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東方時空]>>
專題:岩松看日本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
主持人:很多人提起日本,除了各種現代化的工業設施之外,環境的整潔乾淨恐怕是很多初到日本遊客的最深刻的感受之一。這種乾淨是和普通日本人對環保的意識有著密切關係。而《岩松看日本》攝製組在日本這段拍攝的深刻感受是,在日本生活,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扔垃圾。從日常生活的垃圾分類開始,《岩松看日本》今日帶你感受日本環保。
白岩松:到日本之後,整個的生活的節奏就處在不停的旅行當中。但是在旅行當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一個普通的場景,比如説我現在是在日本新幹線的站臺上,就會看到它分得很細的這垃圾分類的垃圾箱。這個是投入垃圾塑料瓶的,它這塊也設計成圓的了。這個是投入新聞報紙,還有雜誌等等,你看它適合把報紙或者雜誌扔進去。這塊是像易拉罐,還有玻璃瓶子等等,它也設計成了圓的。這一塊是收集其它的這種垃圾。我想剛才在仔細觀察的時候,很多來來往往的人似乎還比較遵守規則,那普通的日本人又會把環保如何在生活當中去保持得很好呢?
位於千葉縣的我孫子市,是一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市,但在日本,它的垃圾回收處理工作卻很有名。2005年,我孫子市的廢品再利用率達到了40%。在10萬人以上的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我們的體驗就從這個城市的一個普通居民家裏開始。
白岩松:因為收垃圾的時間是在上午8點的時候完成,所以我們現在來到了千葉縣我孫子市的一個居民的家中,這個居民的戶主的名字叫佐佐木,我們來看看他已經做好了怎樣的垃圾準備,接下來將是怎樣的一個回收過程,一起來看一下。
白岩松:因為知道我們要來拍攝,佐佐木先生還特別給我們準備了一份資料,這份資料顯示了我孫子市的垃圾處理,而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區有多少人等等一些詳細的資料,你看你從他個人在面對這次採訪的態度來説,你也將會對他的垃圾分類和合作會有很大的信心。
從佐佐木先生提供的資料上我們了解到,我孫子市從1981年就開始實行垃圾的分類回收了。當初只是分為報紙、雜誌、瓶、罐等7類,而如今則細到了17類,比如説瓶類還分為無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佐佐木家的垃圾就根據這些分類被裝到了不同的袋子裏。
白岩松:這些都是什麼垃圾?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佐佐木妻子:這個箱子裏面是普通的生活垃圾,這個是容器、包裝器,就是塑料包裝的,盒子、塑料袋,包裝用的,倒垃圾的時候就這樣放在袋子裏面拿過去。
白岩松:這個小袋是?
佐佐木妻子:這是不燃垃圾,是不可燃燒的垃圾,電燈泡,還有體溫計、圓珠筆。這個已經不能成為資源再利用這樣的東西,但是也不能燃燒的東西。
佐佐木的妻子告訴我們,除了要將可燃和不可燃的東西分開以外,像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還得處理一下才能送走。比如説舊報紙要碼放整齊並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乾淨。而哪天回收哪類垃圾也得記清楚了。這些信息,當地有關部門會通過發放宣傳冊等方式提前通知大家。
白岩松:我要問一下,像平常生活垃圾是不是隨時滿了,就隨時會倒?
佐佐木妻子:這個是一週可以收集兩次,不是説每天,我們這個地區是星期一和星期四,所以生活垃圾昨天都已經倒走了。
白岩松:那我要問一下,平常現在春天還好一點,到了夏天可能會有一些味道,在家裏頭委員垃圾分類,要把垃圾儲存一段時間,這會不會增加很多的麻煩?
