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廣安2月9日消息(記者周平 鄭軼 廣安臺蘇坤明)今年2月19日,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逝世10週年紀念日。現為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的毛毛(鄧小平的小女兒鄧榕),回鄉參加“鄧小平改革與發展思想學術研討會”間隙,來到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的鄧小平故居(鄧家老院子)深情地説:“爸爸告別我們已經10年了,按照老爺子的心願,他的稿費,捐贈教育和科技事業;他的遺體,捐獻醫學事業;他的角膜,捐給需要光明的病人;他的骨灰,回歸大海。留給親人的,惟有滿院子無處不在的記憶。
那一座院落
月光掩映遠方的孩子回家了
與白日的人來人往、熱鬧喧囂景象不同,夜晚的鄧小平故居,安靜而肅穆,一座青磚灰瓦、綠陰滿庭的院落,雪松、藤蘿、海棠、櫻桃、核桃,還有枝繁葉茂的榕樹,在清冷的月光下,層層疊疊掩映著軒窗明亮的四合院……在這樣清美的月色中,鄧榕敲開了家門,和她隨行的只有她的一個的朋友和兩三個工作人員。
“你看,這院子裏的石榴樹是爸爸生前最喜愛的,每年都能結好多紅石榴!”“這棵海棠,也是爸爸最喜歡的,是專門從北京搬過來的。”一踏進家門,鄧榕便像第一次回家一樣新鮮,東摸摸,西看看,每樣物品、每張照片甚至於每棵花草,她都能講上一段故事。
“儘管這裡不是我的出生地,也不是我生活的地方,但每次回來,我都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感覺這裡實實在在就是我的家。”回到家的鄧榕像小孩子一樣,每有一個新發現,便會好奇地睜大雙眼向故居工作人員詢問,在得到答案之後,又會滿足地笑笑説:“家裏的一切變化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爸爸在這裡度過了15個春秋,但他從沒在這兒照一張相。”鄧榕動情地説,“爸爸在世的時候,我們姊妹幾個都很想回家鄉看看,跟他要求過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讓,他自己不回也就罷了,也不讓我們回去。後來爸爸告訴我,我們一回去,就會興師動眾,騷擾地方。”鄧榕微微一笑:“現在我回來了,這樣一個人靜靜地回家,在爸爸看來,也許才算真正回家吧。”
那一張照片
一盤瓜子溫馨回憶永恒父愛
在一張小平同志嗑瓜子的照片前,鄧榕停下了腳步:“你看這多生動啊,一盤瓜子兩杯黃酒。桌上那桌菜是大家共同吃的,這一盤瓜子,那就是他的財産,這個給點兒,那個給點兒,經常還給我一點兒,‘毛毛,你也拿幾顆瓜子。’”鄧榕學著父親的樣子説:“我們面對面坐著,嗑幾顆瓜子,他有時候説一兩句話,有時候就看你一眼。別看他不説,但是心裏什麼都有數。他沉默,這大家都知道,不怎麼説話,好像別人説話他也沒什麼反應。但是他表達感情的方式,特別細膩,不是那種很誇張的,動作很大的。”
在鄧榕的記憶裏,在兒女面前沉默的爸爸,在孫子孫女面前卻是個開心的爺爺。“我們飯後給他削一盤水果,他吃兩口,然後就往這邊一推,説大家吃,給孫子、孫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那就是他可支配的資源。你如果特高興地吃了,他就感覺很滿足,美滋滋的。母親還給他備了個餅乾盒,裏面給他放上巧克力、餅乾、山楂片什麼的,孫子孫女一到爺爺這兒來了,他就特高興地給他們分。又得意又有點“可憐”地説,‘爺爺就這麼點權力。’”説罷,鄧榕輕輕地撫摩著照片,好久沒説一句話。
