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黎以衝突:世紀情結的空戰威力變成世紀錯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6日 13:10 來源:
專題:黎以爆發6年來最大規模衝突

  

   轟炸機在投彈。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黎以衝突結束近一個月,以色列開始調查這次衝突中的決策失誤。軍事分析家也以這次武裝衝突為例,研究“空中打擊”這種戰術的影響力和實際效果。

    英國《經濟學家》週刊撰文指出,衝突伊始,以色列寄希望於空襲,以為那樣能避免地面作戰、迅速殲滅真主黨。然而,衝突結果證明,以軍過分依賴空襲,延續了一個世紀來人們對“空中打擊”威力的錯覺。

    打擊目標:敵方士氣

    以色列總參謀長達恩哈盧茨曾經説過,勝利不僅是掠奪疆土,更關乎“意志”。在哈盧茨看來,空襲能有效打擊敵方“意志”,地面作戰已是一種“過時的”戰術。據説,正是空軍出身的哈盧茨讓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相信,空中打擊是摧毀真主黨的完美選擇。

    無論動用了多少飛機炸彈,以色列最終沒有如願擊垮真主黨。不過,不只哈盧茨一人對空襲效力抱有幻想。自從戰鬥機問世以來,幾代人都迷信空戰的威力,認為採用這種戰術能減少傷亡、迅速制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空中打擊這種作戰方式迅速流行起來。當時的軍人和政治家大都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見識過士兵苦守戰壕作戰的恐怖景象。在他們看來,投幾顆炸彈就能免除士兵血戰,空戰是不錯的選擇。

    空戰的缺點是難以避免傷及平民。即使如此,許多軍人仍然認為空戰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前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亞瑟海瑞斯推崇空戰。作為一個“老空軍”,他認為,安全地從空中發起短促、決勝的戰爭,強于讓士兵們“自願去被鐵絲網挂住、在泥濘中等著吃槍子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瑞斯指揮的轟炸機毫不留情地摧毀了許多德國城市,他因此獲得“轟炸機海瑞斯”的綽號。

    上個世紀20年代,以海瑞斯為代表的空軍認為,陸軍部隊只能與另一支部隊交戰,但動用轟炸機可以直搗敵人領土“心臟”部位。更重要的是,空襲不僅能夠減弱敵人戰鬥力,還能削弱敵人的戰鬥意願。這種觀點認為,成功影響敵人的心理才是制勝之道。

   英國皇家空軍創始人休特倫查德反復強調,空戰的“精神效力”與其能造成的實際損失相比,“是20比1的比例”。身為現代空戰理論奠基人之一的特倫查德認為,不轟炸一座城市和真正展開轟炸一樣有用。他説:“到底會不會轟炸,這種焦慮和轟炸本身一樣足以打擊士氣。”

    作戰地點:大小兼宜

    因為大型戰役中轟炸機的出色表現,“空戰優先”的觀點更站得住腳。有的空軍甚至認為,即使在小規模戰鬥中,空戰也能有效打擊遊擊隊等非常規武裝。早在1919年,英國空軍的實戰經驗支持了這一觀點。

    當年,阿富汗酋長向駐守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的英軍宣戰。為了應戰,英國空軍將一架佩奇公司生産的雙翼轟炸機運到巴南部城市卡拉奇。這架轟炸機飛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上空,投放了4枚各重112磅的炸彈和16枚各重20磅的炸彈。很快,阿富汗酋長就求和了。

    在陸軍仍然佔據主力的19世紀20年代,這次小小的衝突為英國空軍贏得了豐厚的政治資本和特權。軍事作家巴茲爾利德爾哈特宣稱:“據説,拿破侖到場就抵得上一個兵團(的軍力),這架飛機看來比6萬人做的還多。”

    第二年,英國空軍再次大獲全勝,這次的打擊目標是索馬裏蘭(包括吉布提、索馬裏和埃塞俄比亞東部的非洲東部地區)。當地的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哈桑一直是英國人的“眼中釘”。1895年從麥加朝聖歸來,本阿卜杜拉哈桑模倣領導蘇丹起義的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抵制英國統治。1909年,本阿卜杜拉哈桑甚至對當地的其他部族宣戰,因為這些部族接受了英國條令。這場戰爭令當地三分之一的居民喪生。

    為消除本阿卜杜拉哈桑,英國已經四次組織隊伍討伐,最後一次出征的部隊有1.5萬兵力。但英軍每次討伐之後,本阿卜杜拉哈桑都能重新組織隊伍,繼續抵抗。反對派兵征討本阿卜杜拉哈桑的呼聲高漲時,時任陸軍部長的溫斯頓丘吉爾提議讓空軍接手。很快,6架小飛機被軍艦運到東非,連續兩天轟炸本阿卜杜拉哈桑的城堡。一個月後,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丘吉爾得意地告訴議會,對索馬裏蘭的陸路征討耗費了600萬英鎊(相當於今天的1.2億英鎊),但空軍只用了7.7萬英鎊就完成了任務。

