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內蒙古曆史大事:黃河上建起三盛公水利樞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12:58 來源: 新華網

    1961年5月13日,我國在黃河上自己設計和施工的內蒙古三盛公水利樞紐截流成功。這是河套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內蒙古河套灌區是我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1959年國家投資5000多萬元在河套灌區上遊的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興建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根治黃河水害和綜合開發黃河水利第一期工程的主要項目之一。這項工程以保證灌溉為主,還兼有保證下游工業用水、防洪、防淩、溝通包頭至銀川公路交通等作用,包括一條長2.1公里的攔河大壩、3處進水閘和一個2000千瓦的渠首電站等設施,還有完整的灌溉渠係和排水系統。

    三盛公水利樞紐是閘壩工程,建成後抬高閘前水位5米左右,能夠保證河套灌區和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30萬畝引黃灌區適時適量地自流引水灌溉,一條總長180公里的總幹渠使河套灌區灌溉面積由過去的290萬畝增加到770萬畝,控制灌溉面積達1700萬畝。

    這一工程從開始勘測到提前施工,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兄弟省區的大力支援。當時的蘇聯專家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黃河三門峽工程局曾先後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數百名老工人支援,國家還為這一工程培訓了千余名各崗位工人。三盛公水利樞紐顯示了我國建國初期水利工程建設的先進技術水平和施工水平,這一工程利用水勢運行規律,成功地解決了庫區泥沙淤積和渠道泥沙淤積問題,保證了樞紐運行安全正常,渠道暢通無阻。

    建成後的三盛公水利樞紐很好地發揮了調節水量的作用,根除了內蒙古河套地區的水旱災害,還發揮了防淩作用,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在溝通黃河兩岸交通、保障下游用水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三盛公黃河大壩使黃河兩岸天塹變通途;還保證了包頭市的工業用水,不再因枯水季節水量小而影響生産。

     

責編:多國麗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