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呼和浩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0日 17:42 來源: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她位於華北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漢唐時期,這裡就是中原地區開展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無論是遠古時期的“大窯文化”遺址,還是戰國時期的雲中古城遺址,或是明清時期的召廟藝術等,都真實地記錄了呼和浩特的悠久歷史,顯示了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韻。

    新中國成立後,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科技興市試點城市和北方沿邊開放城市,是我國陸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羅斯以及東歐國家的重要橋梁並與之進行貿易往來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土地總面積為1.7萬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49平方公里,現轄四區、四縣、一旗和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全市總人口258萬,市區人口 150多萬,是一座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滿、回、朝鮮等36個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熱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溫度北部山區 2 — 2.5 ℃ ,南部丘陵 6.5 — 6.7 ℃ ,≥ 10 ℃ 積溫 2000 — 3000 ℃ ,無霜期 105 — 150 天,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在 2800 — 3100 小時,日照百分率 56% ,是全國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區。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400 毫米 左右。 6 — 8 月份集中,佔年降水量的 63 —— 66% ;降水很不穩定,年際變化大,如按 80% 保證率算,主要農業區僅 250 毫米 降水。

    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 21 條,中小型水庫 26 座,哈素海是境內最大的湖泊。除黃河外,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渾河、大黑河、小黑河、什拉烏素河、搶盤河等,以及源於大青山、蠻漢山溝谷的幾條季節性河溝。受構造、岩性及地貌的控制,地下水資源分佈極不均勻,除丘陵山區外,廣大的平原區都埋藏有較豐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質較好,適宜於農田灌溉和人畜飲用,但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屬水資源不足地區。

    據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類型較為複雜,共有 12 個土類。由於地形、地貌、氣候、植被和水分條件的地域性差異,土壤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地帶性特徵。全市主要耕地土壤為潮土、栗鈣土和栗褐土,平均有機質含量為 1.79% ,含氮 0.06 — 0.11% ,速效磷 3.7 — 9.2ppm ,速效鉀 79.8 — 157ppm ,耕作土壤養分含量普遍較低,不經培肥難以滿足各種農作物穩産、高産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漁業、蔬菜、草場農作物等生物資源豐富,品種較多,是發展農林牧副漁綜合生産的重要物質基礎。

    境內已發現的礦床 60 余處,礦種 30 余種,貯量豐富,開發利用價值大。旅遊資源有萬部華嚴經塔、大窯文化遺址、昭君墓、烏素圖召、五塔寺、大召、席力圖召、清真大寺等文化古跡和烏素圖、哈素海、大青山公園、托縣南胡、武川李齊溝、白二爺沙壩風景旅遊區及哈達門國家森林公園景區等。燦爛的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跡,是發展旅遊事業的良好基礎。

     

責編:多國麗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