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訊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昨天開始為期3天的印度之行,被迅速評論為“兩個亞洲巨人跨越喜馬拉雅山的握手”。胡錦濤主席的行程除新德里外,還包括印度最大的經貿中心孟買以及位於北方邦的歷史文化名城阿格拉。在世界的眼中,中印的接近不再僅僅是兩國間的大事,而是整個亞洲的大事,因此世界媒體給予的關注達到很高水平。外電幾乎都注意到,這是中國國家元首10年來首次訪印,也是中印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後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印,因此“非常具有歷史意義”,此次訪問的重點內容是“給這兩個亞洲巨人的外交關係和貿易聯絡注入新的動力”。還有些媒體雖然仍不斷重復中印間的領土糾紛和政治上“若隱若現的不信任”,但也不得不承認“近年來這兩個國家的關係變得暖了好多”。
印度媒體:“印中人民是兄弟”
上周,印度媒體熱炒中印邊界分歧,一陣喧囂之後,變得日漸理性與平和。最近幾日,隨著胡錦濤主席訪印日期的臨近,當地媒體開始全面回顧中印關係,並以積極而友好的態度來看待中印關係未來的發展。20日,當地媒體對胡錦濤的來訪進行濃墨重彩的報道,其全面而集中的程度在最近幾年外國元首來訪的報道中實屬罕見。
《印度快報》和《印度教徒報》出了彩色專刊,對中印關係做了全景式回顧和展望。《印度快報》所出專刊共有8版,大標題是“印中人民是兄弟”。這句口號幾十年前曾經在中印兩國迴響,那時候,中印人民親如一家,並肩戰鬥;如今這個口號再次響起,標誌著中印關係再次進入一個友好合作的新時代。《印度快報》的專刊還刊登了印度知名學者和商界精英對中印關係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他們預計,兩國貿易額在未來10年可以達到500億美元,中印兩國的經濟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人民,還有利於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因為在未來20年,中印這對崛起的巨人將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
《印度教徒報》的專刊共有4個版,大標題是“中國—印度,新時代的出現”。專刊指出,中印攜手可以開創一個更加繁榮的未來,不僅對兩國而言,對世界也是如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專刊重點報道了青藏鐵路,稱該鐵路是一條“金色之路”,對於中國西部的發展,特別是對西藏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最後,專刊還別有深意地説,“中印之間的籬笆已經消失”,稱關閉了44年的中印邊貿通道乃堆拉山口今年重新開通,這個“籬笆”的拆除,不僅意味著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還意味著兩國政治互信的加強。
印度其他主流媒體也對胡錦濤主席來訪做了重點報道。《印度斯坦時報》在頭版發表題為《亞洲巨人將談貿易互信》的新聞分析,認為胡錦濤此次訪問是今年“中印友好年”的最高潮,將使兩國關係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文章説,此次來訪,兩國領導人將相互使對方相信,中印互為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文章重點預測了此次中印峰會的議程。文章説,胡錦濤來訪,首要議程是談經貿合作。兩國將磋商擴大貿易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討論建立自由貿易區或者地區貿易協定。但該文章認為,現在兩國只是就有關事項初步談一談,至於達成最後協定還為時尚早。
一些媒體也談包括邊界爭端在內的問題,不過態度比較平和,稱邊界問題一時半會兒不容易解決,但兩國領導人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面對這個問題,並盡力和平解決該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假以時日,該問題最終會圓滿解決。
世界媒體:中印合作才有“亞洲世紀”
