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中國企業走進印度大市場 他們有怎樣的收穫?中印交流日益頻繁 兩國年輕人又有怎樣的期待?本期世界周刊帶您走進了解身在印度的中國企業中國人。 |
專題:《走進印度》——世界周刊
CCTV.com消息(世界周刊):(5月6日播出)
康輝:上一期節目我們介紹了印度的科技之都班加羅爾。也收到了觀眾的短信反饋。在信息産業界有一種説法,中國硬體強,印度軟體強,如果中印聯手則天下無敵。這種説法是否準確另當別論,但它確實點出了中印兩國間存在的差異與互補性。作為兩個相鄰的亞洲大國,中國與印度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印之間的貿易潛力和合作契機越來越引人注目。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帶您去了解那些走進印度的中國企業和中國人。我們先從德里的一次巧遇説起。
康輝:原本只是想來感受一下德里老市場的氣氛,但一進市場,我們就碰到了幾個中國人。順藤摸瓜,我們找到了一家賣中國食品的小店。老闆竟然會説中文。“你好”
據這位老闆介紹,這幾年,來印度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就進口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食品和調味料。
康輝:您是“三一重工”的?
中國顧客:是。
市場邂逅的幾位中國顧客,全是在印度工作的。這讓我們對第二天對採訪中資企業更多了一份期待。
康輝:當我們告訴大廈的保安,我們是來採訪華為的。他毫不費力地聽懂了這兩個中文字。在印度,華為已經成為一個為人們所熟悉的品牌。從2001年進入印度市場,如今華為已經成為印度電信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之一。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在2002年我們建設了(印度)這個國家的傳輸骨幹網,2004年,華為公司承建了印度第一個覆蓋全國的寬帶骨幹網,同時也是印度的第二大政府運行商,全方位的合作夥伴,它幾乎所有的電信設備全是華為公司提供的。同時,我們也獲得了印度的第一3G的合同,我們已經在印度開通了這個3G的試驗區,打通了3G的電話。
華為在印度的分公司現有200多人,其中70%是印度人。但是,回顧這6年,華為在印度的發展絕非坦途。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在過去的6年來,花了相當一部分時間來讀懂這個印度市場。因為這個國家的國情所具備的這種它的特點,導致它的整個商業文化比較特殊,還有它的商業法律和法規非常複雜,也比較完備。這也許是所有進入印度的中國公司的同感。三一重工。在印度擁有最大的一個中資直接投資項目。
2006年11月23日,三一印度分公司與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政府簽約,在印度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工程機械生産基地,成為目前中資企業在印度最大的一筆直接投資。
談到在印度投資和做生意,三一人最強烈的感受也是法律方面的困難。
三一集團副總裁 三一印度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賀東東:如果到印度來投資的話,就一定要尊重或遵守當地的法律體系,而且最好是有一些顧問,或者説有仲介公司會跟你做一些顧問,否則的話,你不知道哪個地方就觸犯了哪一條法律,就很麻煩。
印度基本沿襲了英國殖民時期的法律體系。獨立後,又特別加強了一些經濟立法。1995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為與國際接軌。印度又修改了《專利法》等相關法律。
因此,印度依法治國的理念清晰,公民的法律意識也比較強。但對於不熟悉印度法律的中國企業來説,經常會遇到問題。
三一印度公司最近就遇到了類似的尷尬。今年2月,德里法院作出判決,將德里一片繁華的商業區裁定為違法商用建築,要求所有商戶搬遷。
事情的起因是德里一位居民依據1968年的一項關於民用建築不可商用的法律起訴了德里市政當局。法院判這位居民勝訴,讓上萬家公司和商戶限時搬走。現在,三一隻能棲身在這個擁擠的臨時辦公區。
三一集團副總裁 三一印度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賀東東:在中國呢,對(外來)投資者,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超級待遇 ,因為印度是一個均衡發展的國家,它政府的取向是多元化的,所以投資在印度更接近一個平常角色。它的稅收優惠相對來説不像中國有那麼大,徵地的話也是一個普通的商業行為,不會説有政府幫助 給你開批開發區,大家給你讓路。
賀東東:從整體的對外資開放的程度來講,還比不上中國,比如説它的零售業還沒有開放,房産也是剛剛才局部開放。印度市場對於成本的敏感度也超乎中國企業的想象。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比如政府企業的所有招標和採購,按照它的招標法律。首先對你的技術有非常高的要求,第二是還需要你價格最低,這是一個矛盾。即便如此,自1991年印度經濟開放以來,大量外國公司前來投資。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在6年前華為剛來的時候,周圍是一片沙漠,這個不是真的沙漠,就是一片荒涼,周圍什麼都沒有,那麼我所在的這個寫字樓是當時這個地方最豪華的寫字樓,一些跨國公司,包括IBM,包括朗訊,包括雀巢的總部都在這裡。
中國駐印度大使 孫玉璽:現在我們在印度各種工程項目已經到了40多項,印度到中國去的其實已經上千項了,它們有150多個公司活躍在中國的各個經濟領域裏。貿易額這幾年是迅速上漲,我來的第一年——2005年是80億,去年是250億,為2010年規劃的是400億,但我估計至少也要突破500億,而且前景非常好,我們這些貿易總體來看兩國的貿易還是比較平衡的,沒有很大的逆順差。
