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裝割據時期服裝
建立井岡山根據地鬥爭初期,紅軍生活非常艱苦。軍需給養主要來自打土豪和向富人籌款及戰鬥繳獲。軍服靠籌集到的布匹、棉花,自己組建被服廠生産。服裝式樣由紅軍前敵委員會決定。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義部隊1000多人開到廣東中峒整編為紅二師後,東江特委利用從南豐織布廠沒收來的灰色棉布和藍色棉布,為每個戰士裁製一套軍服,一條子彈帶和一副綁腿。中峒紅軍軍裝廠這應該是紅軍最早的被服廠。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部隊和湘南起義的農軍,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在井崗山勝利會師。並於5月4日,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正式成立,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下屬六個團。
上圖為工農紅軍第四軍于1928年5月在井岡山茅坪鄉桃寮村建立的被服廠遺址
隨即中國工農紅軍的隊伍不斷壯大,軍服的需求也不斷增多。為解決紅軍的軍服問題。1928年5月上旬,繳獲永新縣官僚資本家邱西美的300多匹白漂布。組織紅軍戰士和根據地的群眾30多人,毛主席親自指派紅軍副師長余賁發,在寧岡縣桃寮村張家祠,利用極其簡陋的工具,建立起桃寮被服廠。縫衣的布料都是白漂布,白衣服打起仗來易暴露目標,他們便用墨煙染成黑色,並取名為井岡山墨黑。被服廠做的都是便衣,上衣釘4個不帶蓋的口袋,5個布結紐扣;褲子前面沒有扣子,為不開前口的桶形褲,戰士都叫"桶子褲";軍帽為列寧式八角帽。此外,被服廠還做米袋、綁腿、乾糧袋和子彈袋等軍需品。1928年8月,由於湘贛敵人"圍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被服廠撤出桃寮村,搬到茨坪李家祠。到茨坪時工人有340人。
1929年3月,紅四軍向閩西發展,佔領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當時長汀人口約2萬人,物産豐富,富商雲集,手工作坊遍佈城鄉,有很好的經濟基礎。解放長汀後,紅四軍沒收了十余家反動豪紳的財産,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共籌得5萬餘元。紅四軍前委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軍裝"各式各樣,相當破舊,急需更換。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供給部購置布匹。當時商店沒有灰布,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絡,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制,當時共有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台。新軍服的樣式是由毛澤東、朱德、陳毅親自審定的,灰蘭色、布質,上衣為中山裝式,兩個上貼袋,領口綴紅領章,領子上繡一圈黑邊;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軍帽為八角形,綴紅五星帽徽。紅四軍戰士穿上新軍裝,士氣大增,在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毛澤東同志説,紅軍軍服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領子上繡的一圈黑邊是為悼念列寧逝世5週年。陳毅同志則對軍服的顏色作了説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這也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這是紅4軍創建以來,第一次穿上統一的新軍裝。
這是紅軍1929年在長汀生産的軍裝
1929年5月紅軍第二次入閩,這時天氣已經很熱,又是雨季,紅軍行軍打仗,發動群眾,急需雨具,6月間紅4軍軍需處在汀洲城召集斗笠工人辦起了斗笠工廠。起初只有30多人,後來人數有所增加,斗笠生産多少紅軍收購多少,解決了急需。
圖為毛澤東戴過的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