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一名男子在德國柏林家中用天然氣爐煮雞蛋。俄烏天然氣爭端新年以來逐步升級,自1月7日起,途經烏克蘭輸往歐洲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完全中斷。德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採取緊急措施迅速應對,因此,此次俄烏天然氣爭端尚未對德國造成嚴重影響。 新華社記者羅歡歡攝
昨天(11日),烏克蘭政府宣佈,該國已經與歐盟和俄羅斯簽署了三方協議,允許國際觀察員對俄羅斯過境烏克蘭輸往歐盟國家的天然氣輸送情況進行監測。此舉也為俄羅斯最終恢復向歐盟國家供氣鋪平了道路。但引發這場“鬥氣”風波的導火索———烏克蘭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價格至今仍未談妥。
俄烏究竟為何屢屢為了天然氣問題而大打出手,而歐盟國家又為何總是成為受害者呢?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俄歐能源供需關係以及目前天然氣市場格局有很大關係。
作為沙皇俄國和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規模巨大的油氣綜合體和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不僅在其國民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也成為俄羅斯能源外交強有力的物質基礎。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兩任總統領導下的俄羅斯,不僅將其作為恢復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同時也使俄羅斯在國際能源格局中佔據了獨一無二的地位,油氣資源成為了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與發達的石油市場相比,天然氣的國際定價機制還未形成,國際天然氣市場也遠未統一。俄羅斯在規模最大的歐亞大陸天然氣市場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決定權,它不僅能夠影響天然氣市場的行情,還可以通過擴大天然氣出口,深入到輸配氣網絡之中,從而影響到天然氣進口國的電力生産、天然氣加工等領域。由於金融危機加上近期國際油價大跌,本來成本就居高不下的俄羅斯石油出口已經變得無利可圖,因此,天然氣價格上漲成為俄羅斯手裏不多的一張能源王牌。
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盟的能源需求持續穩步增長。儘管中東是全球油氣資源最大的出産地,但該地區極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和此起彼伏的衝突,給中東油氣出口平添了很多風險。因此,歐盟迫切需要加強與能源生産佔世界總産量近13%的俄羅斯進行能源合作。據歐盟委員會估計,在歐盟的天然氣需求中必須進口的數量到2020年將增加到4.31億噸,進口天然氣將佔歐盟天然氣需求的50%到70%。而根據天然氣合同,從俄羅斯的進口將佔進口總量的38%。
本次在天然氣問題上發難,俄羅斯可謂有備而來,一箭雙雕:從國際政治上,反擊北約東擴,打壓烏克蘭和其他獨聯體國家離心傾向;從國際經濟上,完成對歐亞天然氣管線的掌握,擁有該地區的天然氣定價權,並通過漲價的手段挽回國際能源市場下跌的頹勢。然而,俄烏天然氣衝突如果一直持續下去,俄羅斯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贏家”,最有可能出現的是一個“多輸”的結果。
從長遠來看,一個健康合理的區域乃至全球性的天然氣市場,只有在各方妥協和多贏的情況下才能建立。作為天然氣生産國,在天然氣生産、定價和運輸等方面佔據統治地位的俄羅斯固然可以頻頻使用“斷油、斷氣”的方法在歐亞市場達到戰術目標,但由此損害到自己的國家形象和長期戰略利益,其後果卻是難以彌補的;而作為俄天然氣主要過境國的烏克蘭,通過“截留”手段來報復俄羅斯,也是對市場原則和誠信體制的一種違背,難免使歐盟國家對其可信度産生懷疑;至於歐盟,在短期內無法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更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與俄羅斯緊密相連的地緣政治格局,接觸、遏制還是接納俄羅斯,是一道複雜的選擇題。(成鍵 作者係華師大地緣政治與能源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責編:王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