佐佐木妻子:我們現在生活垃圾就是比如説食品、吃的剩飯、剩菜,這樣的東西我們都埋在院子裏面,讓它發酵成為一種肥料,所以説現在沒有這種情況,以前我是把這些生東西全部放在一個小塑料袋裏面,把它繫緊,然後再放到這裡面,這有蓋子,所以沒有關係。
生活垃圾一週回收兩次,這已經算是比較頻繁的了,而有些種類的垃圾,回收的週期就要更長些。
白岩松:像這種可回收的資源,一般是多長時間來收一次,您平常是不是就像今天一樣,都要在來收之前,提前把它整理好?
佐佐木妻子:像這種塑料的包裝容器,這個是一週收集一次,所以我每次都是放在這樣的塑料袋裏邊,大概一週的量就是這麼一袋左右,然後就這樣直接拿出去。
佐佐木妻子:像這種瓶子、罐子是兩週一次,也就是一個月收集兩次。
上午八點鐘,到了該送垃圾的時間了,佐佐木的妻子把這些分裝好的垃圾都放到了自行車上,準備送到小區指定的垃圾點去。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將垃圾放在各自小區指定的回收點裏,再由相關部門統一來回收。我們注意到,因為消耗的數量有限,佐佐木的妻子是將一些瓶瓶罐罐放在一個袋子裏拿來的,但是到了這以後,她又細心地將不同的瓶子放在了不同的回收袋裏。
白岩松: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佐佐木的女主人完成了一個垃圾分類,在這樣一個小型的垃圾集中站裏頭,據資料顯示,一共有17種垃圾,根據不同的類型,因此每一個家庭可只帶了6種或者8種再到這裡來詳細地分類。
我們在這個垃圾回收點附近觀察了一會兒,發現每個人似乎都在遵守著同樣一個規則。雖然只是個垃圾站,但這裡卻並不顯得有多淩亂,更不會臭氣熏天。
白岩松:這樣做垃圾分類的事情,您已經做幾年了?
日本居民A:大概已經是十年以上。
白岩松:您怎麼看待這樣的一種做法?
日本居民A:我覺得這樣可以分類的話,可以作為資源來回收,地球環境能變好,所以我也積極地支持和協助。
在這個垃圾回收點我們還看到,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個網罩,以儘量保持這裡的清潔,而收、放網罩等工作就是由當地的家庭來輪流負責的。比如説像佐佐木家,每年差不多能輪上三次。
記者:如果到那一天的時候,你都要做什麼,幾點鐘就要到這兒?
佐佐木:一般我們是從前一天晚上就把這些東西準備好,大概8點半左右就準備好,因為有一些人很早就把垃圾拿過來,所以8點半鐘左右把這些袋子、網子都擺好,最後當天垃圾收集車全部結束以後,再把這些東西收回去。
據了解,每天八點半之前,居民們會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垃圾車會分別將不同種類的垃圾取走,並送到相關的地點去處理。在這天上午的九點到十點之間,我們就見到了十輛運送不同垃圾的垃圾車。不過,在拍攝的過程中,有一件事卻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有一位趕來送垃圾的女士,在這裡轉了一圈後,卻又將帶來的垃圾拿走了。
白岩松:我想問一下拿著垃圾過來,怎麼又沒在這兒扔,又要拿走啊?
日本居民B:因為這個罐子已經收集結束了,車都已經拉走了,沒有了,所以我拿回去。
白岩松:那您這拿回去是拿回家裏等下一次再收集的再送過來,還是要拿到其它的垃圾收集點再放到那兒?
