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30日 23:38 來源:
青年參考訊 本報特約撰稿 陶勇 尼日利亞東南部盛産石油的河流州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近年頻頻發生外國石油工人及與石油相關産業工作人員被武裝劫持的事件。據統計,僅2006年一年,這裡就發生同類劫持案件10起,被劫持的各國工人達178名,所涉及公司既有韓國大宇建設等新來戶,更有英荷殼牌、意大利埃尼等老牌跨國財團。今年剛剛過去不到一個月,綁架案又接二連三發生。不過迄今為止,尚無人質被撕票。
“三角洲地區”現狀與由來
所謂“三角洲地區”,即尼日利亞東南部、尼日爾河下游入海口三角洲的河流、阿比亞、阿誇 伊博姆、十字河流等州,該地區居民以尼日利亞三大民族之一的伊博族居多。
這塊地區人煙稠密,土壤肥沃,在尼獨立前和聯邦成立初期,是該國較發達、較富庶的地方。由於英國殖民者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伊博族人獲得權利和受教育機會較多,也順理成章在獨立之初壟斷了公務員、軍官等職務。另一大族約魯巴則主要在商業領域發展。北方的豪薩 富拉尼族屬穆斯林範疇,在聚居區享有更高程度的自治。
由於3個民族間權利不均衡,地位不平等,彼此都對現狀不滿,伊博族認為兩個“落後”的兄弟民族拖了國家發展的後腿,而另兩個民族則對伊博人佔據軍政要職憤憤不平。不久後在伊博族的“東區”南部,即今天的三角洲地區發現大油田的消息,更讓這種矛盾雪上加霜,並最終導致一連串血腥的政變。政變後上臺的約魯巴 豪薩聯盟戈翁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杜絕分裂危險,決定將全國細分為12個州,但在劃界時將大片産油區從東部三州中劃走,激起當地政府和伊博人更大的反彈,他們成立“比夫拉共和國”謀求獨立,最終爆發了歷時31個月(從1967年7月~1970年1月)的的“比夫拉內戰”。
這場內戰以伊博族的失敗告終,戰爭造成200萬~300萬人死亡,和整個地區經濟的被摧毀。雖然戰後尼聯邦政府採取了較為寬容的民族和解政策,但民族隔閡卻根深蒂固:在此後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作為尼日利亞三大主體民族之一的伊博族人,無人能在聯邦政府或軍隊中擔任要職,這片原本富庶的膏腴之地,如今成為尼境內的貧窮地區之一。
貧窮之因 貧窮之果
通過幾十年的經營,尼日利亞如今已成為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産油大國,截至2005年底,探明石油儲量359億桶,預計到2010年將突破400億桶。
由於尼日利亞工業、科技水平低下,不得不容許大批外國石油集團進入,以和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合股經營的形式勘探、開採,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益。
但轟轟烈烈、日進鬥金的石油開採,並未給這塊土地的主人伊博族帶來任何好處——尼日利亞聯邦政府報告中承認,該地區基礎設施落後,許多地方沒有公路、學校和水電,2000萬當地居民中90%處於貧窮狀態,一半以上的人日平均生活費不足2美元。
贖金只是目的之一
原來三角洲油田分佈與眾不同,多達250個油田散佈在人口稠密田園和村落間,對它們的開發擠佔了當地人賴以為生的産業和住房,由此産生的污染和垃圾更成為困擾人們的惡夢。
非但如此,由於石油産業技術含量大,對勞動力要求高,各跨國公司更多地從國外招聘大量技術工、熟練工,而很少聘用當地人,這等於一方面剝奪了當地人原有的飯碗,另一方面又不肯把新的飯碗交給他們,長此以往,當地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惡劣,對石油開發的怨氣也越來越大。
由於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早已拆分並私有化,控制權掌握在約魯巴族富豪手中,並得到同樣由約魯巴人佔主導地位的聯邦政府的支持,在越來越貧窮的伊博族當地人看來,自己地盤上的資源開發,卻肥了外族和外國人,自然會産生更大的怨氣。
然而尼國內貪污腐敗問題較為嚴重,並産生了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和跨國公司都是現行開發模式和收益分配製度的受益者,自然不願改變現狀。自覺改變現狀無望的當地人因此産生了越來越強烈的願望:只有把動靜鬧大,讓更多人知道這裡存在的問題,讓各方了解和正視我們的要求和呼聲,才有可能達到改變現狀的目的。
正是利用了當地人這種怨氣和願望,“三角洲解放軍”等組織才能在人煙稠密的三角洲地區頻繁發動針對外國工人的綁架事件,他們綁架外國人質的目的有多重:製造國際影響讓三角洲問題擴大化,讓外界了解當地人的處境、要求和呼聲,要挾聯邦政府和跨國公司和他們談判石油收益分配問題,贖金當然也是目的之一。
由於綁匪意在製造影響,讓更多人關注、同情他們,所以雖然在綁架時他們不惜採用武力,但一旦人質到手通常會顯得比較“文明”,至今並未發生撕票和虐待的事件,因為他們很清楚,這樣非但不利於訴求的達到,反倒會壞了大事。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