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9日 05: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布萊克斯堡4月18日電 (記者 邱江波)留給在美華人諸多思考,記者陸續採訪了旅居美國的各界華人華僑,感受到他們的關心和關注。在馬裏蘭州靠近華盛頓特區以及北弗吉尼亞的心理醫生宋志穎博士接受本網記者電話採訪,宋博士認為,目前在美亞裔家庭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比起當地其他族裔家庭更為突出,亞裔青少年在美國的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已經到了需要極度重視解決的時候。
宋博士在診療和諮詢的百忙之中應記者之約撰寫了有關文章,全文如下。
《33條人命的血案,足以敲響亞裔心理健康的警鐘嗎?》
剛剛在離我家不遠的鄰州-維吉利亞理工學院發生,從昨天到今天,走到哪,聽到的都是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慘案的新聞,這一事件對很多朋友就像是第二個“911”事件,而我心裏的感覺亦好像當初經歷“911”時的嚴峻和沉重。
最刺激我的是"亞裔"二字。很多的聯想同時涌起,比如可能會引起人們對亞裔的看法的改變,更加被歧視,會不會引起個人安全問題(由於受害者的家屬的憤怒),等等。但從我作為一直在亞裔社區推關心理健康的專業心理人士來説,那種感覺好像是一直擔心的事還是終於發生了般的悲哀和心痛。
雖然可以松一口氣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孩子,但在西方人士眼中,我們都是同一種係,同樣的黑頭髮,黃皮膚,經常被別人錯認為韓國或日本人的臉,有著那麼多相似的文化背景的生活理念,亞裔人之間情感上的親近感,還是讓我有著一種是我們自己的孩子製造了這一現代文明社會最大的悲劇的感覺。
當新聞,學校,家屬,社會都在問為什麼的時候,我也在想著同樣的問題。一位犯罪學家總結到,大學校園裏的槍殺案多半跟情感家庭有關,還有學校裏的業績也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可見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的是"心理因素"。這個時候的年輕人,也是自我意識比較強,希望展示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對生命的掌控力的時候。情感,家庭,學校的業績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歷最多非常在意也是最容易出現困難挫折的方面。如何應對好處理好這個時候出現的困惑和矛盾,決定了他們一生的命運走向和成功幸福的指數。
雖然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新聞裏也還沒有給出關於死者身份的更具體的信息,只知道好像跟女朋友有些爭執可能被拒絕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以外,別的可能性還不可而知。但我猜想一定還有更多的原因。一個比較常用的理由是"壓力"太大。我喜歡用"氣球"來比喻我們生活中的壓力(包括所有的矛盾,困惑,失意,被拒絕,不如意,被誤解,被侮辱,不被接受,不安全感,和所有的負面情緒,比如憂鬱,焦慮,憤怒,仇恨,怨恨,驚恐,等)。每天這個"壓力氣球"都可能被填充進去一點這樣那樣的"壓力",裏面的壓強就每天都在升高,這個"氣球"當然也是每天在膨脹。而任何一種極度的情緒反應也可能在極短的時間裏,將氣球充漲到極點。從新聞裏的消息得知,這個年輕人要想買到一支槍,審核批准也要30天的時間,也就是説,他在30天以前就已經有了原因和動機。而昨天發生的慘案,則是這個年輕人生活中的"壓力氣球""爆炸"的時刻。而"爆炸"前,什麼事情發生了?是什麼在一點一點地填充著那個年輕人的"壓力氣球"?
