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世界週刊):4月,北京的天氣乍暖還寒,讓人感到變化不定。而近期發生的國際大事,也有一種相似的變幻莫測的感覺:所羅門海嘯卷走了數十條生命,凸顯了大自然的喜怒無常;烏克蘭再次發生政治危機,大規模街頭對峙前景難料。。。
風雲變幻更是中東國際關係的常態。就在傳聞美國要攻打伊朗的前兩天,不按常理出牌的伊朗總統內賈德突然送出一份“禮物”,讓持續緊張的海灣局勢暫時平靜下來。
2007年4月4號,伊朗總統內賈德在德黑蘭舉行新聞發佈會。前90分鐘,他避而不談外界關注的被扣押英軍士兵問題。在發佈會結束前5分鐘,他突然話鋒一轉:“我宣佈,伊朗人民和政府有能力和權利將15名英國水兵送上法庭,但慷慨的伊朗決定寬恕他們,並作為送給英國人民的禮物讓他們回國。”
“英國官員猜測到會有好消息,但沒敢奢望這場沸沸颺颺、持續了兩個星期的危機就此乾淨利落地戛然而止。” 興奮不已的英國《獨立報》這樣評論。
5號上午,15名獲釋英軍士兵飛回英國。飛機起飛前,伊方特地安排他們來到德黑蘭機場貴賓室休息。英軍士兵身穿伊朗方面提供的西裝,手裏提著內賈德送的裝有手工藝品和糖果的禮品袋。長出一口氣的英國首相布萊爾隱諱地對伊朗表示了感謝:“我們對伊朗人民沒有惡意。相反,我們尊重伊朗的古老文明和值得驕傲的歷史。我希望,我們和你們政府之間的分歧能夠通過對話和平解決。”
可是,僅僅是在平安返回英國之後的第二天,15名獲釋英國軍人發表聯合聲明,否認闖入伊朗水域,指責伊朗扣押他們早有預謀,並在扣押期間對他們進行威逼利誘。
英國海軍中尉費利克斯 卡門對公眾表示:“我們好幾個晚上都受審,他們給我們兩種選擇:如果承認越界,我們就能很快坐飛機回國;如果不,我們就要面臨7年監禁……在押期間我們心理上受到強大的壓力。”同時,英國首相布萊爾也改變了放人前的溫和態度,指責伊朗應該為5號伊拉克境內的英軍士兵遇襲事件負責。
英國士兵翻供可能並不太出人意料。相比之下,扣押事件本身,從劍拔弩張到柳暗花明,其變化之快可能更讓準備觀摩一場“持久戰”的旁觀者大跌眼鏡。《衛報》風趣地説,當英國盼望“隧道盡頭的曙光”時,“黑暗隧道”已經自行結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風雲突變?其實只要放遠視距看一看這場危機的背景就會明白,英國士兵??這些伊朗費盡心機從火中取來的“栗子”,如今已變成“燙手的山芋”,再不甩出去就要燙著自己甚至引火燒身。而在這一“取”一“甩”之間,姿態的“慷慨”與時機的拿捏,可以説蘊涵著伊朗政府很深的用意。
4月5號,伊朗最高領袖國際事務顧問、前外交部長韋拉亞提説:“伊朗顯示了保護領土完整的決心,並通過寬恕英國士兵達到了目的”。同一天,德黑蘭市長穆罕默德 艾哈邁德也再次談到這件事:“內賈德總統昨天在新聞發佈會上的所作所為表明,伊朗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不願樹敵。伊朗人民不想製造麻煩。”有評論認為,伊朗在這次事件中既展示了力量,又沒有讓雙方在對峙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分析:“到這個時候釋放這15名水兵,在伊朗政府看來基本達到了目的。第一,他在一段時間內成功轉移了世界的視線,大家基本上不再關注伊朗核問題;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講凝聚了國內人心。特別是通過這件事,他來測試美國和英國的底線,試探出英國、美國——他們對伊朗現在沒有太多的辦法。”
“水兵事件”為伊朗提供了對西方孤立政策進行反擊的工具,《衛報》這樣分析。在核問題上,伊朗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而借助這次機會,伊朗向英國發難,併發現美英之間並非鐵板一塊、立場也有差異。不難看出,“水兵事件”是伊朗為在核問題上解困打出的一張牌。這張牌轉移了西方在核問題上的焦點,一定程度上讓伊朗控制了事件的主導權。
核矛盾:美國懸挂在伊朗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不過,戰術上的主動不一定能帶來戰略上的主動。放下人質包袱之後,伊朗可能不一定意識到,一個更大的“燙手山芋”還在手中冒煙。這就是核。而且這個問題上的對手是美國。
在4號的記者招待會上,內賈德總統沒忘了向美國遞出橄欖枝:“如果布什總統能夠改變姿態,伊朗會重新考慮與美國的關係”。
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説,美伊可以談,但前提條件是伊朗必須放棄鈾濃縮活動。在15名英軍士兵獲釋回國後,麥科馬克言辭趨於嚴厲,他批評伊朗利用“人質外交”來提升其國家地位。而此前的“換人”傳聞看來一時還難以兌現。5號,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表示,美國無意釋放1月份在伊拉剋扣留的5名伊朗外交官。
