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魅力烏海荒漠中的綠色希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15:19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

    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景海風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銀行的一次會議上指出,21世紀影響人類進程最主要的有兩件大事:一是中國的城市化,二是新技術革命,沒有比這兩項對人類進程的影響更為深刻的了。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人類文明不斷提升和進步的過程。城市文明建設搞好了,就抓住了一個地區文明建設的龍頭,就能帶動和促進全社會文明建設的發展。

    烏海市從2004年7月1日開始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使烏海不僅成為全區12個盟市中的第一家,也是全國第一家實現城鄉一體化改革的地級市。城鄉一體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烏海市沒有農民

    每當記者問及烏海新農村建設情況時,烏海人可以自豪的告訴記者,“烏海市沒有農民”。這是烏海市率先啟動城鄉一體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烏海市市長白向群在《打造農業産業園區 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報告中指出,從2003年起,烏海市就取消了所有農民的農業稅,由財政代繳。2004年開始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同時,將全市農民統一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烏海市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近三年的時間裏,建立了統一的“烏海市居民戶口”管理制度,全市原農業戶口17898戶56701人,換發新證16483戶49473人,未換證的多屬人戶長期分離的情況,今後將逐步換發。從戶籍變更之日起,凡烏海市居民不分農業、非農業,在就業、社會保障、居住、子女就學和參軍入伍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

    2005年,又實施了農區居民子女上學“兩免一補”政策,啟動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通過這些措施,切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烏海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位居前列。使得烏海市逐步消除了體制障礙,打破了城鄉壁壘,各類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從源頭上和制度上解決了“三農問題”。這也使農民有能力在農業上加大投入,並且通過示範引導,農民也具有發展高效農業的積極性。

    在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指引下,烏海市農區居民人人受益,收入增長步伐明顯加快。2005年烏海市農區居民收入人均超收5000元,躍居內蒙古自治區前列;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1,遠遠高於全國3:1:1的水平,差距明顯縮小。

    務農也是一種就業

    戶籍制度改革後,一部分農牧民可能會産生無條件進城就業的想法。

    對此,烏海市市委副書記劉彪這樣告訴記者:城鄉一體化使農民有了更多的擇業機會。實施城鄉一體化,讓農民享有自由進城和自由遷徙的權力,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只是一種職業名稱。從事農業生産的就是農民,進城務工的就是工人,不同的是農牧民有了更多的選擇就業的機會。這是改革給農牧民帶來的優越性,至於是否進城就業,那要根據城市就業需要和農民自身素質等情況作出選擇。

    從事農業生産也就是就業。隨著農牧業産業化的推進,農民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為産業化龍頭企業提供原料的農業産業工人。目前,烏海市的部分農民就具備農業産業工人的雛形,養殖奶牛為乳業公司提供原料牛奶的農民和種植番茄為加工企業提供原料番茄的農民,實際上就是農業産業工人。同時,農村也將實現人員的雙向流動,農民可以外出從事其他工作,城鎮人口也可以從事農牧業生産。

    農民就業還要遵循市場調解原則。實行城鄉一體化改革後,不是全部鄉村都轉變為城市,而是城市與鄉村互相吸收先進和健康的因素,摒棄落後的病態的,一種雙向演進的過程。農民進程務工可與城鎮居民一樣競爭擇業,實現就業機會的相對平等。這並不是説農民全部進程由政府安排工作,而是“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解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政府主要建立同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在城市就業還是留在農村就業,與勞動者自身素質和就業意向、就業機會都有關係。

    新理念帶動新路子

    在新村建設中,海區進行了工業化理念、園區化管理、社區化模式建設新農村的探索實踐--以工業化思路調整農業、發展農業,走種養結合、産加銷一體的集約化、效能化之路;以城市化思路建設農村、繁榮農村、管理農村,實行集中管理,自成體系運作,綜合配套服務;以社會化思路轉移農民、富裕農民、教育農民,創新機制建立管委會,建立民主管理體制。