那一院花草
崇尚自然父親忌日滿庭花瓣
儘管是冬天,小平故居裏依然是草木蔥綠,梅香四溢。“爸爸當年經常站在這看蓮花、賞金魚。他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特別欣賞和崇尚大自然。”在一棵石榴樹前,鄧榕停下了腳步,她習慣性地端了端眼鏡:“你看,這棵石榴樹就是從北京移植到廣安老家來的,移的時候植物專家説這石榴至少有百年曆史了。”
鄧榕説,在北京的家裏,幾乎所有的樹,大雪松、白皮松、海棠、核桃、櫻桃,全是父親搬進來以後,親手帶著幾兄妹種的。“櫻桃到結果的時候,爸爸就來數,一直到果子熟了,摘下來,他給孩子們和工作人員分著吃,一人分一點兒。有時他發現哪顆果子只剩半個了,工作人員告訴他是鳥偷吃了,他也高興,‘鳥吃了也好嘛’。”説到這兒,已經被孩子們喊作奶奶的鄧榕俏皮地比畫著父親的樣子。
在鄧榕的印象裏,父親是特沉默寡言的人,不多言不多語,但看見花他就上去聞一聞,特享受的樣子。“在我們家,孩子們摘了花以後插在他身上,他也就那麼戴著花到處走。只要是花草樹木,他都喜歡,不是單喜歡哪一種花,偏愛哪一種樹。”鄧榕説,正因為知道父親太愛花了,所以每逢父親的忌日,母親卓琳就帶著孩子們在院子裏遍撒花瓣,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紀念父親。
“今年2月19日,是爸爸去世10週年,媽媽和我們全家會像往日的忌日一樣,用鮮花鋪滿庭院……”鄧榕深情地説。
那一種思念
特別傷感想到爸爸淚光隱隱
鄧榕沒有按照往常的程序和工作人員一起就餐,而是和朋友一起來到了牌坊村的一戶農家樂。“水磨豆花、廣安皮蛋、青筍煮臘肉……這些都是爸爸愛吃的菜。”一落座,鄧榕就像老大姐一樣,一一向我們介紹著桌上的菜品。
“爸爸離開我們有10年了,但這種懷念的思緒隨時隨地伴隨著我們。”鄧榕眼睛裏透出一絲淚光,但轉瞬便被她堅強地壓了下去:“我想,很多人會問,時間長了這種傷感慢慢會淡嗎?其實沒有,特別今年是爸爸去世10週年,我特別感到傷感。”
鄧榕説,對父親的這種懷念是濃濃的,化解不開的。“別人家的父親可能比較嚴肅,沒有跟子女那麼親近,工作很忙,偶爾見一見,我們是天天在他身邊,時時刻刻都在他身邊。他除了開會出去以外,都在一起。我們的子女跟父親的關係非常親密,他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絡。”鄧榕一口氣説道,“我們都五六十歲的人了,如果問我們生活中有哪一部分能夠剝離出來跟父親沒關,我們可以告訴你,沒有,不可能!”
隨和的鄧大姐
淳厚親切沒有距離感
很多人都説,跟鄧榕相處,你完全感覺不到距離感,她的淳厚和親切,就像是家裏的一個大姐。“廣安的天氣濕冷,你們要多注意保暖”、“晚上值夜班,一定要注意安全”、“廣安的皮蛋是特色,一定要鼓勵農民多養鴨子”……隨便走到哪,鄧榕都像家人一樣噓寒問暖,即便是在農家樂吃飯,她也要殷切地喊上主人家拉拉家常。“你們別管我叫鄧會長,就叫我鄧大姐好了。”她不斷地糾正大家,“我就是你們的大姐,別弄得那麼生分。”
鄧榕回家,很高興
“爸爸在的時候,他身邊的工作人員一個個談戀愛、結婚、生孩子,不管誰家生了孩子,都要把孩子抱到我們家來看看。爸爸和媽媽也都把她們當自己家裏人一樣。我們家就是個大家庭,不光是我們子女多,親戚多,工作人員都在這兒,都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隨後,她伸出手很自然地幫身邊的記者理了理衣領:“所以,你們叫我鄧大姐,我感覺會更親切。”
責編:孫潔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