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 國際觀察:天然氣風波牽動歐洲各方神經
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11日淩晨宣佈,烏克蘭已經簽署與俄羅斯和歐盟的三方議定書,同意對俄羅斯天然氣經烏克蘭境內管道運輸進行監測。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同時表示,在監測委員會專家抵達天然氣計量站後,俄羅斯將恢復經烏境內管道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他認為,歐盟國家“將在36小時內獲得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
俄烏“鬥氣”:歐盟遭殃
駐歐盟記者尚緒謙:此次俄烏爭端最初並沒有引起歐盟足夠的重視。俄羅斯1月1日完全停止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後,歐盟直到5日仍然聲稱俄烏爭端不會立即對成員國的天然氣供應産生影響。但形勢在6日開始急轉直下,俄羅斯經由烏克蘭輸往歐盟成員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天然氣大幅減少,有的甚至完全中斷。7日,俄羅斯方面進一步採取行動,以烏克蘭“偷氣”為由,完全切斷了途經烏克蘭輸往歐盟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
截至10日,18個歐盟成員國或其他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受到影響,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東歐國家情況尤其嚴重。“屋漏偏逢連夜雨”,從5日開始,一場橫掃歐洲的嚴寒讓能源供應問題十分嚴峻。
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歐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外交行動,先是派出代表團分赴烏俄了解天然氣供應減少的原因,後又邀請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烏石油天然氣公司代表8日在布魯塞爾談判,協商派遣國際觀察員監測俄烏天然氣傳輸問題,但未能達成協定。
歐盟繼續加強外交磋商,使俄烏原則上同意部署一個由歐盟委員會官員、俄烏天然氣官員以及歐洲天然氣公司專家組成的“監氣”小組。俄總理普京提出必須將該協議落到紙上,托波拉內克為此對基輔和莫斯科展開穿梭訪問,終於在11日晨完成了三方協議的簽署。
歐盟將俄烏之間的“鬥氣”定位為“商業糾紛”,即使今年的爭端暫時得以解決,歐盟依然不能擺脫幾乎一年一度因俄烏“鬥氣”而帶來的困擾。
俄烏“鬥氣”:俄求主動
駐莫斯科記者盧敬利、趙嘉麟:在俄烏“鬥氣”的過程中,俄羅斯的強硬立場是,只要俄羅斯認為其通過烏克蘭的天然氣沒有安全保障,就拒絕“供氣”。而成立過境烏天然氣的監督機制對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運輸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促使歐盟出面和俄羅斯一道對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進行監督,無形中似乎把停止供氣的罪責推給了烏克蘭。其次,俄羅斯劃清了天然氣供應方和過境方的責任,摘掉了因“丟氣”、“斷氣”而被戴上的“不可靠能源供應者”的帽子。再次,對其他輸出管道具有示範效應。
近年來,烏克蘭積極向北約靠攏,俄烏關係僵冷。俄羅斯憑藉天然氣資源這張王牌,掌握著俄烏爭端的主動性。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表示,對烏“供氣”不再有任何優惠。俄方要求按對西方的售價向烏供氣——每千立方米450美元,而且承諾烏克蘭可以按西方的過境費率向俄羅斯收費。普京在記者招待會上解釋為何對白俄羅斯的“供氣”價格低時説,俄白是聯盟國家,另外,俄羅斯擁有白俄羅斯50%管道運輸系統的股份。言外之意是,如果烏克蘭與俄羅斯建立這樣的關係,俄羅斯也可提供這樣的價格。
分析人士注意到,雖然俄羅斯有望在近日恢復向歐盟供氣,但俄烏供氣談判不歡而散,俄烏爭端的解決遙遙無期。俄羅斯此舉旨在對力圖加入北約的烏克蘭施壓。
俄烏“鬥氣”:烏有得失
駐基輔記者宋宗利: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11日淩晨聲稱,為保證歐洲獲得天然氣,烏克蘭決定作出“政治上和技術上”的讓步。分析人士指出,總的來説,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這場較量中有得有失。
由於在2009年天然氣供應價格和過境費率等問題上未能達成協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于1月1日中斷對烏克蘭供氣,但仍維持經烏境內管道向歐盟國家供氣。7日,俄方以烏方截留天然氣為由,停止經烏向歐盟國家供應天然氣。烏方則堅決否認俄方關於“偷氣”的指責,稱這部分氣是用來保障俄天然氣輸送的技術性耗氣,主要用於加壓站工作。
根據三方達成的協議,烏將繼續使用俄羅斯天然氣作為輸氣的技術性耗氣,但這部分用氣將計入烏克蘭收取的過境費內。因此,烏方在維持己方用氣量不變的情況下,摘掉了“偷氣”的帽子。
目前,全球金融海嘯給烏克蘭經濟造成嚴重衝擊,而烏克蘭每年從俄天然氣過境輸送中賺取不菲的財政收入。據專家估計,俄羅斯停止經烏向歐盟供氣後,烏每天的過境費損失高達數百萬美元。因此,對峙持續的時間越長,烏克蘭的損失就越嚴重。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烏俄之間關於天然氣供應的談判至今未取得任何進展,烏先行保證俄天然氣向歐盟無障礙輸送,使其失去了一個雙邊談判的籌碼,俄恢復對烏供氣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複雜。
在俄完全停止向烏境內管道注氣後,烏東部和南部的大型企業被迫大幅削減用氣量,甚至停工。這顯然不符合烏克蘭的經濟利益。此外,烏允許歐盟和俄羅斯專家進入其輸氣系統有關設施進行監測,也可能會造成信息洩露,使其在與俄的天然氣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
責編: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