路透社20日的報道稱,當胡錦濤星期一抵達新德里之際,亞洲的巨人印度和中國希望把兩國“謹慎小心的友誼”轉變為“互相信任的關係”,還説“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已經把邊界戰爭的痛苦回憶拋到了腦後,在貿易額激增和商業聯絡日漸緊密的背景下打造了新的關係”。路透社認為,兩國對對方都有一些擔心。對中國而言,擔心和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印度與美國的日益接近、印度傳統上對“西藏流亡者”的支持以及印度在印度洋上不斷增長的海軍實力。對於印度來説,擔心和不安全感主要是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長期關係,此外印度認為中國企圖以敏感設施和投資包圍印度,以及中國在邊界爭端上不願做出讓步。路透社還引用復旦大學學者沈丁立的分析認為,胡錦濤的訪問為恢復自信的中國和印度提供了一個彼此面對的機會,這讓雙方意識到,通過合作能取得的利益超過了對抗。
法新社稱,此次訪問將加強這兩個亞洲巨人的政治和經濟聯絡,拆掉兩國44年前因邊界戰爭而搭起的籬笆。法新社還説,上周,印度外交部長慕克吉在與外交官談話時清楚地表明,印度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關係。他説:“我們如何處理這個關係將對這一地區乃至全球範圍的和平與穩定産生很大的影響。”印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官員説,印度和中國將在胡錦濤訪問之際宣佈建立一條熱線,“可能是外交部長級別的”,以加深兩國的互信。他們還將簽署一個10年的協議,以“增加中印兩國間的投資”。
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説,在經歷數十年的“不信任、互相懷疑和敵對”之後,這兩個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之間不斷增長的貿易關係正在挑戰傳統的思維模式,並正在鼓勵雙方全面推進關係。兩國的貿易額有望于明年達到200億美元,而在上世紀90年代,貿易額僅在2.5億美元上下徘徊。
亞太地區的媒體比較關注中印接近對亞洲的意義。《澳大利亞人報》援引中國官員的話説,只有中、印發展起來了,我們才能説亞洲時代已經到來,中印實現合作,亞洲的穩定、團結和繁榮才有希望。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如果兩國能在短期內消除合作障礙,達到彼此互信,那不僅意味著“亞洲世紀”的到來,而且將會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雙引擎”。
中印需要找到“新載體”
正在中國訪問的印度議員比姆 辛格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雖然胡錦濤主席這次訪問印度探討的主要是雙邊關係的問題,卻受到了世界媒體的關注,充分説明了兩國當今在世界上的分量,也説明了兩國關係對於世界的意義。辛格説,自從冷戰結束後,世界就一直處於一個單極的狀態,從最近幾年來伊拉克等地的地區動蕩可以看出,世界各國的實力存在很大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給世界的和平穩定帶來了很大的威脅。世界各國之間需要一種實力上的平衡,印度和中國都具有這個能力。辛格説,不少人認為印度和美國之間有更大的合作潛能,事實上,中國和印度的合作潛能可能更大。儘管中國和印度之間還存在一些爭論,但是中國和印度是鄰居,就連夫妻都會爭吵,鄰居爭吵就更不用大驚小怪了。他認為,現在的印度和中國領導人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兩國以前的分歧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化解的。
西班牙《外交政策》認為,目前,中印雙邊貿易已恢復了活力,從某種程度上説,兩國的貿易堪稱典範。就像當年玄奘對佛教表現出的極大興趣。中印關係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在建立新戰略關係後——讓政治和貿易以外的交流變成一種必需。近年來,談論中國在印度已成為“時尚”。幾十年來一直忽略中國的印度開始“貪婪地獲取”有關北方鄰居的一切信息。印媒體紛紛派記者常駐北京,印學術界也開始重新審視中國。中國也對進一步了解印度表現出極大興趣,儘管遠不如印度給予中國的關注。然而已在中國許多城市開分店的印度餐飲業“印度小廚”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對印度文化産品的認可和需求的增加,印度瑜伽學校和電視劇也在華走紅。儘管中印文化聯絡日漸加強,但雙方的差距仍然很大,兩國沒有擺脫長期存在的互相猜疑。為建立一種比地緣戰略更加穩固持久的關係,中印需要找到新載體,一個類似古代佛教在兩國之間所起到的紐帶作用的新載體。▲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任 彥 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李永群本報記者 李宏偉
責編:李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