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反恐神經持續緊繃 恐怖噩夢死纏美國五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3日 08:46 來源:
專題:“9.11”五週年祭

    9日,兩名美國人在一面浮雕上拓下在“911”事件中犧牲的消防隊員名字。

    環球時報消息:轉眼之間,撼動世界的“911”恐怖襲擊已經過去了5個年頭。至今想起那個晴朗的早晨,全美國都感受到的慌亂和震驚還歷歷在目。5年過去了,再回到紐約世貿中心遺址,新建的地鐵站周圍大多是好奇的遊客;五角大樓被撞的一面墻在重新修過之後已經看不到任何被攻擊過的痕跡。然而,“911”給美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帶來的深刻影響卻是難以掩飾的。

    記者再訪世貿遺址

    在“911”五週年紀念日來臨之前,《環球時報》記者再次來到世貿遺址。5年來,記者曾多次走過這裡。作為“911”事件的親歷者,記者體會到,這5年來,美國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儘早走出5年前那場災難所帶來的痛苦。

    遺址大坑表面上還看不出與去年有什麼兩樣。但旁邊世界金融中心的大樓上,懸挂著一面足有七層樓高的美國國旗,這是為紀念活動而準備的。10日,美國總統布什將在這裡參加敬獻花圈儀式。大坑北邊一棟52層的銀白色玻璃大樓拔地而起。這是在原世貿中心的遺址上重建的第一棟建築,已經有公司搬入辦公。在遺址的西北角,新世貿中心最主要的大樓——自由之塔今年3月開始興建。遺址中心處,“911”紀念公園也已動工。臨近五週年紀念日,來這裡的遊客比平時多了不少,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很凝重。

    記者走進了遺址南邊幾天前才新建的一個導遊中心。這兒不僅給遊客提供世貿遺址導遊服務,還陳列了許多“911”的紀念物品。有“911”遇難者的照片、尋人啟事和當年從廢墟中找到的鞋子、衣物、信用卡和辦公用具;有消防隊員搶救遇難者的工具,犧牲的消防隊員服裝,有悼念遇難者的各種紀念品,還有當時求救的電話錄音,這些物品真實地重現了當時的場景。紐約州長帕塔在這個中心的剪綵儀式上説,“悼念這一字眼依然重要。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種恐怖,不會忘記我們的損失”。導遊中心旁是離世貿中心最近、當年最早出動救火車的消防站。它的一面墻上是畫面為“911”事件場景的浮雕,上面寫著:“決不忘記”。

    “911”五週年前後,除了在世貿中心遺址舉行的官方正式紀念儀式外,許多民間團體也自發舉行許多紀念活動。世貿遺址旁邊的聖保羅教堂,當年是悼念紀念物最集中的地點,這兩天在教堂內也辦起了展覽,擺出了許多當年“911”後的悼念紀念物。一個非營利機構正錄製“911”的口述歷史,準備為每一個遇難者錄製一個個人故事,並採訪當時的倖存者和救護人員,把“911”的歷史完整生動地記錄下來。

    記者了解到,在9月11日當天,紐約百老匯的演出活動會照常進行,拳擊比賽和橄欖球比賽也不會中斷,5年前取消的紐約時裝周也將恢復。這樣的安排表明,美國人希望,在紀念“911”五週年的同時,也能走出“911”的陰影。

  美國更安全了還是更危險了

    5年來,美國人一直在反思,而近段時間,有關“911”的各種討論明顯多了起來。不僅智庫、媒體以及高等學府參與了討論,就連教堂、社區、民間團體都有各種各樣的會議。它們的主題大致是:“911”後發生了什麼?5年以後我們處在何種境地?如何使我們更安全?這些問題已經無數次被提起,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致的答案。5年的時間,沒有把美國人帶出迷惘。

    布什總統這幾天連續就反恐發表講話,強調美國的反恐戰爭取得了很大勝利,“911”以後美國更加安全了。不過,許多美國人卻不這麼看。他們雖然還支持反恐戰爭,但並不認為美國更安全了。哥倫比亞大學最近在紐約做了一個民意調查,結果61%的被調查者很擔心會再次發生重大災難;56%的被調查者對政府保護公共交通免遭恐怖襲擊的能力沒有太多信心或完全沒有信心。美聯社和艾普索斯公司的調查也顯示,全國有1/3的人擔心“911”事件會重演,在紐約和華盛頓,更有一半以上的人有這樣的擔心。

    “911”的許多後遺症,至今仍困擾著許多美國人。紐約西奈山醫院9月5日公佈了該醫院對在“911”廢墟工作過的9500人的體檢報告,發現70%的人患有某種程度的肺部疾病。而這些人中,許多人因沒有保險和合法證件,得不到及時治療。有的遇難家屬和倖存者經歷了精神上的巨大刺激,心理上仍有巨大創傷,無法正常生活。有的遇難者家屬因沒有合法身份,儘管得到數量不小的賠償,在國會關於移民法案爭論很大的情況下,還是人心惶惶,並不安寧。這些後遺症不是很快能夠消失的。5年來雖然還沒有發生過新的恐怖襲擊行動,但是最近破獲的恐怖案件卻顯示,有一些恐怖分子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如今年破獲的陰謀爆炸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和邁阿密聯邦辦公大樓的嫌犯都是美國公民。在紐約州卡萬那市逮捕的6名恐怖分子,也是美國公民。

