是奧巴馬就任總統以來首支由美國政府資助赴伊朗參賽的運動隊,所以被看作美國政府對伊朗開展外交行動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羽毛球比賽與伊朗人舉國歡慶反美伊斯蘭革命30週年恰在同一時間。1978年1月,伊朗爆發反王室、反美國的示威浪潮,美國的盟友巴列維被驅逐。霍梅尼同年2月1日從巴黎返回伊朗,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美國輿論一度認為,美國和伊朗之間將發生如美中“兵乓外交”的歷史轉折。然而,美國隊最終沒能得到伊朗政府發放的簽證,理由是申請簽證時間過晚。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伍德2月4日表示,美國對伊朗拒絕美國女子羽毛球隊赴伊比賽深表失望。他説,美國女子羽毛球隊按照要求,在規定時間裏向伊朗提供了所有證明文件,但仍沒有獲簽。美國希望與伊朗改善關係,而伊朗拒絕美國的友好表示,“非常不幸”。

  “這是國內政治的現實需要:其一,反美力量還是處於強勢地位;其二,現正值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30週年和伊朗大選之際,內賈德政府需要擺出強硬姿態安撫國內情緒。”中國駐伊朗前大使華黎明對《中國新聞週刊》評論説。

  但據美聯社報道,伊朗羽聯已經向美國隊表示歉意。美國隊今年夏季還將邀請伊朗隊前往美國參賽,這場“羽毛球外交”仍有希望進行。

  沉默的領袖和伊朗大選

  在奧巴馬的中東特使喬治米切爾在中東地區進行穿梭外交後,美國副總統拜登2月7日帶著奧巴馬新政參加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

  伊朗議會議長阿裏拉裏賈尼也出席了德黑蘭會議,對奧巴馬外交新政給予一定希望。“美國過去幾年燒燬了許多(溝通)橋梁,但新政府能夠修復它們,只要承認錯誤,改變政策。任命中東特使等措施,對美國是黃金機會。”

  拉裏賈尼曾任核談判代表,又是下屆總統競選人。華黎明感嘆:“派如此重量級人物出席會議,從中也可玩味伊朗對美國所要展示的姿態。”

  2月8日,伊朗前總統哈塔米宣佈參加今年6月的總統選舉,引起西方輿論關注,“伊朗選民需要在哈塔米與現任總統內賈德之間做出選擇” 。1997年至2005年擔任伊朗總統期間,哈塔米主張推進伊朗政治和社會變革,和西方改善關係,被視為改革派代表人物。

  兩天后,伊朗在德黑蘭自由廣場舉行紀念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30週年活動。面對幾十萬聽眾,內賈德説:“世界進入對話和理性的時代,不願看到布什黑暗時代重現。”

  美聯社分析,內賈德選擇這一時機是出於國內政治需要。面對謀求連任道路上的強勁對手,內賈德不得不釋放和美國對話的信息,以抗衡“攔路虎”。

  但伊朗的最終決策人並非內賈德或其繼任人,而是哈梅內伊。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至今沒有對奧巴馬就任總統發表評論,也沒有對美方的對話建議發表意見。可見,美伊關係的改變仍有巨大變數。

  哈梅內伊在很多機構和省份中均安排了代表,代表建議可以反映出伊朗領導圈普遍的觀點。路透社援引伊朗西北部讚詹省革命衛隊代表瑪篤迪的話説:“任何政府都有底線,我們的底線就是反對美國不可一世的政策以及猶太複國主義政權。”

  政治精英階層的觀點和大眾的選擇,將深刻影響美伊關係的未來,更直接的是決定今年6月伊朗大選的結果。分析人士認為,華盛頓可能會等到大選揭曉時,才會全面披露對伊朗新政策的細節。

  胡蘿蔔與大棒

  有一點毫無疑問,核問題仍是制約美伊兩國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一問題上,美國政府還沒有明顯的政策改變,仍堅持要求伊朗首先暫停鈾濃縮活動。伊朗政府則多次強調和平發展核技術是伊朗“不可剝奪的權利”,也沒有在短期內改變這一立場的打算。

  在慕尼黑會議上,拜登説了願意“談判”後,馬上話鋒一轉,威脅伊朗如果繼續謀求核武器和支持恐怖主義,將會繼續面臨壓力和孤立。奧巴馬在這一問題上的顧盼,受制于國內保守勢力的牽制壓力,但也確實事出有因。慕尼黑會議召開前幾天,伊朗頗為巧合地發射了一枚其自行研製、據稱足以攜帶核彈頭的運載火箭。

  2月3日,伊朗用國産“使者”運載火箭,將首顆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儘管伊朗外長穆塔基等一再強調此舉沒有任何軍事目的,華盛頓還是“非常關切”。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伍德説,伊朗發射衛星“可能導致彈道導彈的研發”。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更是直言,美國對此將採取“強硬和直接”的外交政策。她還表示,美國是否在歐洲東部和中部部署導彈體系,還要部分地取決於伊朗在核問題上的態度。就在上月的參院聽證會上,當被問起是否會放棄對伊朗動武時,希拉裏態度明確:不放棄任何選擇。

  美國新政府對伊朗的“合作”橄欖枝伸得很低、很謹慎。“美國對伊朗還是心存防範,如何處理兩國關係,美國還將視伊朗的一舉一動而定。”華黎明説。

  綜觀奧巴馬外交新政,“限制伊朗”始終是美國在中東的一大目標。如果説,布什時代是以強硬、單邊及新保守主義的外交風格來實現這一目標,奧巴馬則是希望以溫和、合作及回歸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外交風格來實現。美國也很難改變對伊朗採取的談判和制裁相結合的“雙軌”策略,而“胡蘿蔔加大棒”正是伊朗政府最痛恨之處。

  所以德黑蘭的觀察家擔心,伊美兩國積怨較深、難建互信,但伊朗民眾則顯得很樂觀。

  “總是會有變化的,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我們。30年前,我們把美國人趕走了;現在,我們還是敵人,但年輕人已經愛上好萊塢電影了;30年後呢?” 生活在伊朗老城伊斯法罕的導遊貝扎維對《中國新聞週刊》説。會説流利英語的他希望國家政策的變化,能讓他接到更多的“海外大單”。

責編:彭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