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8日 19:32 來源: 新華網
31歲的藏族青年邊巴次仁對即將通車的青藏鐵路滿懷期望,作為西藏首個大型哈達工廠的老闆,他渴望鐵軌能為西藏鋪就一條全新的“哈達之路”。
邊巴次仁2005年在家鄉日喀則開辦的藏族民族用品工廠今年開始大規模生産哈達。他説要借助越來越便利的交通條件,在西藏本土打造一個屬於藏族人自己的哈達品牌。
哈達被藏族人視為純潔的象徵,是他們宗教活動、生活禮儀中表達真誠、祝福的必備之物。但鮮為人知的是,西藏因為高寒乾燥不能生産製作哈達的原料絲,千百年來已經成為藏族文化重要符號的哈達主要靠內地生産,之後運進西藏。
西藏曆史學家平措次仁認為,哈達的雛形大約在2000多年前出現在西藏,當時藏族百姓用羊毛拉成類似今天哈達的物品。自從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遠嫁到西藏,並帶來絲綢後,絲很快成為哈達的原料,取代了歷史上曾短暫出現的羊毛織造的哈達。
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哈達只能依靠人背馬馱運進“世界屋脊”。位於“茶馬古道”上的四川省邛崍市,由於臨近西藏且盛産蠶絲,自古便是哈達的主要産地,據説至今拉薩出售的哈達約有80%來自這個地方。
邛崍市的梅淑華已故丈夫便是當年的哈達“背夫”。
這位80歲的老太太回憶説,背運一次哈達,丈夫要在山間步行1個月,把哈達從邛崍背到康定,然後再交由騾馬馱運進藏。
“那個時候真是苦啊!冬天山上下了大雪,他背著200多斤重的哈達,穿著草鞋在雪地裏走,腳上滿是密密麻麻的傷口。”梅淑華流淚回憶道。
西藏和平解放之後,隨著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建,汽車逐漸取代了哈達“背夫”。
2005年5月,邊巴次仁與邛崍的一家哈達工廠合作在日喀則投資180萬元開辦了擁有30多臺現代化織造機器的哈達廠。據邊巴次仁介紹,廠裏的原料全部來自盛産絲綢的東部沿海江蘇省,原料由汽車運輸,大約10至12天即可抵達日喀則。
“如果沒有開通入藏公路,要想把原料運進來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能夠運進來也沒什麼賺頭了。”邊巴次仁説。
邊巴次仁預計,大規模生産開始後,哈達産量可以達到每月200萬條,而産值則可以從去年的12萬元提高到今年至少50萬元以上。
令邊巴次仁充滿信心的是,即將開通的青藏鐵路無疑會降低原料的運輸成本,而對他來説最好的消息莫過於青藏鐵路有望延伸到自己的家鄉日喀則。邊巴次仁希望隨著工廠生産能力的提高和交通運輸條件的不斷改善,自己的“扎西派巴”牌哈達不僅能全面覆蓋日喀則市場,而且能進入拉薩以及西藏其他地區。
家住拉薩西郊安居園的52歲攝影師土登告訴記者,如果有一天能夠在拉薩買到藏族人自己親手織造的哈達,那將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邊巴次仁則想得更遠:“終究有一天,越來越多的遊客會通過鐵路把西藏出産的哈達帶到內地,甚至是整個世界,讓他們那些還沒有機會來西藏的親友看一看、親身感受一下西藏文化。”
青藏鐵路連接青海省省會西寧與西藏首府拉薩,全線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鐵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達960公里。(海明威 顏園園 李建敏)
2006-06-27
責編:多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