日本居民B:因為我們都是有規定,比如這個社區要在這個地方,當然旁邊有還來得及的地方,可以放的話,我可以向他們打一下招呼送去,但是基本上我們是要遵守自己的垃圾收集區,所以還是要拿回去。
白岩松:這一次沒趕上,這些垃圾可能要在家裏存放一到兩個星期。
日本居民B:是這樣。
在我孫子市,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二十多年了,而這種做法並不是這個城市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類甚至已經達到了幾十種。這種看似繁瑣的做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後以後,已經被絕大多數日本人所接受,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
佐佐木:自從開始這樣分別收集垃圾以後,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變了,比如説注意盡少地造出這樣的垃圾來,儘量讓他把垃圾排放量壓縮,這是一個。再一個就是有一種節省的感覺,不願意浪費,對環境的意識也增加了,並且人們也是注意到,因為垃圾這樣收集得很好的話,城市裏邊比較乾淨,以前街道上比較臟的,現在人們的清潔意識也提高了,所以經常有人義務地在這清掃。
從日本人現在的環保態度,我們很難想像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個國家還曾經是一個著名的環境公害大國。這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變得千瘡百孔的島國,只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就創造了從戰後復興、到成為經濟強國的奇跡。然而,這個奇跡在很大程度上卻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獲得的,這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水俁病事件。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水俁灣附近陸續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病症,先是一些貓出現了抽搐的現象,甚至跳海自殺,隨後不久,生活在這裡的一些人身上也出現了同樣的病症:抽搐、失明、喪失聽力、甚至死亡,這就是日後轟動世界、使數千人感染的水俁病。事後人們才知道,引發這場災難的,正是當地的一家氮氣公司向海裏排放的工業廢水,這些水中的有害物質感染了大海中的魚等生物,而人作為食物鏈的末端,成了這場災難最終的受害者。
水俁病事件給快速發展的日本經濟敲響了一記警鐘。包括它在內,20世紀世界範圍內的八大環境公害,有一半都發生在日本。這些慘痛的經歷最終成了改變人們環保意識的動力。如今在日本,環保觀念可以説是深入人心。人們會自覺地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而在垃圾的下一步處理環節中,相關部門也會儘量考慮環保和循環利用的概念。
白岩松:在鏡頭裏看見剛才到社區去收垃圾分類的車已經開走了,它會開往哪兒呢?它來到了這兒,這是垃圾回收的下一個步驟,也就是我孫子市的垃圾清潔中心。
我孫子市有人口13萬左右,但大型的垃圾回收中心卻只有這一個,因為政府一直在鼓勵市民減少垃圾的排放量,而對於運送到這裡的各種垃圾,則會儘量循環利用。
野口一直:這邊是傢具和木材,我們把它選出來能用的東西和不能用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我們自己修理了以後,然後再可以低價地賣給想要買的人,或者是有想要買的人自己想修理,就可以無償可以提供給他,在修理之前。不能修理的東西,就拿到這是一個破碎機,在這個破碎機裏破碎,把它作為燃燒垃圾,送到旁邊的這個燃燒爐去燃燒。
而有些垃圾在經過回收再利用後,還可以發揮出很獨特的作用。比如説,您能想到野口先生穿的這件衣服,和這些廢棄的塑料瓶之間會有什麼關係嗎?
野口一直:塑料瓶最終他把它還原成纖維,然後和棉一起做成“混紡”,然後生産像我現在穿的這種制服,或者是裏邊的襯衣,或者是領帶等等。
白岩松:那我們舉個例子來説,比如説您現在穿的這件外面的制服,裏面有多少成分是用這樣的塑料瓶製成的,多少個塑料瓶就能做一件您這樣的衣服?