顯然,隨著“水兵事件”的退場,美伊對峙的焦點又轉到了“核”問題上面。儘管原來預測的6號動武的期限已過,但有關美軍可能發動“叮咬”行動的傳聞並未消失殆盡。
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説:“從2003年到現在,我統計了一下。關於美國人要攻打伊朗的消息,平均每半年就要出來一次。所以我非常懷疑這是美國官方有意釋放出來的消息,對伊朗造成一種威懾,把這個戰爭就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高地懸在伊朗頭上。”
4月2號,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啟程駛往海灣,美國在海灣軍事實力將達到伊拉克戰爭時的水平。美國《防務新聞》當天登出大標題:《海灣局勢箭在弦上》。而3月31號,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 法倫訪問沙特,讓人想起當年對伊拉克動武前與海灣國家協調和通報消息的情況。
而對此,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作出了這樣的分析:“美國對伊動武的核心是在於伊朗發展核計劃,釋放15名水兵能夠緩解局勢,但是它沒有解決任何根本性的問題。在目前(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對伊朗動武我認為困難很大,但是如果事態繼續向惡化的方向發展,那麼我們就要拭目以待了。”
就在伊朗宣佈放人的前夕,4月3號,伊朗啟動了位於布什爾核電站的兩個後備機組設備。伊朗第一副總統達烏迪發言:“我們決心完成這座核電站的修建,並把它擴大,我們還要用伊朗本國的技術生産核燃料,並把它作為這座核電站的燃料來源之一。”
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認為:“儘管英國“水兵事件”發生,但是在核問題上伊朗該怎麼做。原來該怎麼做他們還是會繼續進行。安理會通過了一個決議,60天之後要求他停止,我估計伊朗是不會停止的。”
一個人的中東之行:共和黨捨不得拋掉的“燙手山芋”
4月3號,美國眾議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率團訪問敘利亞。
當頭戴中東風格花頭巾的佩洛西出現在公元8世紀修建的清真寺時,受到敘利亞人的熱情歡迎。
不過,美國總統布什對佩洛西的敘利亞之行卻頗為惱火:“我們要讓高級官員們弄清楚——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去敘利亞是向中東地區和阿薩德總統發出了混亂的信息。”敘利亞、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在布什眼裏是“可怕的什葉派新月”勢力。而佩洛西是自2005年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遇刺後訪問敘利亞的級別最高的美國官員。
孟祥青就此分析:“布什政府採取的是對伊朗、敘利亞更加強硬的政策。佩洛西是民主黨人,民主黨控制國會以後一直主張美國應該緩和同伊朗和敘利亞的關係。佩洛西是希望通過一種外交接觸,通過敘利亞和伊朗的這樣一個外部的幫助來穩定伊拉克局勢。這種試圖重新平衡美國中東政策的嘗試,也讓《中東時報》看到了迂迴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希望。”
華黎明則表示:“我看(美國內部)對核問題的解決,最大分歧是要不要同伊朗坐下來談。民主黨裏面相當一部分人,包括像前政要布熱津斯基(請確認)、奧爾布萊特這些人,都是極力主張美國和伊朗雙邊坐下來談。但是要迫使伊朗放棄濃縮鈾,放棄核計劃,兩黨沒有多大的分歧。”
無論對於美國,還是伊朗,目前都有一個怎麼樣處理“燙手山芋”、輕裝前進的問題。雙方的“燙手山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如果沒有充分的誠意,很難找到解決良方。
作為海灣危機的一個插曲,“水兵事件”基本過去了。儘管它對於伊朗核問題不會有什麼關鍵性影響,但伊朗和英美等國在處理水兵事件中表現出的靈活態度,倒是為核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了一個令人鼓舞的經驗。就在英國士兵獲釋之後幾個小時,歐盟與伊朗恢復了有關核問題的討論。那麼其他有關的討論是否也能夠通過靈活和平的方式有一個好的結果,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責編: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