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越過“左”“右”看日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8日 13:12 來源:環球時報
     
    [內容速覽]中國對日關係,不可避免面對日本“左”“右”問題。對日本的政治中國的研究不夠。正因如此,中國人看日本,也常常受到究竟以何種概念認識現實的困擾。
專題:策劃:中日邦交正常化35週年

    中國對日關係,不可避免面對日本“左”“右”問題。但不論對日本政治的“左”還是“右”,中國的研究都不夠。正因如此,中國人看日本,也常常受到究竟以何種概念認識現實的困擾。

    3月19日,為期兩天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東京舉行。中方首席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和日方首席委員、東京大學教授北岡伸一分別率雙方委員與會,此次會議標誌著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將進入實質性階段。 新華社記者任正來攝

    近代政治的“左”“右”之分,源於法國大革命,而此概念19世紀末傳入亞洲,中日各國也在各自語境之中使用這對概念,彼此的理解既有交叉,也有不同。20世紀後半葉,中國對日本政治的理解是,支持同情社會主義的勢力,我們認為是“左”,而敵視社會主義,或極端的民族主義分子,我們則認為是“右”。可以説,至今這對概念仍然在暗中支撐著我們觀察、理解日本的框架。

    筆者並不完全否認在一般意義上使用“左”“右”這種分析範疇,因為它對我們理解一種大概的情況還是有益的。但是,在我們詳細分析日本時,我們會發現這對概念值得檢討。比如,假如我們仍以這種框架觀察日本,我們就會出現“刻舟求劍”的尷尬。因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後這35年,不僅作為觀察對象的日本變化巨大,即便作為觀察主體的中國,變化也是天翻地覆。

    隨著冷戰終結,“55年體制”終結,社會黨瓦解,而日本共産黨在國會僅剩議員不過20名,而且有後繼無人之虞。而“右”則泛化,有人以“總保守化”、“全面右轉”概括。但“右”在泛化過程中進一步分化,很難講步調一致,在經濟、政治、外交上所採取的態度不一,其中不乏在經濟福利方面強調“平等”,強烈批評小泉改革造成“貧富差距加大”的觀點。這種勢力經常批評中國政治,常常提的一條竟是“貧富差距大”,讓人不知其所出。總之,僅以“左”“右”概念分析日本政治,似乎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強調超越“左”“右”看日本,筆者想指出的是,日本極少數人,總是提出一些問題挑戰中日關係的基本原則,而中方則匆忙反擊。這幾十年來,幾乎成為兩國關係的一種模式。不可否認,日本存在極右勢力,出於特殊利益,不願看到中日關係密切。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種勢力。筆者以為,過於看重這種勢力的挑撥,全力反擊,反倒正中此種勢力渲染“中國威脅論”的下懷,如此中國對日戰略反而被動。相反,筆者相信,在信息化、全球化空前發展的今天,中國完全有能力展示新的對日外交模式,越過“左”“右”之界,與日本最廣大的民眾直接對話、交流,全方位、立體地推進對日外交。

    這種外交的特點就是要相信日本國民,寄希望於日本國民,要把中國外交、全球潮流、世界真相告訴日本國民。雖然日本有言論自由制度,但主流媒體市場佔有率很大,其國外消息報道十分有限。這種狀況不利於日本民眾對世界尤其是亞洲的了解。要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媒體應以網絡、影像、文字等多種形態傳播包括中國新聞在內的世界新聞。

    中國在與日本國民交往時,應尊重日本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戰後日本民族精神體現于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中。日本政治家在與中方會見時,總希望中方能讚揚其戰後60年的和平發展。我們也要理解日本的這種心情。當年,毛澤東曾説,“日本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這表達了他對日本民族的深刻理解。

    11月22日,中日友好協會舉行晚宴歡迎日本高中生代表團。(資料圖片)

    教育交流也極為重要。筆者知道,很多早稻田大學的學生,十分嚮往北京大學,每年,筆者的學生中都有去中國大學留學的。美國富布萊特基金會戰後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獎學金,筆者認識的很多日本精英,都是該獎學金的獲得者,這些人遍佈日本財界、教育界、輿論界。可以説,獎學金為日本戰後復興奠定了人才基礎,同時在日本培養了大批美國的理解者。

    對日交往,除以理服人外,還要以情感人。日本民族是一個相當藝術化的民族,他們渴望感動。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都浸透著這種意識。很多時候,日方對於某些問題的固執,並非來自理論方面,而是源自感情。當年改造日本戰犯,理論學習外,中方人員自己吃不上大米白麵,但卻發給戰犯。這種細節對戰犯觸動極大,促進了他們的反省。

    中日關係改善並非一朝一夕,對日交往,也不要相信有一個固定的思考模式。加藤週一曾説,日本存在“大勢順應主義”,多數意見往往會隨少數意見跑。日本民眾的特點是對媒體信任度高,媒體對日本國民心中的中國形象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因此,結合各界領袖、探討各類問題的“第三外交”是一個效果比較好的模式。兩國主流媒體、意見領袖、經濟重鎮的領導以及高層事務官員定期見面,保持渠道暢通,有助於把雙方關係的起伏控制在可控範圍內。(早稻田大學國際地域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劉迪)

相關新聞:

日駐華公使:融冰之旅對中日關係發展有很大意義

[視頻]中日關係史中的日本首相

日媒:溫總理訪日表明中國重視務實推動中日關係

溫家寶接受日本媒體聯合採訪 回答中日關係問題

責編:石光輝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