三一集團副總裁 三一印度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賀東東:印度現在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礎設施,根據他們的數據,大概5年之內會有2000億美金的這麼一個基建投資投進來,市場的增長速度會在20%到30%左右,所以對我們工程機械企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印度有十多億人口,但是電信不到2個億,電信普及率不到20%,所以説未來這種增長的潛力和空間非常巨大。基於未來這種巨大的潛力,那麼印度市場在我們整個全球戰略裏面是具有一種戰略意義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市場的魅力,印度的人力資源也是吸引華為等中國公司進入印度的重要原因。
康輝:走進華為印度研究所,感覺跟一家印度本土公司沒有什麼兩樣。唯一不同的是,辦公區裏時常會看到一些中文。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在我們公司整個研發戰略裏面,有些底層的軟體設施放到印度來做,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利用印度IT業的優勢,同時也可以學習印度在全球來講比較先進的軟體工程管理和質量管理這些先進的經驗。
華為印度研究所成立於1998年,現有員工一千多人,其中95%為印度籍員工,主要是軟體工程師和質量控制專家。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印度人數理問題的思維能力是非常強的,第二是印度在知識産權的保護上面它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印度員工他不會去隨意地去竊取公司的技術機密。最後一點我覺得是在語言上它具有先天的優勢,無論是開發軟體還是跟國際接軌也好,它具有先天的優勢。
2003年8月,華為印度研究所通過軟體行業CMM5級認證,標誌着軟體研發能力達到業界最高水平。
布帕希先生是華為印度研究所負責質量控制的副所長,也是研究所裏職位最高的印度僱員。在2000年加入華為之前,他一直為其他大型跨國公司工作。選擇加入華為,他有自己的理由。
華為印度研究所副所長 布帕希 :they had very major global plan ,they want to take the leadship than other companines,they were showing high level commitment to quality and other. (華為公司有遠大的全球目標,希望佔據行業領袖地位,對於質量有着高水平的追求。)
而對於加入華為公共關係部還不到一年的維尼塔, 在中國公司工作, 更多地意味着新鮮與挑戰。
華為印度研究所員工 維尼塔:huawei was a obvious choise because its full of challenges concerned it's a Chinese company。。。。, different from UK,US working. Since I have previously worked a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I had exposition to it, so to join a Chinese company will be a whole new experience.(到華為對我來説很自然 因為這裡充滿了挑戰,它是家中國公司。和英國,美國公司不同。以前我曾在其它跨國公司工作過,加入中國公司會帶給我全新的體驗。
這裡的員工覺得與中國同事交流也沒有什麼障礙。
華為印度研究所公共關係部經理 吉爾伯特:we are from the same asian region,so the value and culture is almost the same .(我們都是亞洲國家,所以我們有着相似的價值觀和文化。)
在印度,常常可以聽到人們談及中印文化的共通之處。但眼下,印度人對於中國最大的興趣還是在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有的經濟學家看來,印度政府在上個世紀9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也和中國有關。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拉古拉邁 拉詹 博士:first, the old systems stop working effectively,….the second is China….. the indian politician and.. always had that India is a large country, because it's a large economy, we can't follow the way of the east asian tigers, that their way is not our way. we can't grow as fast for that reason .Once China started growing, those sort of arguments didn't make that much sense.and so there was an impetus for India to now abandon its old ways to follow China's, so that was the second effect. third effect was crisis at the end of the 1980's.india got into an exchange crisis which then gave the reformers some ability to push through their agenda,([印度改革],第一是因為過去的體制再也不能有效繼續了。第二是因為中國。印度的政治家們總以印度是個大國為由,強調我們不能走亞洲四小虎的路,不可能像她們那樣迅速發展,但是,當中國經濟開始迅速增長,這種論調就顯得站不住腳了。因此印度受到了某種刺激,也跟中國一樣開始改革。第三個原因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的外匯危機,使得改革派有機會推進他們的主張。)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解放了農村的生産力。而印度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取消許可證制度。發展到今天,印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濟結構。