野口一直:比如説我現在穿的這個制服,這個是用塑料瓶的成分是佔總體的48%,其它的成分是棉,或者是其它的合成纖維,這個48%的含有量,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的話,要是這一件制服要做出來,是有2公升的容量的大的塑料瓶17瓶就可以做一件。
不過,這些工作在這個回收中心可是完不成的,它只是一個中間的處理環節,有些處理不了的垃圾,還得送到更大的垃圾中心去。
白岩松:我們這回來到的背後色彩斑斕的這個建築物究竟該是哪兒呢?迪斯尼。不對呀,這個地方把它的口號定位於科技和藝術的高度結合,那該是哪兒呢?不跟您兜圈子了,剛才在我們片子裏頭介紹了很多垃圾的流程,這就到了最後一站了,這是位於日本大阪的舞洲垃圾處理中心。一個垃圾廠設計成這樣?是啊,當初大阪市民也是這麼議論的,因為這個垃圾中心是用社保基金增值盈利的部分來建成的,因此很多市民説一個垃圾處理廠幹嗎請澳大利亞設計師把它設計得這麼色彩斑斕。但是一會兒咱走進去就會發現,不僅它外表華麗,裏頭的內容也是實實在在的。來,一起看一看。
舞洲工場雖然是一個垃圾收集廠和大型垃圾處理廠,但工廠大樓的二層和三層卻都對外開放,市民和遊客可以自由地進入參觀,因而也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白岩松:走在這個工廠參觀的走廊裏頭,你會發現像進入了森林一樣,而且特別要注意的是,你看它的這些屏幕的高度並不高,如果大人看著稍微有點彆扭,原來它這是為兒童方便來設計。這裡有很多小孩子會特別關心的問題,這兒讓它的形象代表——森林精靈一一給介紹。
從這些獨特的設計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的良苦用心。
日本老頭: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開始就有這麼一個想法,為了教育小學生關注環境的問題,因為小學四年級的課程就有垃圾環保這方面的內容,小學生經常來這裡參觀。所以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們更感興趣。
舞洲工場主要是對一些可燃垃圾和大型垃圾進行處理,這裡每天可以燃燒處理900噸的普通垃圾、100多噸的大型垃圾,基本上是24小時不間斷運轉。雖然看起來工作量很大,但因為大部分流程都是自動化,所以每個班同時在這裡工作的只有9個人。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模型來大致了解一下垃圾處理的過程。
白岩松:大家看,從這個底下口,汽車會已經分完類的垃圾拉到這個廠子裏,然後就投入到垃圾坑裏,看有兩個大黃色的爪子要把垃圾抓起來,它的直徑是六米,一次能裝十多噸。然後進入到紅色的區域看,投放口進入這就是一個焚燒爐。在焚燒爐裏頭的溫度會達到900度,並且經過分解、除臭等等的一些動作,最後把它變成顆粒狀的物質排出。經過焚燒爐焚化之後的這種粉末性的物質,體積只是原來的1/5,而重量只是原來的1/15,這已經大大減少了。而且在排出的過程中,它的氣體經過一系列高科技的處理,最後在煙囪裏排出的時候,已經是沒有公害的了,是相對來説乾淨。同時通過下水道被排走的廢水,也經過了各種高科技的處理了之後,也是沒有公害,是安全的。
而大型垃圾的處理跟普通垃圾稍有不同,專門的切割設備會先將大型垃圾切碎成小塊,之後,還會有專門的設備將垃圾中的鐵和鋁分離出來,並加工成顆粒狀。經過這些處理之後,廢品就又成了“寶貝”,可以直接出售,産生經濟效益。而在這個垃圾工廠裏,變廢為寶還不只這一個方面。
白岩松:進了舞洲垃圾處理廠,你的兩個感覺很強烈,它是一個小型的印鈔機,同時又像是進入到了一個兒童的科技館。為什麼要這麼説呢?咱們先説印鈔機,你看它現在發電的電數達到了21990千瓦,它隨時在變。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呢?它現在的發的這個電能解決家庭用的吸塵器,也就大約500瓦,是44000多部吸塵器可以用這樣的電,你想。於是它不僅供了自己的電用,而且還能賣出去很多電,每年要賣出六億日元。它的收入還是可以的吧!