    命中率:各有解釋

    即使空戰的優勢得到廣泛認同,對這種戰術效力的疑慮也從未消失過。

    以英國空軍在索馬裏蘭的空戰為例,懷疑論者指出,轟炸過後,直到地面部隊出動,本阿卜杜拉哈桑才帶著700名步槍手離開這個國家。當時的地面部隊指揮官説,空軍所稱的勝利不過是“欺騙”。他甚至指出,空襲讓敵軍分散逃竄,讓地面部隊更難作戰。

    有一段時間,對空戰的推崇幾乎到了迷信的地步。1922年,英國空軍被委以任務,以同樣方式維護英國在伊拉克的地位。受命時,空軍將領堅持,只有空軍有權決定何時、何地採取行動給敵人造成心理震懾。陸軍對空軍這種蠻橫態度極為不滿。當地陸軍指揮官諷刺空軍説:“上帝才知道他們打哪兒來,把炸彈投到上帝才知道的地方,又消失到上帝才知道的地方。”

    這樣的抱怨並非全無道理。雖然空軍號稱能精確擊中指定村莊裏的指定房屋,但他們投放的炸彈裏,能命中目標的不到半數。就連“轟炸機海瑞斯”也同意,二戰期間空襲並不精準。他承認,如果目標面積小于幾平方公里,就無法從空中予以精確打擊。海瑞斯因此強調,空戰的理想目標是整座城市。他説,這有助於贏得戰爭。

    即使人們對空戰的命中率有所懷疑,其節約開支、減少士兵傷亡的優點仍壓倒了這些顧慮。空軍將領堅持認為,空戰的真正目標不是具體建築物,而是一個概念,即敵人的士氣和作戰意願。

    叢林作戰:空戰魅力漸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時間內,能有效削弱敵軍士氣仍然是空戰不可替代的優點。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前總統林登約翰遜的顧問一度主張放棄空戰。他們指出,在這個農耕為主的國家,工業産出只佔國民生産總值的12%,轟炸那裏的鐵路和工廠不會對當地人構成太大威脅。但當時的美國空軍司令反駁説,正因為越南的工業基礎小,整個國家對其依賴程度必然很大,轟炸這些目標肯定會造成重創。事實並非如此。美國轟炸了越南的儲油罐和鐵路,越南人就改用小桶儲油、四處零售,還用自行車運送給養。

    那時候,無論空襲是否有效,總比派出地面部隊強。美軍地面部隊越來越意識到,他們的對手機敏而難以捉摸。空襲並沒有造成越南士氣低沉,但美軍將領仍不厭其煩地變換轟炸方案。約翰遜對此非常不滿。有一天,他當面斥責陸軍參謀長:“轟炸,轟炸,轟炸,你就知道轟炸。”他説:“我想知道為什麼就沒點兒別的……我不需要10個將軍來這兒10次,每次都告訴我要轟炸。”從那個時候開始,叢林空戰逐漸開始失去其魅力。

    當然,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令常規戰爭逐漸發生變化。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經驗顯示,戰鬥機能夠準確擊毀數百輛裝甲車,並使薩達姆的部隊陷於癱瘓,使之完全無法與美英的地面部隊交鋒。甚至有人期望,對付遊擊隊和小股武裝力量,空戰同樣有效。

    然而,美國空軍高級空戰研究學校的專家對此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小股遊擊隊和恐怖分子“不大可能成為空中打擊的有利目標”。在針對非常規武裝的軍事行動中,空戰只是間接發揮作用,比如收集情報、運輸部隊或者保證通訊。

    平民傷亡:致命缺陷

    儘管技術發展迅速,空戰仍難以避免造成平民傷亡。黎以衝突的結果表明,動用空軍打擊非常規武裝,不僅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還可能因大量平民傷亡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

    《經濟學家》週刊指出,遊擊隊等非常規武裝部隊精悍、移動迅速,擅長出奇制勝,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這都加大了精準空中打擊的難度。在與非常規部隊的較量中,準確的情報比具體戰術更重要,情報不準貿然空襲只會導致平民傷亡。

    更重要的是,即使情報準確、制導精確,在人口眾多的城區投放炸彈,仍然可能傷及目標附近的無辜百姓。在以色列佔領區,以軍的情報非常可靠,能夠比較準確地空襲哈馬斯和其他武裝組織。即使這樣,仍然造成附近平民喪生。

    在黎巴嫩,以軍面臨的形勢更加不妙:既無法精確打擊敵人又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在黎以衝突中,以軍的空襲沒有擊斃真主黨的主要領導人,沒有摧毀真主黨的移動火箭發射器,但卻造成了數十名平民死亡的“加納村慘案”。

    更糟的是,以軍的空襲也沒有造成所謂的“心理壓力”。空戰開始時,以軍不僅希望一舉擊垮真主黨,也希望給黎巴嫩政府和其他政治力量施加“心理壓力”,從而促成真主黨解除武裝。然而,直到黎以停火,真主黨解除武裝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話題。

    以色列最後發現,即使在“意志”層面,空戰也未能擺脫其固有缺陷。停火前48小時,以軍不得不“過時地”向黎巴嫩南部派出地面部隊、佔據疆土,好歹給人留下“獲勝”的印象,但這卻是空戰無法實現的。

責編:王茜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