    團結新村的現在,還只是一個開頭,對未來,海區作出了這樣的謀劃:發揮“龍頭帶動、科技示範、基地效應”的優勢,到2010年,力爭實現“五個二”的發展目標:即溫室面積達到2000畝,葡萄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奶牛達到2000頭,肉羊達到20000隻,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建成文明、富裕、高效、一流的農業示範區。

    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造福烏海人們事業。我們相信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烏海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這項改革措施一定能夠圓滿成功。

    荒漠中崛起綠色希望

    烏海市海渤灣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要求,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高度出發,為安置扶貧移民和失去生活生産條件的黃河灘區農民以及因城市外延擴展失去土地的城郊農民,規劃建立了海渤灣高效農業示範區。

    記者走進了高效農業園區種以實施異地移民試點工程為主的團結新村。記者看到筆直而寬闊的柏油馬路穿越新村,生産加工企業在道路兩側林立,學校教學樓、幼兒園、培訓基地倉儲物流中心的等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興農業開發區矗立在人們眼前。

    團結新村村委會劉英妹告訴記者,團結新村的大部分居民都來自地處黃河灘區的原五一鄉新一村、新元村,這些村落與黃河僅一堤之隔,由於黃河河道東移,在每年的淩汛期間,河面都會高出村莊兩米多,居民時時面臨著淩洪災害的威脅。河水的滲灌使兩村的土地變得鬆軟,河岸形成濕地,耕地鹽鹼化程度十分嚴重,根本無法耕種,同時,村裏60%的房屋都發生了沉陷、出現了裂縫,有的甚至倒塌,雖然政府幾次對房屋進行加固維修,但仍然有40%的住房成為危房。村民的生産、生活環境十分惡劣,甚至生命財産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由於土地無法耕種,兩村幾乎所有勞動力都在外打工,505戶1923名居民全部靠外出打工的收入養家糊口。近年來,全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居民的生活相當貧困,他們急切盼望能夠遷出灘區,開始新的生活。

    2005年海渤灣區政府專門安排資金,組織農民到山東壽光、北京城郊等地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拓寬視野,了解最新的高效農業發展方向。推行了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要求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結對子,幫助農民引進農業新品種,掌握科學種植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目前,烏海市日光溫室生産的高檔蔬菜、西瓜、甜瓜等已經形成了地區特色和無公害品牌,産品供不應求。按目前市場價格計算,種植一畝溫室大棚的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如果戶均擁有一畝,就可實現人均收入過萬元。海勃灣區高效園區內的居民通過大力發展高效農業,2005年的人均收入已經由遷移前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10000元以上。下一步,隨著園區規模的擴大,我們將積極培育農業經紀人隊伍,發展農産品龍頭加工企業,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使園區內的農民能夠遷得進、穩得住、富起來。

    在劉英妹的帶領下走進了一個普通農戶李素英的家裏,她感慨地告訴記者:現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吃的水都是外面打回來的地表水,特別不好吃,現在都是吃的都是自來水。住是住的是南房,整個裂了很寬的一條縫,現在的住房那麼寬敞,最起碼不潮濕。油路也通到了家門口,附近還有一些日常用品的批發部,十分方便。燒水用的是太陽能,做飯用的是沼氣,去年又蓋起了一畝地的大棚。

    從2004年剛搬到這,第一年還不太會種這些農作物,後來政府專門委派科技人員進村包戶服務、現場指導,直到現在都是隨叫隨到。以前的收入一年也就一萬元左右,加上四個孩子上學,那些錢也就將能維持基本生活,現在光我們老兩口種的大棚一年純收入就有三萬多,另外兩個孩子們已經能到附近公司打工,掙一些錢。

    海渤灣高效農業園區的建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務院扶貧辦領導和國家水利部多位領導先後到新村調研,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在調研後指出:“烏海要發展農業,走高效示範區的路子是比較成功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楊晶也對新區給予了充分肯定。國家水利部副部長劉光和指出:“這是一項富民工程,值得在全國推廣。”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利民在園區調研時説:“高效示範區建設規劃起點高,産生了強烈的示範效應,農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示範帶動作用強,科技支撐好。”他還欣然題詞:“海勃灣高效農業示範區的建成為全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新路子”。

責編:多國麗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