同時我説它又像一個兒童科技館,為什麼這麼説呢?你看這樣的介紹書的設計本身就像兒童的一種心理的研究之後,兒童會很喜歡,同時旁邊就是這個垃圾廠裏發電這樣的一個機關,同時這有一個很奇妙的地方。你看,這就是一個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的一個流程,旁邊有這麼多花,現在它是暗的,大家可以看到它現在是暗的,可沒亮,那讓孩子怎麼體驗呢?我搖動它就是一個發電的過程,這邊有一排紅紐,一旦我人工發的電足夠的,這排紅紐全亮了之後,剛才鏡頭中大家看到的這花就會亮。來,我現在給大家試一試。
你想象一下,如果帶著家裏的孩子到這兒來,經過這樣的一個體驗的話,會不會由於自己濃厚的興趣,開始對垃圾處理,以及將來自己在家庭裏倒垃圾的時候,會督促自己的父母請做好垃圾分類。
據了解,舞洲工場是自負盈虧的,雖然投資很大,但因為循環利用的環保原理,卻能保持略有贏利。不過,與這些經濟效益相比,讓記者感受最深的,還是這裡專為孩子們設計的方方面面。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感受到環保的重要,也許這才是這個工廠的最大價值。
主持人:剛才我們看了日本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讓人印象深刻。《岩松看日本》攝製組的同事告訴我們,許多在日本的外國人感覺在日本生活最不適應的一個地方之一就是細緻的垃圾分類。許多外國人剛去到日本小區時,小區都會給他們發一本小冊子。裏面會詳細地介紹如何將不同的垃圾分門別類。儘管如此但是許多外國人在第一次扔垃圾的時候還是會弄錯,可見垃圾分類的明細和條目之繁多。在日本個人環保的意識可謂是深入人心。而對於一個號稱“不産生廢料垃圾的國家”來説,他們的公共環保又做得如何?一些我們身邊經常會遇到的各種頑固的廢料污染他們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繼續和岩松一起深入了解日本環保。
第一部分:飯盒回收
白岩松:説到垃圾回收,不能不提到白色污染,當然説的不是我,而是裝食品的很多白色的飯盒,現在我來到日本東京的一個比較大的超市,在這個超市裏頭我們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細節,也就是説在超市裏買走東西之後,它由於是用白色的塑料飯盒裝著的,等回家裏頭使用完畢之後,還有人要把這飯盒交回來,來我們看一下這樣的設施。
你看這就是在超市裏頭各種包裝回收的這種措施,這裡頭是裝著牛奶的這種紙盒,也有很多的消費者喝完牛奶之後,在下一次來買東西的時候,又把這盒帶回來了。我們集中看這個,這就是跟大家説的白色的飯盒。你看,而且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很多的白色飯盒已經相對洗得乾淨了,這是據當地人介紹,這成為了一種習慣。
而就在我們拍攝的時候,正好遇到了一位來送回收飯盒的日本婦女。
白岩松:每次買完東西,下一次來買都會把這飯盒拿回來嗎?
日本市民:是這樣。
白岩松:我注意到也洗得比較乾淨?
日本市民:是我都洗乾淨以後再拿過來。
白岩松:您為什麼要這麼做?
日本市民:我為了給我自己孩子們留下很漂亮、很自然的自然,但是我做不了很多大事,就從這樣小事做起。
白岩松串場:我們一起來看看能參與到這種垃圾回收的人究竟多不多?這有一個數字,在這個超市裏頭看,在整個一月份的時候,像牛奶的回收了36公斤,而像塑料瓶子是回收25公斤,像白色飯盒回收了15公斤,要知道白色飯盒非常輕,整個一月份回收了5538枚,到2月份是5885枚,3月份還沒有統計出來。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在日本不僅是我們拍攝的這個超市有回收飯盒的做法,許多其他的大型超市都為居民設有這樣的回收箱。但是據説這個想法最早並不是由生産飯盒的企業提出來的,而是由日本的消費者提出來的。
超市負責人:在日本,每年是要加工很多很多這種包裝用的材料的,那麼從消費者來講,把它作為一個垃圾扔掉的話,它只是一個垃圾,但是回收的話,它能作為一個資源,所以消費者由於他們的環保意識的提高,他們認為這些應該回收,作為資源再利用,所以他們推動了國家,或者是地方政府,或者是這些有關聯的企業形成了這樣一個氣氛,然後促使我們設置了這樣的回收箱。
白岩松:我注意到比如説好多人回收回來的飯盒都是洗乾淨的,這是回收的要求,還是他們自己想到這樣做的?
