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他們一家人輾轉流亡到了蘇聯。在俄羅斯,馬庫斯 沃爾夫讀完了中學,之後,他被送到“共産國際”一所學校接受政治和情報業務的訓練。1945年希特勒滅亡之後,沃爾夫回到德國。 1957年,不到30歲的沃爾夫當上了東德國家安全部對外情報總局局長,後來,又升任該部副部長。 在回憶錄中,沃爾夫稱,小時候家庭和青年時期在蘇聯的經歷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 前東德共産黨員:他是個傳奇人物,很顯然他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收集情報或者間諜工作,不管你怎麼評價他(的一生),他的確是讓人刮目相看。 |
|||||||||
編後語:在談到一些有爭議的事件時,沃爾夫這樣寫到:“我的思維方式是在反法西斯過程中形成的。我們當時認為,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幾乎沒有什麼不能用的手段。這種態度也在日後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説,每當聽到有人罵我們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們説的是否屬實?”而是他們攻擊我們是否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如今冷戰的鐵幕已經蕩然無存,然而沃爾夫的隱面人生留給我們思考卻是:類似的冷戰思維,真的徹底消失了嗎? |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