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4日 23:39 來源:
地球上最不可預知、最具破壞性的自然力量,就是在這顆星球上到處徘徊著地震的幽靈。它突如其來,驚天動地,是人類浩劫的製造者,沒有其他天災像地震這樣,在如此短促的時間裏、如此廣大的範圍內,造成如此巨大的災難。
今天,全球有6億人生活在地震帶上,人類無時無刻不在祈望最新的科技,能夠儘早幫助自己逃脫地震的浩劫……
□從遠古人類誕生開始一直伴隨我們進入到21世紀,總有一個不受歡迎的、但是你不能不接待的恐怖客人,這就是地震。地震不請自來,無處不在。
2005年10月8日,上午8點,對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來説,是一個恐怖的時刻。大地突然發生了劇烈顫動,時間長達1分鐘。
一場大地震在人們毫無防備的時候襲擊了南亞次大陸。這場地震,波及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共造成8萬多人死亡、10萬多人受傷、250多萬人失去家園。
由於地震發生時,正逢學校開始上課的時間,兒童成為此次災難最大的犧牲品。據統計,南亞大地震受災總人口中一半是兒童,因此有人哀嘆:“南亞大地震損失了一代人。”
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方念喬介紹説,這起地震的威力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造成的地表破裂帶大約可達100公里。據美國地質勘測網站監測,此次地震達到芮氏7.6級,震中位於伊斯蘭堡東北部約100公里的地下10公里處。震級高,而震源卻十分淺,屬於淺層地震,這無疑加重了災情。
對於地震這個地球上最不可預知、最具破壞性的自然力量,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試圖對它進行解釋。在古代,人們由於認識上的局限,關於地震留下的多是傳説和神話。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泰坦巨人族。它們創造和主宰著世界,當它們從沉睡中醒來,大地便為之震顫。
而在中國創世紀神話中,也有鰲魚翻身的故事:一隻巨龜背負著大地和天空,巨龜發怒時掀動大地,山嶽為之震撼。中國是一個地震發生頻繁的國家,中國古代記載了世界上最詳細的地震資料。早在公元前12世紀,發生在中國的一場強烈大地震就被記錄在戰國時期的著作《竹書紀年》中。1955年,我國對所有史書中的地震記錄進行過一次統計,在約8000冊古籍中摘錄出15000條記錄。
直到現代,科學家們提出的關於地震的科學解釋讓人們認識到,地震是因為整個地殼發生龐大而緩慢的運動。
地殼分成幾個構造板塊,漂浮在地下數百里的液態地幔上,這些構造板塊會因地幔對流而不斷移動。這種移動極其緩慢,每年大約半英寸,類似人的指甲的生長速度。有些板塊會互相碰撞,插入其他板塊之下形成地震,或疊在其上,産生巨大力量推擠地殼形成高山和火山。
據統計,95%的地震就發生在構造板塊交接處。
就全球地震分佈情況而言,環太平洋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歐亞地震帶又叫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另外一個則在大西洋海嶺地震帶,弱一點,分佈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概括起來説,這就是“三大地震帶”。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9級強震。當時就有地震專家預估,南亞地層受強震影響,地層活動轉趨活躍,近幾年南亞地區還會發生大規模的地震,尤其是南亞大海溝一帶要特別注意。
2005年3月28日,蘇門答臘島再次發生8.7級地震,驗證了這項推論。
這次地震正是每年向北移動5厘米的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碰撞所造成。
□南亞大地震發生在一個人們已經認識到的地震高發帶並不奇怪,那些數百年來沒有地震記載、未被劃入地震高發區的地方就可以高枕無憂嗎?
2005年11月26日,中國江西九江境內發生芮氏5.7級地震,波及湖北、湖南、安徽、江蘇諸省,導致江西、湖北兩省共12人死亡,九江境內70多人受傷,約1.8萬間房屋結構性損毀,數十萬人被迫轉移,城鄉大量基礎設施被毀。
這場地震發生在人們傳統上認為並非地震高發區的我國中東部地區。儘管這並不是一場大地震,但卻造成了不小的恐慌。由於長期以來人們防震意識淡薄,防震投入不足,小地震帶來的災害卻並不小。
這次九江地震直接警醒人們,人口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各項建設過程中,同樣不能忽視防震體系的建設。否則,30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悲劇也許就要重演。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與亞歐地震帶之間,是全球大陸地震最集中的國家。專家介紹説,我國地震分佈第一個活動帶是台灣;第二個是西藏和印度交界的西藏、雲南、四川這一帶;第三個是新疆,特別是它的西部和南疆;再就是靠東邊的叫南北地震帶,而寧夏、甘肅、陜西從北往南一直下來的這個地震帶,已故的地震學家李善幫先生叫它中國的“中樞地震帶”。
自有歷史記錄以來,我國發生的6級以上強震達800多次,震區幾乎遍佈全國各地,不僅分佈廣,頻率高,而且震源淺,地震強度極大,造成的破壞特別嚴重,這不能不使人為之警醒。
人類要想有效地應對地震災害,首先就一定要研究地震的“斷層”。不論發生在哪,地震原因大同小異,都是因為兩個板塊互相碰撞,板塊的碰撞面即為“斷層”。
斷層兩邊的岩石互相擠壓、磨擦而産生巨大能量,經過幾年、也許幾百年的能量聚集,最終穩定局面被打破。這時,板塊會急劇移動,在地表産生激烈波動,從而引發地震。
如果知道斷層存在的位置,也許人們可以監測預防地震的發生,可是,人們往往直到地震到來時,都還不了解自己腳下的情況。
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北郊的諾斯裏奇發生了一次6.8級的地震。
按地震的分級來説,這是一場中等程度的地震,但是損失卻出人意料地慘重:7000多人傷亡,兩萬人無家可歸,1100棟房屋、9座公路高架橋、250條天然氣管道,所有這些都在30秒內被摧毀了,經濟損失超過了300億美元。這場中等地震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場自然災難。事後,科學家才發現原來整座城鎮正好位於震中,坐落在一個地質斷層上,而以前無人知曉這個斷層的存在。
□隨著對地震斷層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腳下究竟有沒有地震斷層。每個國家幾乎都有一些被認為是比較安全的城市。神戶,就是這樣一座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日本最安全的城市……
位於西太平洋的日本是一個地震發生頻繁的國家,這裡處於3個主要的地殼斷層的連接處,每年要經歷1000多次地震的襲擊,相當於地球地震釋放總能量的10%。
而神戶,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在1995年之前的人們記憶中,這裡從沒有地震活動的記錄。地震專家們20多年的研究工作,也沒有發現神戶地區存在著潛在的地震危險。
1995年1月17日,在美國洛杉磯諾斯裏奇地震發生一年之後的同一天,日本神戶的噩夢降臨了!
