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4日 11:59 來源:
鄂倫春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東北部。鄂倫春是一個勤勞、勇敢、淳樸、堅強的民族,自古以來以狩獵業為主。人口有2500多人,其中聚居在鄂倫春自治旗的有1000多人。
“鄂倫春”一語,可解釋為“住在山頂上的人們”,也可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們”。鄂倫春族發祥于黑龍江流域,歷史上曾經分佈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黑龍江,北起貝加爾湖,東到庫頁島的廣闊地區。鄂倫春人狩獵的季節劃分,一般在夏天打鹿胎,夏天打鹿茸,秋天打狍子,冬天打皮子。鄂倫春自治旗成立後,在獵區貫徹了“養獵並舉”的方針,辦起了養鹿場。捕魚和採集業是鄂倫春人民生活資料的重要補充。鄂倫春人傳統的住房叫“斜仁柱”,是一種圓錐形的帳幕。這種房屋的構造簡單,無需泥土和磚瓦。鄂倫春人貯藏物品用的倉庫,鄂倫春語叫做“奧倫”。“木刻楞”是鄂倫春人的又一種屋子,是用大圓木頭垛建起來的。
解放前,鄂倫春人大都穿的是耐磨性強和禦寒性高的皮裝,以便適應終年爬山穿林的遊獵生産。皮裝用得最多的是狍、鹿等皮張,其中狍皮用的最為廣泛。夏天的狍皮是沙毛,可做春秋穿的衣服;冬天的狍皮是絨毛,可以做禦寒的衣服,將毛刮去也可做夏天的服裝。鄂倫春人其他的很多用品也均用狍皮製成。
飲食:過去,鄂倫春人常年遊獵在興安嶺的森林中,他們的食品主要是獸肉和一些採集物。他們吃獸肉的方法除了經常使用的煮、烤、燒、燉外,還有一些吃法獨具風格。如“阿斯根”、“阿素”、“吊燒”等。“阿斯根”是指生吃鹿肝、狍肝和腎。“阿素”是把狍、鹿的頭肉、肺子、腦子一齊煮熟後,放上豬油或熊油,加點蔥花,然後攪在一起,熱一熱吃。“吊燒”是用動物的胃放入肉和水,再吊在火上烤。鄂倫春人還有製作肉乾儲備用的習慣。鄂倫春人的主要副食品是野菜和野果。如野蔥、野韭、野芹菜、柳蒿芽、黃花、木耳等都是他們採集的食物。解放後,隨著定居的實現,農業得到了發展,糧食、蔬菜逐步豐富,且獲獵物減少,使鄂倫春人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已從主食肉食改為糧食為主食了。
鄂倫春人最早的交通工具是馴鹿。當時不論是遷徙或狩獵,都用馴鹿馱載物品。從17世紀馬匹傳入鄂倫春地區後,馬匹自然代替了馴鹿。鄂倫春人生活在林海雪原,積雪季節長,雪橇、滑雪板等是鄂倫春人最普及、最喜歡使用的交通工具。
婚喪禮儀:鄂倫春族是很注重禮儀的民族。施禮形式大致分為請安問候、下馬致敬、叩首三拜三種。尊重和敬待老人,是鄂倫春的傳統美德之一。鄂倫春族十分好客,貴友光臨,儘量以好酒好肉熱情招待,毫無吝嗇之氣。鄂倫春人實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在鄂倫春族中還保留著一種搶婚習俗,不過這種形式只限于婚後喪偶的年輕女子。解放後,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改變,有些舊的婚姻儀式和搶婚習俗已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青年男女都可自由戀愛成親,一些舊的儀式仍被採用,但已經成為一種慶祝婚禮性的娛樂形式而已。
喪葬:鄂倫春族對故者,採用天葬、土葬、火葬等多種葬俗。所謂的天葬,通常選擇一處有三棵樹或四棵樹能形成對角的地方,借樹杈搭上橫木,鋪上樹枝,把屍體放在上邊蓋好,這樣,安葬儀式便告完成,以後如果屍體從樹上掉下來,也不會有人再去動它。土葬同漢民族的基本相似。火葬大多是因得了急病的青年人或孕婦死後,怕他(她)“變成鬼,會纏繞家人”,所以把屍體燒掉。火葬婦女要事先通知其嫁家。不論男女,火葬時須請“薩滿”跳鬼驅神。鄂倫春人在安葬死者時有時將死者生前所騎的馬殺掉陪葬之習俗。用意是死者在陰間仍有馬可乘。此外,個別地方還有因溺水而採用水葬的。鄂倫春族子女、家人及親屬為死者帶孝,清明節上墳及週年祭祀等習俗。
宗教信仰:鄂倫春族對故者,採用天葬、土葬、火葬等多種藏俗。鄂倫春人的傳統信仰同其周邊少數民族一樣,同樣也經歷了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三種形式。作為以狩獵為主的遊獵民族,自古以來鄂倫春人對動物有著特殊的認識。在鄂倫春民間流傳著熊是由人而變的傳説,這是圖騰觀念的典型反映。在他們心中,還殘留著對虎的圖騰崇拜。鄂倫春族也有信奉薩滿教的習俗。以薩滿為其代言角色的薩滿教,把薩滿視為人神之間的交際特使,因而特別受到人們的尊敬。鄂倫春族的薩滿有氏族薩滿和流浪薩滿兩種。男女皆可充當上述兩種薩滿。
遊藝民俗:鄂倫春族是一個喜歡野外運動,重視體育鍛鍊的民族。在很早的時候就玩一種球。玩這種球,常常是在冬天。在林間的雪地上,以樹空為門,人數不限,用腳帶球,在樹空兒間竄,以誰奪到和保住球為勝。鄂倫春人還以能歌善舞而文明遐邇,他們把舞蹈同歌謠緊密聯絡在一起,常常是載歌載舞。“黑熊搏鬥舞”、“野豬搏鬥舞”和“樹雞物”都是模倣這些飛禽走獸的動作或吼叫而創作的。另一類是直接表現勞動生活的,如“依哈嫩舞”,表現獵人打到野獸之後,高興地把獵物往馬背上馱的情景。“紅果舞”
民間雕刻是鄂倫春人的特長。通常有樺皮雕、木雕和骨雕等三種。其中樺皮雕極為常見,而且最具代表性。
〖資料來源: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網站 〗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