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村民眼中的林強——“他比阿莫阿達還要親”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7日 21:49 來源:

  

    四川日報消息:省教育廳軍轉幹部林強傾心幫扶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患麻風病村民的事跡,引起中央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13日,省委召開林強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報告會前,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青林親切會見了林強同志及其報告團成員。林強被省委授予“優秀共産黨員”稱號,杜青林對他表示祝賀,並稱讚他是全省廣大黨員的楷模。

  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

  站在海拔2400多米的阿布採洛山山口往下看,窄窄的“之”字形山道往下延伸,一面是筆直的岩壁,一面是萬丈深淵,雲遮霧繞。我們的目的地———阿布洛哈村,就在山道的那一端,與我們的垂直海拔距離1700米。

  7月13日,陰雨淅瀝,沿著這條坡度六七十度的山道,記者一行4人止不住步地“滑”進了村裏。一路上,寫在山崖上的字跡映入眼來。

  “感謝林伯伯,我們終於能上學了!”這是林川小學學生們寫的。“林處長是好幹部好領導,我們永遠忘不了你!”……循著這些質樸的心聲,記者走進了阿布洛哈村,感受村民眼中的林強。

  “第一個來我們村的外地人”

  快到山腳的地方,阿布採洛山伸出一個巨大的平臺,阿布洛哈村就矗立其上。説是平臺,其實是一片亂石叢,40多年來,村民們就在這裡開荒種地,繁衍生息。

  “林處長是第一個來我們村的外地人,我們都把他看成親人。”65歲的村主任吉列史爾通過翻譯告訴我們。

  林強初來時是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這裡人叫慣了就改不了口。全村幾乎沒人會説漢語,但每個人都能準確清晰地吐出“林處長”這三個音節。“林處長”儼然成了阿布洛哈村彝語中的新詞,林強也仿佛成了這個村的一份子。

  第一眼看到林強,吉列史爾還以為是鄉幹部來了。這個留著長髮的男人握著吉列史爾的手説:“我不會讓你們一輩子都走這樣的路。”去阿布洛哈村的山路險,有的地方寬僅半尺,林強跟他商量如何加寬山路,如何搞好村子。

  第二次來,林強不僅帶來修路款,還揣著筆記本挨家挨戶走,誰家有病人,誰家草房破了,最困難的有哪些,一一記錄。

  2006年,一場旱災襲擊阿布洛哈村,全村500多畝農田幾乎沒收成。在民政部門已救助的情況下,林強擔心村民吃不飽,又自己掏錢買了4000多公斤大米,從成都送到村裏分給村民。

  “林處長來我家9次了。”村民兵機拉要的妻子吉吾麼奮雜眼睛不好使,老流眼淚,“林處長”每次都要為她帶去眼藥,還去廚房裏看糧食夠不夠吃。穿著林強送來的紅衣服,吉吾麼奮雜告訴我們,用了幾個月藥後,她的眼睛不再像以前那樣老流眼淚了。

  最難忘“林處長”的,是村裏唯一嫁出去的女孩日列麼牛外。去年4月,日列麼牛外遠嫁安岳縣,林強獲知後很開心,兩次去安岳看望。在他看來,第一個走出去了,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幫助村裏曾患麻風病人的健康的二代、三代人正常地融入社會,正是他願意看到的、想做的。提起林強,日列麼牛外深情地説:“他就像我的阿莫阿達(爸爸媽媽)一樣。”

  “他給我們上了第一課”

  在這個村子裏,唯一的水泥建築是學校。學校就一個班,31名學生中最大的17歲,最小的僅有6歲。自2005年9月開學,孩子們已讀完了二年級。村民們説:“孩子們讀了書,就能變成雄鷹飛出大山去。”

  “他身上挎的包又大又長,我從沒見過。”班長尼吉爾軌第一次見到林強,是在學校的課堂上。他最早認得的幾個字,就是“爸爸媽媽”。這是兩年前開學時,林強為他們上的第一課。“我回去叫爸爸媽媽時,他們不知道啥意思,直朝我瞪眼。”尼吉爾軌記憶猶新。

  “林處長”“林校長”“林爸爸”“林伯伯”……孩子們對林強的稱謂五花八門,但感情真摯而熱烈。“每次來,林叔叔都要帶很多學習用品,然後在課堂上發,我們很高興。”12歲的尼列子日在寫給林叔叔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這裡交通不便,路不好走,你一次又一次為我們帶來衣服、糧食,我們捨不得你走。”

  下學期就進入小學三年級,學生們的成績、體質、行為習慣一天天在提升、改變。拖覺色子老師説,林強每次到學校,都要翻看學生的作業本,一本本翻完。他還要學生們朗誦課文、唱歌、跳舞、做廣播體操,看到學生進步快、變化大,他高興得像個孩子。

  “來了他都不想走,常與孩子們玩在一起,感情很深。”拖覺色子説。兩年前第一次來到該村,看到漫山遍野流浪放羊的兒童,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林強就被深深震撼了,“比看見麻風病人還心疼”。

  村頭有一棵大樹,站在樹下一抬頭,便是高聳入雲的山。離開的時候,孩子們總要把林強送到樹下,依依惜別。

  “他每次來,村裏就像過年”

  村會計吉列拉火有一個本子,記錄著“林處長”每次來村子裏的情況。林強的每一次到來都改寫著村裏的歷史:第一次有了學校,第一次有了發電機,第一次有了五星紅旗……“他為我們捎來了外面的信息,一輩子都沒見過、沒聽過。”

  40多年來,村民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500余畝廣種薄收的貧瘠土地,村裏至今實行工分制,主要勞動力勞動一天記10個工分,價值僅幾毛錢。

  阿布洛哈村的貧窮落後打動著林強的心。吉列拉火説,每次來,“林處長”都要在村子裏呆上七八天,每戶人都要去看看,為他們捎去大包小包的東西,噓寒問暖。

  火把節快到了,阿俄拉黑領著村裏剛分發的豬肉往家趕,看上去心情不錯。“林處長還和我們同吃住,不嫌棄我們。”

  阿俄拉黑有3個孩子,兩個在學校唸書。孩子受教育了,以前漫山遍野跑的野孩子“變乖了”。“這些變化都是林強帶來的。”阿俄拉黑説,“林處長”是個難得的大好人,大人小孩天天念叨他,因為他一來,村子裏就殺豬宰羊,像過年一樣熱鬧。
    四川日報記者張宏平譚江琦王雲

責編:李沁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