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是個胸懷遠大理想的有志青年。考入北大後,睡在上鋪的他,就在床頭兩邊分別挂上一幅世界地圖和一幅中國地圖。同學們不解,他則笑稱是“一隻眼看中國,一隻眼看世界”,既可知今,又可察古,既能明內,還可視外。
其實,高明的這番用意也是事出有因的。由於家庭變故,高明從小就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才得以完成學業。他常講,如果沒有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他不可能坐在北大的教室裏。也正是如此,他從小就懷有一顆感恩社會的心,總想有朝一日能回報社會。考上北大後,他與同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實踐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少年夢想。他先後利用暑假到各地進行社會調查。他文章中寫道:“曾至會寧,知當年人才濟濟,多年少英武;會師堂中遇五百年貢桌,思文化積澱之深之厚;于金城蘭州,見西路軍纍纍白骨,慘烈之至;至東北,于瀋陽見戰場遺跡,血淚斑斑,覺關外三省淪陷之痛;遂至汨羅,吊屈原,想見其為人。曾東至齊魯,見文化傳承之盛;西至敦煌,見瑰寶之奇之美;臨泰山之頂,悟獨尊之魂;北去哈爾濱,見冰雪晶瑩,宛若幻境;下江南,見風光秀麗,江山多嬌。”字裏行間中,流露出了他胸懷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
同時,高明還對軍事有著濃厚的興趣。大二軍訓時,由於訓練刻苦他就受到教官和同學的好評,成為全班唯一的“優秀學員”。高明喜歡軍事方面的讀物,《孫子》熟能成誦,現代軍事書籍也多有涉獵。恰巧宿舍裏的一些同學也很喜歡軍事,愛好相投。於是,在他的倡議下,高明和幾個同學便在宿舍裏開辦起了“軍事論壇”。一有空,他便和同學聚在一起,時而指點江山,談論各國軍事發展;時而“華山論劍”,點評發生的一些局部戰爭。有時為了一些觀點,爭得面紅耳赤。
有位舍友喜歡研究蘇德戰爭史,而且還專門打印了厚厚一本阿爾伯特•西頓關於蘇德戰爭方面的資料。由於感到一個人研究有點勢單力薄,便找到高明共同研究起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的反攻問題。有一天,這位舍友自信地對高明説起自己的研究成果:“蘇軍兵力太分散,主攻面太寬,欲速則不達。”高明則反駁説:“如果不把側翼保護好,主攻部隊就會被孤立,豈不要重蹈德軍的覆轍?”一時間,大家爭得面紅脖子粗,最終誰也無法説服誰。事後,這位舍友私下承認,高明説的是有道理的。
兩張地圖,一個世界,那上面,有高明的雄心在飛翔!
責編:田詩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