華為通信(印度)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余永彬: [印度]更加注重國內的銷售和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而不是靠出口和外資投資。第二是它比較注重發展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或者工業。第三是它更注重發展具有高附加值,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這種産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的這種低技術的行業。所以説從經濟模式來講,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的依賴性相對不是那麼強,同時,它對於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周期的這種抵抗力它就更強。
在印度的産業結構中,服務業、工業和農業在國內生産總值(GDP)中的比重分別為54%、26%、20%。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服務業的增長最為顯著,特別是信息技術及商業流程外包服務的出口在過去10年中一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不過,印度在工業和農業方面的發展卻相對艱難。
印度農業雖然只佔GDP的1/5,但吸收了全國60%的就業人口,是全國6億多人口的生計所在。可目前印度有60%以上的土地依舊是靠天吃飯,農村成為印度經濟改革的薄弱環節。
三一集團副總裁 三一印度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賀東東:印度這兩年開始隱含着一股向中國學習的熱潮,它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經濟特區的建設,但是現在他們也正在反思要不要停。為什麼?就因為環境不一樣,它不能拷貝中國的這個模式過來,因為他的土地在農民手上,但是印度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遠遠超過中國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因為他進城打工的機會太少,他受教育程度很低。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你要大面積徵地就可能會碰到很強烈的反彈。
3月中旬,由於農民抗議政府徵收土地建設經濟特區,印度西孟加拉邦爆發農民與警察的衝突,造成14名農民死亡,數十人受傷。迫於巨大壓力,當地政府不得不擱置經濟特區計劃,全國237個經濟特區的建設也一律叫停。印度社會發起了一場有關特區的大討論。
印度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 米特拉 博士 :the Noble Prize owner Amartya Sen who wrote a book recently, 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Everyone is arguing. It takes us much more time to take decisions. Whereas, in China, when you decide to do something, one time you argue, settle and then move.
1998年印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特亞 森最近出版了一本書,《愛爭論的印度人》。他説,在印度,每個人都在爭論。這讓我們花了太多時間來做決定。而在中國,當你們決定做什麼事情,爭論一會兒,談妥了,就付諸行動了。
在學者們看來,中國的改革發展快而有力,印度則慢而謹慎,各有各的國情,並無對錯之分。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 拉古拉邁 拉詹 博士:So there are some benefits in India of the system, and there are some benefits in CHina of system. …So I would say that …… no single country has the perfect system,…Where is important is the different ways we get to the common goal. (印度體制有它的好處,中國體制也有它的好處。沒有哪個國家的制度是完美的。重要的是我們殊途同歸。)
説到中印之間的相互影響,合作,説到在印度的中國人,還有一群人不能忘記。他們代表着中印交流的未來。
新德里的兩所著名大學,尼赫魯大學和德里大學都有中文系。這個印度版的春節聯歡會也就自然成了兩校學生PK中文水平的舞臺。
夏捷旺,德里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學生。儘管才學了一年半的漢語,但口語表達非常流暢。
記者:當時為什麼會想到要學中文呢?
