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17點新聞):槍擊事件的目擊者説,兇手趙承輝在整個射殺過程中時表情非常鎮靜,“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美國《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中將其稱為“沉默的殺手”,那麼究竟是什麼令趙承輝對他的老師和同學們開槍?在周圍人的印象中,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趙承輝8歲時跟隨父母從韓國移居到美國。在鄰居們的眼中,他一直是沉默寡言的孩子。讀大學時,趙承輝總是戴個帽子,坐在後排,很少在課堂上發言,也幾乎不與人交談。他的同班同學回憶説,在英國文學入門開課第一天,大家都圍坐在一起介紹自己,但趙承輝卻獨自坐在一旁一言不發。老師發現他在簽名冊上只寫了一個問號,於是問他“是叫問號嗎?”趙承輝還是不回答。
寫作課教授露辛達 羅伊説,兩年前趙承輝寫了很多表現憤怒和暴力情緒的詩歌,令她十分擔心,於是叫他不要參加集體課,另外對他進行輔導,還勸説他去做心理諮詢。但顯然這些方法都沒有奏效。
趙承輝曾寫過兩個劇本,有十幾歲孩子討論殺害老師的情節,還有男孩與其繼父大打出手的描寫。
犯罪學教授 蘇桑 古德尼:很明顯他時不時承受著某種困擾或者折磨,很明顯他需要發泄出來,這些劇本是他抒發內心世界的一種途徑,因為他無法對其他人敞開心扉。
目前,警方還沒有找到準確線索來了解趙承輝的作案動機。校方也表示,因為趙承輝總是獨來獨往,所以很難蒐集他的信息。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