    美國人已習慣了用自由換安全

    美國到處仍籠罩在“911”的陰影之下,一直緊繃著反恐的神經,普通美國人如今已習慣了用自由換取安全。美國國內機場安檢嚴格而且繁瑣,但是排著長隊的旅客們已經很少像5年前那樣抱怨,而是訓練有素地脫掉外衣、鞋子,男士解下腰帶,女士摘下首飾。有的機場設有噴氣式的安檢機器,會突然向人的臉上和全身噴氣收集氣體樣本。儘管不很舒服,但旅客們都會默默地承受。人們習慣了因為各種原因而突然發生的疏散。8月16日,一架從倫敦飛往華盛頓的班機因為一位旅客反應異常在波士頓迫降;17日,西弗吉尼亞州的一個機場因為一位巴基斯坦裔女性帶了兩瓶液體登機而緊急疏散;18日,在新澤西州一個城市的街心花園發現可疑包裹,被暫時關在辦公樓裏的人們只是偶爾好奇地望一望穿得像宇航員一樣的爆破特警,就像聽到發生了交通事故一樣平常。

    也有人對此不太適應。一位從事國際貿易幾十年的美國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走遍中東和非洲,他在今年8月初到中國去了一趟之後回來感慨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美國人來説,中國恐怕是現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美國人可以自由地走在街上,不必擔心綁架和恐怖襲擊。”他説,自己在近年內已沒有再去中東和非洲的計劃了。

    如今,美國必須面對本拉登仍然逍遙法外,而美軍在反恐戰爭中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在世貿中心死亡人數的事實。美國總統布什想要告訴人們美國是安全的,但同時許多關鍵政府部門卻搬離華盛頓的“高危地帶”,有關美國港口,邊境或是敏感設施難防意外襲擊的報道頻繁出現。恐怖主義還在像癌細胞一樣在世界範圍內四處擴散。5年之後美國仿佛仍然在黑暗中追蹤恐怖主義的陰影,而5年之前的那個晴朗而無牽無挂的早晨在多年之內是無法重現了。

    “911”到底改變了什麼

    “反恐戰爭和恐怖襲擊造成6.2萬人喪生,450萬人淪為難民,美國為此的花費比全世界所有貧窮國家的外債總和還要多!”英國《獨立報》在9月10日文章中的這個統計或許能直觀地説明“911”事件給世界究竟帶來了什麼。美國《紐約客》雜誌專欄作家約翰海勒曼在文章中寫道:“距離那場不速的災難已經整整5年了。從世貿雙子塔轟然倒塌的那一刻起,‘911’已經被看作是一個分水嶺、一個轉捩點、一段重大而不可挽回的歷史。伴隨著那些仍然縈繞于廢墟上空的刺鼻的濃煙,一種‘咒語’不斷地被重復,那就是‘911’改變了一切。我們意識到,巨大的改變確實伴隨著‘911’的發生而一同到來——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理性的、情感的及心理的——不僅僅是紐約,而且是整個美國以及全世界。可問題是,這些改變到底是什麼?”

    這依然是一個難以找到答案的老問題,不過,約翰海勒曼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那就是設想一下如果沒有“911”,今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它可以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克裏將成為美國總統,美國人可以放心地週游世界,移民美國可能也更加容易,薩達姆仍然大權在握,巴勒斯坦可能會建立國家,法國也不會這麼反美……但歷史沒有假設,“911”事件真真切切地發生了。一夜之間,強大的美國竟然變得如此脆弱!

    “911”之前,世界對美國來説充滿著希望。冷戰已經結束,俄羅斯正在加快與西方靠攏的腳步,美國的實力無可匹敵。世界各國的政治家們討論的是全球氣候變暖、社會福利改革等話題,美國滿懷信心試圖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

    可5年後的今天,美國不得不全力對付一個可怕的敵人:恐怖主義。為了反恐,美國軍事安全戰略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美國接連打了兩場反恐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至今仍被層出不窮的遊擊戰所拖累,遲遲不能體面地抽身而出。8月21日,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記者會上承認,伊拉克已經成為“美國全民的精神負擔”。美國在伊拉克的窘境好像布什本人5年的變化:蒼老,憂慮,疲憊。

    “911”給美國政治帶來了巨大的分裂,圍繞著“如何反恐”、“是否應該出兵伊拉克”等問題而展開的討論經久不息。在如何贏得反恐戰爭的問題上,軍方和新保守派人士傾向於充分利用美國的軍事實力,把恐怖分子“斬盡殺絕”。而自由派人士則主張美國更多理解恐怖組織形成的原因,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而不是與國際社會漸行漸遠。普通的美國人就在這樣的爭吵中度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最新的一期封面是原世貿中心的雙子大樓,在夕陽之下,它們巍然聳立,通體紅透,宛如擎天巨柱。上面印著的封面文章的標題是“我們學到了什麼?”文章寫道:“我們悼念了,我們團結了,我們適應了。但‘911’事件5年之後,我們又一次分裂了。”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911”對世界的改變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大。美國學者威廉姆多布森在《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文章説:“2001年9月1日,《華盛頓郵報》的頭條是‘以色列的坦克包圍了西岸城市’,而《紐約時報》的頭版可能是‘科學家們要求提供更多的幹細胞’,翻一下報紙,你可能會發現有一小條新聞是‘伊朗:否認擁有核武器’。這些頭條和現在的報紙頭條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看起來‘911’之前的當務之急與如今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何洪澤 隗 靜)

責編:常穎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