一般來説,人有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如安全感,自我的價值與意義。一個人需要感覺到這些需求的存在,才能感到生存的意義。而大學校園裏的20歲左右的年輕人,安全感和對自我價值的界定,多來自情感上的接受,家庭的支持,學校裏的業績肯定。而當這些方面都可能受到挫擇的時候,靠得是他們的成長經歷裏學來的"應對技能"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這取決於對安全感的重新衡量,對個人價值的重新評估和對人生意義的重新定位,適當及時地"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壓力(困境,難題),是人的心理素質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
很遺憾這些心理素質方面,我們亞裔的孩子和年輕人都是比較薄弱的環節。而這些薄弱環節的形成又不全是他們的錯。他們成長的文化環境,他們的家庭觀念,他們的父母的家教方式等成為他們的觀念思維空間的主要板塊。
這些年從事亞裔心理健康的推廣工作給了我一個非常明顯的認知,亞裔人群對心理健康的理念到了何等"落後"何等"無知"的地步。寧願天天生活在"眼淚""苦水"中,焦慮不安中,憤怒失望中,也是自己扛著,而不似一個"噴嚏"就會趕到家庭醫生那拿藥的那般踴躍的尋求幫助。各種對看心理醫生的歧視和誤解,將表白生活遇到難題,表達情感困惑作為一種懦弱的表現,尤其是對男性的要求甚之。我們的文化壓制了個人在生活中出現困惑尋求幫助的途徑,也就是,他們的"壓力氣球"的出口是堵死的。而正是這樣的年輕人,在他們的壓力無處可釋放的時候,他們向他們的"壓力氣球"中填充更多壓力的頻率和速度卻沒有放慢的機會,因為他們成長了,走進社會了,開始獨立思考了,要自己負責任了,問題也就可能更多了。
這位年輕人被描述為"loner",沒有朋友,課堂裏已顯示出憤恨暴力的傾向。成長在一個移民的家庭,8歲來到美國,父母經營洗衣店,姐姐送進普林斯頓(著名大學),他進了維吉利亞理工學院(一所非常好的理工大學)。他們的父母也曾何等的驕傲。
然而,對於一個移民的後代,當他隨著父母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開始了他小小的"留洋史"的時候,沒有人注意到他所承受的壓力,因為他們的父母正在為全家老小的基本生存奔波,沒有時間給他更多的關懷和呵護,安全感開始動搖;陌生國度處處陌生,淪為"少數民族"時時都可能受到歧視,沒有人會注意到他的悲憤,他的無奈,安全感更加受挫;父母過於嚴厲的家教,可能讓他拿到了無數個"A",卻沒有留給他抒發情緒的空間,也沒有送給他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工具;他的興趣,他的夢想可能沒有人尊重,自我價值沒有得到肯定;情感上被拒絕讓自尊更加受到挑戰;沒有足夠的自信保護自己,自我價值的貶值,生存的意義也就變得模糊與渺茫。而在父母家庭親戚朋友亞裔社區裏的高期盼值和攀比心的監視下,留給孩子的是"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最後當然是"不成功,便成仁"了。可能在這位Cho學生看來,他的行為可能為他帶來某種快感,找回某種心理平衡,情感終於可以痛快地發泄,自己終於幹了件"大事",但代價的慘重也是無與倫比的。
一位犯罪學的教授指出,其實沒有更多的事情別人能做什麼,他的寫作課老師從作業裏看出了他暴力的苗頭他可能在指責是"別人導致他做的",是因為他不可能看到他自己的責任,是因為他從沒學過如何看到他的責任,相反他看到的是那麼多的"不公平",社會的不公平不説,家裏的父母好像也不能公平地看到他的情感需求和無助,在他最無助的時候幫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從他買槍到行兇,有整整五個星期35天的時間,經過週密的計劃,他得逞了。35天的時間可以説很長,每一天都有無數個機會可能阻止慘案的發生,但沒有人真正意識到他的無助,他的悲哀,他的失望,給他足夠的關懷溫暖他的心而校正他偏離的思維阻止他,因為他的家庭,他的社區還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憂鬱症",不知道如何鑒別"自殺"徵兆,也不清楚它的後果的嚴重性,當然也不可能關注到這顆迷失的心。。。
33條人命的血案,足以敲響亞裔心理健康的警鐘嗎?
責編:尹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