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軍隊1日大規模撤離黎巴嫩南部。沉浸在“勝利”喜悅之餘,黎巴嫩民眾也陷入對未來的迷茫中。如何解決以軍撤離後遺留的一系列問題,成為壓在人們心頭的一塊重石。
一週內完全撤出
當地時間1日淩晨2時30分(北京時間8時30分)起,最後一批以軍士兵開始撤離黎南部。除了駐紮在一個邊境小鎮內的少數士兵,所有軍隊當天返回以境內。
“以色列軍隊已經從(黎)南部撤軍,只剩下蓋傑爾村周邊地區的駐軍,”聯合國駐黎臨時部隊司令阿蘭 佩萊格裏尼在聲明中説,“我認為他們將在一週內完全撤離,達成安理會1701號決議規定的撤軍要求。”
蓋傑爾村居住著阿拉伯人,一半位於黎巴嫩境內,另一半屬於以色列領土。以軍發言人説,以軍將繼續留在蓋傑爾村,直至聯合國駐黎部隊和黎巴嫩軍隊就這個村莊作出安排。
以軍雖然撤走,但以軍總參謀長達恩 哈盧茨還是在接受電臺採訪時放出話:“如果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人員越境,或者重新建立他們的基礎設施,我們會採取行動阻止。”
黎百姓慶祝“勝利”
看到以軍撤離,黎南部居民歡欣鼓舞。為慶祝“勝利”,他們開始籌劃盛大活動。“這對黎巴嫩南部和黎巴嫩真主黨來説是一次巨大勝利,我們會組織一個聚會,”邁龍角鎮28歲的村民哈馬德 法利斯告訴法新社記者,“我非常高興,可以重返我的田地,耕種我的土地。”
以軍發動對黎巴嫩攻勢後,邁龍角是第一個被佔領的村莊,也是最後一批目睹以軍撤離的村莊之一。
在另一個邊境村莊邁爾沃欣,居民們在破曉時分也欣喜地看到,附近山頭上飄揚數周的以色列國旗終於不見了。50歲的薩利赫 穆罕默德告訴路透社記者,他家房頂上原本也插著以色列國旗,如今他已經換上黎巴嫩國旗。此外,停在村口的兩輛以軍坦克也不見了蹤影。
返家的居民急切地查看他們在戰火中被毀的房屋和田地。“這太棒了,我們勝利了,我們自由了,”50歲的拉尼亞 阿卜杜拉説。她還希望能把孩子送回學校,挽救殘留的一些橄欖樹。
重建難題仍無解
重返家園卻面對殘垣斷壁,盼望耕種卻要提防遺留炸彈,期待回到課堂卻根本沒有學校,黎南部百姓在以軍撤離後並未看到多少重建希望。
“我為什麼要高興呢?”穆罕默德 法裏斯坐在位於邁龍角已經成為廢墟的家中説,“我們坐在一片瓦礫上,還有兩個月冬天就要來臨,我們需要財政援助。”
儘管不少國家承諾援助黎巴嫩數億美元重建,但包括法裏斯在內的很多南部百姓説,政府尚未為他們重建家園提供救助。坐在和20名家人“共享”的16平方米房間中,法裏斯陷入絕望,説:“他們不能只用一張毯子和一公斤大米扁豆糊弄我們。”
68歲的優素福 法裏斯説:“無論以軍是走是留,對我來説沒有區別。已經發生的事情就讓它過去,但是政府必須幫助我們走出難關。”
除了重建,黎以要實現持久和平也依然面對不少問題。其中,核心問題是宣稱擁有2萬枚火箭彈的黎巴嫩真主黨拒絕解除武裝,這在前聯合國駐黎部隊發言人蒂默 格克塞爾看來是“最難的問題”。他認為,聯合國駐黎部隊不願被視為佔領軍,因此“永遠無法執行解除真主黨武裝的任務”,這也導致以軍遲遲無法完全從黎南部撤軍,再加上黎以在薩巴阿農場的爭端,真主黨更有理由拒絕交槍。此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佈將在限期內提出建議,解決黎以薩巴阿農場和邊界爭端,但如今最後期限已過兩周,依然沒有下文。
以分析失敗教訓
法新社援引以色列分析人士的話説,在這場黎以衝突中,以色列由於領導層不力、引起國內反對和忽視解決巴以衝突而最終落敗。兩次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摩西 阿倫斯説:“這是以色列的失敗,阿拉伯世界這樣看,事實也是如此,多年來沒有阿拉伯軍事力量聯盟能夠擊敗以色列的看法就此改變。”
他還指出,以軍撤離黎巴嫩會留人口實,成為將來以色列受到進一步攻擊的話柄。
這不僅被視為以軍事上的失利,也是政治上的打擊。歷史教授戴維 梅納什裏説:“4個月前,我們剛剛舉行過選舉,現在我們不知道新政府是否能夠存活。58年來,我們擁有過31屆政府,以色列政治體制再也沒有穩定可言。”
政治學教授斯圖爾特 科恩也認為,這場黎以衝突顯示,以色列人被他們的領導人辜負了,無論是軍事還是民事。“沒有一個政治家顯示出領導人的素質,包括總統(摩西 卡察夫)在內的大量政治家因行為不當受到調查,”他説,“最糟糕的是,國民對他們政府的信任非常幾近崩潰。”
但以外交部前辦公廳主任戴維 金奇在承認政府失誤同時,也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他認為,這場黎以衝突給以政府處理黎真主黨威脅敲響警鐘,將來可以“知錯改錯”。(完)(王薇)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