這是一場7.2級的地震,起初是垂直振動,隨後是劇烈的水平震動。路面開裂,地基塌陷,大批房屋倒塌,高架道路整體性傾覆,人們無處躲避,整個神戶陷入一片恐慌。地震波引起的震動持續了幾十秒。
5000多人在這次地震中喪生,幾十萬人無家可歸,價值1000億美元的財産毀於一旦。神戶地震,堪稱人類歷史上直接經濟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地震災難。
專家們曾經預言它不可能發生,而大自然則證明了它的意志遠非人類所能掌控。
和美國洛杉磯諾斯裏奇一樣,神戶地下有一個隱藏斷層,以前始終不為人所知。
科學家們行動起來,著手進行地震斷層的發現工作。今天,絕大多數的地質斷層已為科學家所掌握。
然而,困擾他們的新的問題是,那些仍在活動的斷層一直在積蓄能量,何時能量會化作一場地震而釋放出來、又如何對地下看不見的能量活動情況進行研究呢?
人們很早就發現地震會以地震波的形式進行傳播,那麼,觀測、記錄、總結、研究這些地震波或許有助於了解地震的發生規律。
其實,早在公元132年,中國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張衡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當大地震動時,儀器裏的擺錘就會移動,青銅球就會掉到下面蟾蜍張開的嘴裏,以此推斷地震發生的方位。
張衡的這個天才發明比歐洲領先了1700多年。直到19世紀,歐洲科學家才發明出第一台近代地震儀。之後地震學家發明了具有光感放大、電子放大以及筆會記錄和磁帶記錄的地震儀,對地震進行觀察,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了現代地震學。
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胡克介紹説,地震釋放的能量強度用芮氏震級來描述,每增加一個芮氏級,能量增加10倍,一般5級以下地震屬於輕微有感地震,6級以上會造成災害,7級以上會造成
重大災害。儘管地震研究進展很大,但要準確預測、預報地震仍有很多困難。
□即使所有抗震工作都已進行,也許地震發生時,仍有出乎意料的情況發生。震動往往只有十幾秒的時間,對個人而言,在這短短的瞬間應該如何自保呢?
地震的預防主要在於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發生在現代都市的大地震對高樓大廈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嚴峻挑戰。總結世界範圍內損失慘重的地震案例,一個共同的教訓是建築物“環境不良”和“結構不當”。
既然人類目前的認識水平並不能完全解除地震帶來的警報,那麼,另一項工作則顯得極為重要:地震的預防。
胡克認為,地震區建造房屋的時候,查清楚建設場地的地震活動斷裂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在選擇建設場地的時候,要儘量避開這些活動斷裂帶。在我們國家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裏,對地震活動斷裂帶附近建造建築物有一個規定,就是要有一個避讓的距離,一般在200米或者100米。但首先你要把活動斷裂帶搞清楚,它存在在什麼位置,它的埋深有多深。
在設計與施工中應根據地震區劃的資料做出相應的抗震措施,特別是大型城市、礦山、橋梁、水庫等重大工程設施等要嚴格地遠離斷層帶。此外,抗震建築的實質在於加強建築物的整體性、結構的牢固程度以避免“結構不當”而受到地震損害。
專家告訴我們,地震發生時,千萬不要驚慌亂跑,根據以往大地震的經驗,90%的死亡人員都是在逃出門口時因墻壁倒塌,重物墜落致死的。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唐山群眾總結親身經歷説,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躲避的辦法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就近躲避,保護頭部,還要保護自己的呼吸系統,這樣就可以得到生的希望。
人們發現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常常是人們得以倖存的安全地點。所以,在室內應選擇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點避震,如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墻根、墻角等處,還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等開間小、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地震來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家人的安全,但在平均十幾秒鐘的地震過程中,四處亂跑,試圖搶救家人的想法,只能是既犧牲自己,又救不了家人。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地震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專家仍然感嘆相對於外太空的研究,人類對自身腳下的地球深處了解得仍然太少。
過去、現在和將來,地震會一直伴隨著人類,悲劇仍然會發生。
人類只有加快探索、研究的腳步,在地震災難中求得生存。
(中央電視臺10套《探索 發現》欄目供本報專稿)
來源:大眾日報
責編: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