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日本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與教訓

 

CCTV.com  2009年02月15日 21: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進入[國際時訊]>>

    央視網消息(國際時訊):自從美國奧巴馬政府的新經濟刺激計劃被國會添加“購買美國貨”的條款後,包括貿易保護在內的保護主義問題就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的熱點。貿易保護主義是發達國家對付發展中國家出口優勢的常用手段,經濟處於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

    日本上世紀七十年代跨入發達國家行列後,在與歐美老牌發達國家開展貿易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日本政府和企業在應對貿易摩擦和糾紛方面的做法也許可以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伴隨出口貿易不斷擴大,日本獲得鉅額貿易盈餘的同時,對外貿易摩擦也不斷增多。比如,日本在外界壓力下擴大開放國內市場,並被迫於1985年在美國紐約同主要西方大國簽署了讓本國付出沉重代價的“廣場協議”。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調整産業結構 以質取勝

    在國際貿易中,最容易引發貿易摩擦的商品通常有一個特點,就是低價。針對出口的低價商品往往成為眾矢之的的情況,日本政府鼓勵企業採取以質量取勝戰略。目前,高質量、高技術、高價位已經構成日本産品的主要特點,豐田、松下等都成為名牌産品行銷世界各地。

    二 海外建廠 轉移摩擦

    其實,在貿易不平衡的情況下,任何出口商品都有可能成為摩擦的導火索。對此,日本政府鼓勵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把出口産品轉移到貿易對象國生産,不僅避免被貼上進口貨的標簽,還通過貢獻就業、稅收等尋求當地政府的庇護。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彩電、鋼材、汽車等企業相繼在海外投資建廠。

    三 完善機制 應對摩擦

    在長期的貿易摩擦中,日本政府和企業都認識到借助法律應對摩擦的重要性。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有專門部門處理貿易糾紛,形成了較強的應訴抗辯能力。

    為防患于未然,日本還成立了一些通關公司,專門幫助企業規避貿易糾紛,掌握出口對象國的政策變化等情況,把貿易糾紛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

    【新聞背景】廣場協議

    在上條新聞中,我們看到,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讓日本在國際貿易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麼這是個什麼樣的協議,它又讓日本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

    所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當時的美國財長詹姆斯貝克、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聯邦德國財長格哈特斯托登伯格、英國財政大臣尼格爾勞森、法國財長皮埃爾貝雷格瓦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併發表聯合聲明,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對日元和德國馬克的匯率下調,以解決美國的鉅額貿易赤字。廣場協議正是得名于廣場飯店。

    五國達成廣場協議的背景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大量外國商品,尤其是日本商品涌入美國市場。美元匯率因此出現大幅上升,甚至高達1美元兌250日元,美國出口貿易下降,企業經營困難、失業率飆升。為保護本國企業和工人就業,美國説服日、法、英、西德共同推動美元匯率下調。

    廣場協議的目的雖然是通過壓低美元匯率來幫助美國政府解決國內經濟問題,但是不僅沒有收到成效,反而給其他國家尤其是日本經濟帶來不良影響。此後,日元以平均每年百分之5的速度升值,日元對美元匯率從250比1升到120比1。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外資進入日本,推動股市和房價虛高,形成泡沫經濟。為解決這一問題,1989年日本政府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此後,日本經濟進入十幾年的衰退期,也被稱為“失去的十年”。廣場協議的一個重要教訓是:通過操縱匯率來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是損人不利己的做法。

責編:王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