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朝鮮核試驗震驚世界,但對此美國並沒有做出強烈的反應,這似乎讓許多中國人感到詫異。按照一些學者的分析,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很強的進攻性,然而,朝鮮核試之後,美國國務卿賴斯從日本到韓國、到中國、再到俄羅斯展開了一輪“微笑外交”,這好像讓我們很難同那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曾大打出手的美國挂起鉤來。於是,有人就想到了“陰謀論”,認為布什政府、或者是美國的右翼鷹派在利用朝鮮核試的機會進一步“包圍”中國。也有人提出了“轉移論”,認為布什政府現在不對朝鮮採取軍事行動,是為了故意讓朝鮮的核能力增強,以便迫使日本,讓日本走向核武裝,進一步挑起中日之間的安全對立,“轉移”美國在東亞“遏制”中國的戰略壓力。其實,即使這兩種判斷確有其事,那也是美國少數人的看法,並非今天布什政府朝核政策的主流。
忙於中期選舉,意圖“捂”住朝核問題
2006年朝核局勢的走向在總體上對布什政府的外交與安全戰略造成了新的沉重打擊。由於華盛頓堅持不同朝鮮舉行任何直接雙邊會談,朝鮮一氣之下“超強硬”舉措頻頻出手。布什政府想“攔”都“攔”不住。朝核危機的升級是美國想“躲”但沒有能“躲”得過的外交“赤字”。由於11月即將舉行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布什總統所領導的共和黨在混沌而又血腥的伊拉克重建局勢的打擊下,很可能因為總統執政“業績”不佳而失去對國會兩院現有的控制局勢,為了中期選舉,布什政府實在不願意看到2004年總統大選的一幕重演,讓朝核問題成為兩黨政治中政策辯論的焦點。對布什政府來説,朝鮮政策需要“捂”和“蓋”,但結局卻是朝核問題“開了鍋”,布什政府的反應其實除了憤怒就是沮喪了。
此外,不得不承認的是,白宮目前確實沒有軍事打擊朝鮮、或者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軍方有各種對朝動武的預案,布什政府在公開的政策聲明中也從來沒有將軍事打擊排除出美國針對朝核問題的政策選項。6月21日,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 佩裏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要求美國政府考慮在平壤準備試射“大浦洞2”型導彈之際,對朝鮮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設施實行軍事打擊。
但美國有能力摧毀朝鮮的核設施,卻沒有能力保障軍事打擊可能引起的平壤對韓國的報復性進攻,以及遭受軍事打擊後的朝鮮究竟如何進行“國家重建”。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俄羅斯和韓國堅決反對用軍事手段解決朝核問題。美國的軍事打擊行動很可能將付出巨大的政治代價。同時,美國目前的國內政治氣候也不利於白宮對朝採取軍事行動。不對朝鮮或者伊朗動武已被視為是布什政府在2009年初結束任期之後可以留下的重要“政治遺産”。
布什政府也給朝鮮劃出了一條美國認為不可逾越的“紅線”。那就是如果朝鮮向國際恐怖勢力出售和轉移核材料與核技術,那麼,白宮將堅定地對朝實施軍事打擊。美國國內政治也會發生決定性的逆轉,轉而支持總統對朝鮮可能做出的強烈的軍事反應,因為恐怖主義對美國將會構成核威脅。
布什政府在朝核問題上既不願意與平壤“雙邊談”、又無法乾脆“動手打”,其對策的核心就是繼續強調朝核問題解決的“區域辦法”:堅持六方會談是解決朝核問題的“最佳途徑”,只在多邊會談中和朝鮮進行“一對一”會談。
從7月的聯合國安理會的1695號決議到10月的1718號決議都是以謀求聯合國介入和提高制裁壓力作為“懲罰”朝鮮的主要措施。但這些措施同美國近些年來對朝鮮的“壓力與孤立”政策並沒有本質區別,其成效也難以超越美國對朝鮮組織的金融制裁。白宮很清楚這些反應無法實質性地在短期內“改變朝鮮”,這也顯示了美國目前在朝核問題上“無奈”的一面。
溫和態度有利於穩住同盟
華盛頓“低調”的反應讓美國便於穩住與東亞各國的戰略關係。美國深知目前東亞主要國家在朝核問題上存在的意見分歧。此外,朝鮮核試的地區影響究竟會如何“發酵”,這是美國另外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韓國的盧武鉉政府是“陽光政策”堅定的執行者,首爾高漲的民族主義讓相當一部分韓國國民對朝鮮持同情立場,韓國政府對制裁朝鮮的態度仍相對“曖昧”。安理會制裁如果沒有韓國的積極支持,效果不會明顯。而日本在朝核問題上的立場則是“一邊倒”,本來就以對朝態度強硬著稱、並因為對朝強硬而人氣大漲並最終走到首相寶座的安倍政府需要美國安撫,美國不能讓日本“亂”了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大局。為此,從布什總統10月9日的講話到賴斯國務卿的韓、日之行,美國堅持讓韓、日未來的政策走向緊緊與華盛頓“對表”,以便能夠將朝鮮核試對東亞區域秩序的衝擊降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克制的政策反應可以讓華盛頓滿足左右兩手繼續按住韓日的政策需要。一方面,布什政府需要對同情朝鮮的盧武鉉政府施壓,迫使首爾緊跟美國對平壤進行嚴厲制裁;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朝鮮核試所導致的“核需求”擴散到日本,避免日本保守勢力公開提倡日本的“核武化”,從而繼續“攪亂”東亞的戰略安全局勢。美國這樣做就是為了將朝鮮核試的衝擊降低到讓美國可控制的限度。
期待其他國家“往前衝”
儘管面臨以上困境,但這並不等於華盛頓不想儘快解決朝核問題,或者朝核問題在布什政府的外交日程上沒有迫切性。布什政府很清楚,只有儘快和徹底地解決朝核問題,才能保住目前已經岌岌可危、飽受批評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才能讓冷戰後歷屆美國政府視為國家安全戰略支柱之一的防擴散戰略真正得以延續,也才能避免朝鮮核試驗成為鼓勵和激化伊朗核對抗立場的“催化劑”。
白宮在朝鮮核試驗之後政策反應的基調,可以説是在向中國學習如何“韜光養晦”。布什政府是要通過這樣相對“低調”的政策反應促使中、俄、韓等國對朝鮮政策做出調整。迫於自身無奈的處境,美國目前希望這些國家能夠改變朝鮮核能力以及六方會談無法打破僵局的現狀。白宮深知,只有華盛頓“往後縮”,才能把這些國家推到解決問題的前沿陣地。所以美國不僅需要克制,更需要以一種讓中國等國並不覺得“威脅”的方式來“介入”核試後的朝鮮問題。為此,在中國等國的反對下,布什政府並不堅持1718號決議必須與聯合國憲章第七條“必要時依法動武”挂鉤。
採取強硬、但不謀求軍事打擊的政策,是布什政府一貫的朝核政策的延續。對美國來説,核試只不過是朝鮮進一步應對美國施壓的手段,對朝鮮“核能力事實”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由於布什政府已經堅定了不同朝鮮進行雙邊對話,堅持不接受任何“核恐嚇”,以及不鬆動對朝鮮金融制裁的已有政策選擇,朝鮮核試客觀上已不再成為美國認為有必要重新評估朝鮮政策的依據,而只是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內力爭激活“中國因素”、調動“俄羅斯因素”、拉近“韓國因素”和穩住“日本因素”。朱峰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