超市負責人:這個是再生處理的企業,他們要求如果比如説回收的餐具裏邊比較臟的話,就不適宜回收,就要把它作為垃圾燒掉了,所以他們要求比較乾淨的,能夠適宜再生的這樣的東西來回收,這是國家也這樣要求,再生的企業,做處理的企業也這樣要求,對這些要求,消費者是給予了理解和支持,所以他們也配合把它洗得比較乾淨以後再送過來。
既然消費者出於環保的考慮願意讓飯盒回收循環使用。那麼對於企業來説,他們是否願意進行飯盒回收呢?如果願意是否又是出於降低成本的需要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跟隨回收車來到了位於東京附近的茨城縣,這裡有一家目前規模比較大的飯盒加工工廠。
飯盒工廠負責人:日本原來沒有這種一次性飯盒的東西,我們原來用瓶子、罐子,這個都是現代社會生産出來的,因為這個東西很輕,而且很佔地方,會造成很多的污染,當時很多消費者提出來不要使用這種素材,掀起了不買的運動。如果這個潮流來到日本的話,大概也要10%的消費量降低,我們剛才説的40家企業裏,會有幾家企業失去飯碗。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當時我們一個是為了保證自己的企業的長期生存,我們認為有必要去做這種事情,所以我們開始回收飯盒,開始再利用飯盒。那麼,我們回收飯盒,再利用飯盒之後,也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對環境很好,所以我們這個工作也開展開了,另外的幾家企業也開始跟我們學,也開始回收飯盒。
最開始是製造飯盒的企業出於對自身存亡的擔憂所以開始回收飯盒,企業間的競爭又令更多的企業開始投身參與飯盒回收這項工作。最後形成消費者,企業,環境間的良性循環。工廠負責人告訴我們,其實原來生産一個回收飯盒的成本要比生産一個新飯盒的成本還要高。但是日本政府並沒有對飯盒回收有硬性地規定和要求。全都是企業在自主地做這件事情。
現在日本一共有40個生産飯盒的工廠,其中八家工廠既生産飯盒,又回收飯盒。而這八家的生産量,佔到日本總飯盒生産量的90%。但實際上的回收率跟理想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飯盒工作負責人:日本現在比如説有十家人的話,有三家人會做到這一點,把飯盒清洗以後送回來。這十家人有一每天洗得乾乾淨淨送回去,有兩家是有時候洗有時候不洗,我們現在要做到,生産100個飯盒,要回收回來最起碼30個,這是我們的目標。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到這個工作的意義。工廠裏還設立了教室讓日本居民來參觀和感受飯盒再生産過程。
目前在日本,大概五個飯盒裏就有一個是環保飯盒。這些使用過的飯盒經過循環處理,非但沒有變成“白色污染”,而且還能重新流通到超市被人們再次利用。
白岩松:進了這個超市,你發現回收再利用它是以另外的一種方式在展現的,你看它的塑料瓶經過一些重新的工業化的流程之後,變成這個超市裏工作人員係的圍裙,然後他們那個飯盒再利用也不是説洗乾淨了、高溫消毒再利用,而是説它經過重新的加工和新材料的合成製成了新的飯盒。那我們到了這兒就發現那個裝牛奶的最後變成了什麼呢?你看變成了這樣的紙,看價錢似乎比旁邊不是這樣製作的稍微好像便宜一點,而且它打上了超市的名字,顯然已經變成了這個超市的特色商品,回收再利用的商品。
第二部分:電子垃圾回收
在日本循環再利用的觀念深入人心。不僅生活用品要回收再利用,對於令人頭疼的電子垃圾也不例外。
為了保護環境,努力實現循環型經濟社會,2001年4月,日本正式實施了《家用電器回收法》。這部法律不僅規定企業對生産的産品承擔回收義務,而且要求消費者在購買家電産品時的價格裏也包含這種産品的再循環費用。
這是坐落在日本兵庫縣的一個大型電器回收利用技術中心。這個中心每月處理廢舊家電10萬台。主要是粉碎、分離和回收可再利用的原材料資源。廢舊家電裏的很多原材料都是在這裡被循環再利用的。當初這家家電處理中心在贏利上並不被普遍看好,但在今天國際市場家電原材料不斷上漲的時候,回收回來的銅鋁鋅的賣價都比預想的要高,這也給企業帶來了切實的利益。
這家工廠為了讓市民更好地理解廢舊家電再循環利用的工作,特意開放了廠區。每年這裡都要接待日本各地幾萬人次的普通民眾來參觀。
今天的日本像這樣家電循環利用中心和循環工廠已經達到了四十多家,人們形象地把它們叫做“吃家電”的工廠。
記者(趙海燕):我們看到腳底下有兩塊完全不一樣的材料,到底是什麼?這跟環保有什麼關係?你能解釋一下嗎?