德里大學中文系學生 夏捷旺:因為開始的時候我只想學一門外語,得到了機會去學外語,老些人跟我説的,中文是最難的外語,我想掌握一個最難的,我就學一個最難的,比較好,所以我學了這個。
和大多數印度人一樣,夏捷旺以前對中國並不了解,只知道香港有個武打明星叫成龍。一年前,他隨印度青年代表團訪問了中國。
記者:那你到中國去之後,你覺得中國最吸引你的地方會是哪?
德里大學中文系學生 夏捷旺:上海的浦東。我去中國以前覺得中國和印度差不多一樣的,但現在去了以後,就到那個城市裏他們那個樓比較高的,橋比較多,路上比較好的,條件那邊比較舒服,大家到印度來看,印度綠化的東西多,中國沒看到。
有很多經濟學家説,2030年的時候,中國是最的強國家,還有2050年的時候,印度是最強的國家,但不要對證?我們兩個可以一起發展,沒問題。
近4年來,到印度留學的中國學生逐年增加。目前在印度的中國留學生有200多人。 藝術,生物工程,計算機和環境工程是最受中國學生青睞的專業。
冷靜在尼赫魯大學讀研究生已近兩年,專業是藝術美學。
尼赫魯大學中國留學生 冷靜:當時受到印度的藝術、電影、音樂等等的吸引,覺得那學印度藝術嘛,自然是印度最好,所以就決定到印度來。
留學費用上,印度相比起西方國家肯定是要低一點,像我現在的費用就是一年1200美元。生活費上開銷要比在國內要高一點。
尼赫魯大學中國留學生 冷靜:(印度)它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起我們來説還不是太好,比如説它夏天可能會停水、可能會停電,那如果是你要來印度的話,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在印度,還有一些中國學生在印度軟體業巨頭INFOSYS公司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
印孚瑟斯公司中國實習生 華中理工大學學生 邵寶麟:中國人很努力、很聰明,印度人也同樣很努力、很聰明,但是印度人他們會更願意去做一些東西,而不是去想一些東西。這些是和中國大學生最不同的一個地方。
印孚瑟斯公司中國實習生 東南大學 張實睿 :印度的青年在為人處事上,不像中國人青年那麼浮躁、那麼的焦躁。其二,我覺得印度人對英國、對美國,對西方國家的看法跟中國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年輕人,覺得英國教會了他們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切。
他們的生活節奏我感覺沒有中國人那麼快,或者説他們會比較安逸。按部就班的,今天做點什麼,明天做點什麼,一點都不急。
促進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交流,這已經成為中印兩國領導人的共識。2006年“中印友好年”期間,兩國互派青年代表團訪問。
印度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 米特拉 博士:國家與國家間的交流要基於人與人的交流,首先要連接中印之間的航線。每週漢莎航空有143個航班從印度起飛,我們需要增加中印之間的航班。每年印度有700萬印度人出國旅游,其中至少應該有100萬去中國。
中國駐印度大使 孫玉璽:要想發展友好關係,一切要從加強交流開始,通過交流互相就了解了,互相了解了才談得上建立信任,才談得上發展友誼,那麼有了信任和友誼,最後的結果就是合作。
康輝:在印度採訪的時候,當我們提起玄奘,不少印度人表示聽説過。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可謂源遠流長。但在這次採訪過程中,我們在印度沒有遇到中國游客。據統計,去年中印兩國的旅游者達到50萬。50萬對兩個10億人口的大國來説實在不是個大數字。可見,中印之間的交流還大有空間。我們的《走進印度》系列節目至今播出三期了,不少觀眾説,他們看到了與自己想像中不一樣的印度,對印度的科技發展和印度人的創意和活力感到驚訝。但是,請不要忘記,INCREDIBLE INDIA,印度是“不可思議,超乎想象”的。下一期,我們就將向您展示不可思議的印度-----一個充滿了尖銳矛盾與巨大反差的國度。在這裡,我們有一個互動話題期待您的參與。
責編: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