大鶴:現在我們松下電器從一般的家庭中回收,已經過了使用年限的電視機,
然後經過一些處理做成別的商品再推向市場。也就是説,我們在做資源回收的實驗。
這是帶有舊式顯像管的電視機。這台機器超過使用年限,已經被廢棄,我們將其回收,然後呢我們將它的顯像管復原。
第三部分:綠色節能産品
廢品回收再利用能減少對能源的消耗,但如果生産出來的産品本身就環保的話,就更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了。如今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紛紛研發各種綠色節能産品。在日本知名企業松下公司一個環保産品展廳,松下電器的環境部部長大鶴先生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已經投入到市場的綠色産品。
記者:這套設備好像就是和普通,家裏用的設備,它的新的亮點在什麼地方?
大鶴:這個灶臺其實僅僅加熱鍋的本身,那麼過去的灶臺呢,它會加熱灶臺周圍的一切,那麼這個電磁誘導加熱技術它僅僅是加熱鍋本身,所以效率有一個大幅的提高。
大鶴:那麼,每年在家庭中大概會削減約2930日元的開支,我家從兩前年開始就開始使用這種設備了。
對於問到日本企業為何對環保如此重視時,大鶴先生給我們這樣的回答。
大鶴:從1965年到1974年的時間中,日本的經濟高度增長,從結果上來説,這10年我們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充實。 但是另一方面,就是我們所指的消極方面的影響,比如説大氣污染、水質污染損壞了很多人的健康,我們也有過這樣悲慘的經歷。那麼在我作為企業層面,就是説企業的事業與環保也必須同行,那麼,那個時代也是對國家和企業提出的要求。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在許多日本的企業都注重做環保的事業。
白岩松:垃圾處理廠裏煙囪裏面飄出的煙,可能會想這樣一個問題,煙會飄向何方?其實完全不能確定,它要根據風向的不同,去選擇它的走向,我為什麼要説這段話呢?説到環境問題,它不能説只屬於哪一個國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互相影響,不管是日本、中國、韓國,或者是其他的很多國家,可能共同把自己的環境治理好,每一個人都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主持人:我們知道日本重視環境保護也走過不短的彎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公害事件的頻繁發生,到今天循環型社會的確立。日本用了整整幾十年的時間。今天在世界六千億美元的環保産業市場中,日本佔了三千八百多億美元。在日本循環型社會被形象地比喻為一棵大樹。樹的根係是零排放理念,節約精神,環境政策,企業民眾的參與,而這棵大樹的片片落葉是舊的思維方式和經濟方式,日本的環境變遷引人深思。日本經驗也許能給我們很多啟發,也許不一定要等到環境威脅到人們生活的時候我們才考慮到對它的保護。環保意識要從現在培養,環保要從現在,從身邊一點一滴做起。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