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0日 14:43 來源: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 韓志然
呼和浩特市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湯愛軍
當前,首府經濟總量即將步入千億元階段,財政收入超過百億元,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以5000美元為標誌)發展水平,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已經邁進了現代化城市的行列。站在這樣的起點上,如何更好地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如何更好地推進和諧首府建設,如何更好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如何更好地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以及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等等,迫切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解決。
科學判斷發展方位
在今年呼包鄂經濟工作座談會上,自治區黨委儲波書記指出,呼包鄂“金三角”地區部分經濟指標已經站在了沿海地區平均水平的起跑線上,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進入了一個新的“拐點”。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審視和判斷自身發展方位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以此反觀新世紀以來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可以看到,首府經濟社會發展正在顯現出“六個同步”的鮮明特點:
一是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實現同步。從2000—2006年,全市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始終保持上遊或首位水平。其中,GDP年均增速達到24.6%,最高年份達到30.9%,呈現出超常規的跨越式發展態勢。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城市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市區空氣質量、飲用水質、公共綠地等環境監控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了國家環保要求。2006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3天,在北方15個省會城市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末位上升為第三位,一級空氣質量天數上升為第一位。飲用水源水質連續七年100%達標。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2000年的不足10平方米擴大到25平方米。從2003年開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績連續四年位居全區第一。沒有出現先污染、後治理的工業化發展“通病”,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
二是總量擴大與結構優化實現同步。全市經濟總量由2000年的199.9億元增長到900.1億元,增加3.5倍,即將實現由百億元階段向千億元階段的重大跨越。産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三次産業比重由11.2:37.6:51.2演進為5.7:38.9:55.4,一産比重明顯下降,二産特別是三産比重進一步上升。産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以一産和三産為例,2006年,全市畜牧業産值佔一産總産值比重和經濟及飼料作物種植面積佔種植總面積比重雙雙超過60%,基本上接近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水平,以奶業為龍頭的農牧業産業化經營走在全國前列,成功打造了“中國乳都”。三産增加值由2000年的102.5億元提高到498.3億元,增加3.9倍,金融、保險、信息、物流、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三産增加值佔自治區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7.4%,位居全區各盟市之首。
三是工業壯大與結構升級實現同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由2000年的193個增加到2006年的272個,增加值由31.6億元增長到230.1億元,增加6.3倍,佔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11.3%提高到13.8%。多元化工業格局逐步形成。工業體系由“小而弱”的紡織、化工、食品、建材加工製造業,發展轉變為“大而強”的乳業、電力、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冶金化工、機械製造六大優勢特色産業,産業集群化程度顯著提高。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原有高污染、高能耗、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已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為高科技、無污染、非資源依賴為特徵的新型工業。2006年,六大優勢特色産業增加值達到159.1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接近70%,基本建成了乳品加工、火力發電、生物發酵三個國內同類地區中最大的産業基地和自治區最大的信息産業基地。
四是産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實現同步。與産業發展的良好成績相輝映,城市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2006年建成區面積達到159平方公里,比2000年擴大了一倍,市區人口相應增加了一倍,實現了産業與城市發展建設的良性互動。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厚資源得到保護和發掘,對大召、席力圖召、五塔寺、觀音寺、乃莫齊召、財神廟、將軍衙署、昭君墓、公主府、烏蘭夫公園等文化古跡進行了修繕、復原和擴建,城市文脈得以傳承發展。富有民族和地區特色的城市“名片”得以充分打造,多民族文化特色景觀街建設初見成效,展示了草原都市的獨特魅力。功能設施進一步完善,現代化水平較高的文化藝術中心、國際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商務會展中心、航運物流中心即將建成並投入運營,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宜居水平進一步提升,舊城區、棚戶區、城中村、出城口、小街巷改造同步加強,綠化、美化、亮化以及環境治理工作紮實推進,市容大環境和居民生活小環境都有明顯改觀。
五是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實現同步。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財富和居民財富成正比增長,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了人民群眾。全市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20.2億元提高到111.8億元,增加4.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54元增加到14055元,增加1.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539元增加到5308元,增加1.1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到西部11個省會城市首位,進入了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上游水平。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由4613元增加到9831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558元增加到3050元,消費結構由“吃穿用”向“住行樂”升級,城鎮恩格爾系數由35.2%下降為32.8%,農村恩格爾系數由44.5%下降為37.8%。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初步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全方位、多領域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網絡。社會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開工建設了一批大型教育、體育、文化、新聞等公共事業基礎設施,全市高等院校由13所增加到19所,體育場館由6個增加到9個,公共圖書館等文化場館面積由4.3萬平方米擴大到4.9萬平方米,市縣兩級醫院由50個增加到62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從無到有達到111個。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安居樂業,和諧首府建設邁出了可喜步伐。
六是經濟發展與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同步。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向城市集聚、産業向園區集中的步伐明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同步延伸,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市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51.1%提高到57.7%,基本接近沿海發達地區水平。縣域經濟發展迅速,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2006年,全市9個旗縣區財政收入全部實現超億元,其中托縣、賽罕區、新城區、玉泉區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基本佔到了自治區財政收入過10億元旗縣區的三分之一。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即首府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其主要標誌為“八個轉變”:一是初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表現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業生産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以自産自銷為特徵的小農經濟模式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進入到以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農牧業産業化經營模式。二是初步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的轉變。表現為産業多元化水平明顯提高,産業鏈條延伸和升級步伐加快,工業經濟由資源採掘和初級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進入到具有循環經濟特點、以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為主的新型工業模式。三是第三産業初步實現了由傳統服務經濟向現代服務經濟的轉變。表現為傳統服務業得到改造提升,新興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鄉居民不同層次消費需求基本相適應,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産業化加速推進需求基本相適應。四是初步實現了由落後的中小城市向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轉變。表現為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日益完善,特色更加凸顯,宜居水平明顯提升,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由主要依靠消費拉動的模式,進入到消費、生産雙驅動的發展模式。五是初步實現了由城鄉二元分割發展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轉變。表現為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之間資源要素流動加快,由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服務城市的發展模式,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城鄉互動、工農互補發展模式。六是初步實現了由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向投入産出並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轉變。表現為過去幾年大規模投入所産生的效益正在逐步顯現,投資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日益增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政府職能由重經濟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轉變,進入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務的階段。七是初步實現了由單一社會扶助模式向綜合社會保障模式的轉變。表現為社會公平、公正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面由行政事業單位、國有和集體企業人員逐步向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困難群體覆蓋,社會保障方式日趨多元化,社會救助方式漸趨福利化。八是市民文明素質普遍提高和幹部執政理念明顯轉變。表現為廣大市民熱愛首府、情係首府、建設首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廣大黨員幹部謀事業、幹事業、創事業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項工作紮實推進並富有成效,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的良好氛圍已經在全市上下形成。
以上八個轉變,歸結為一點,就是首府已經進入了城鄉統籌、産業聯動、經濟與環境逐步協調、人與自然趨向和諧共生、主要依靠發揮綜合優勢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邁進了現代化城市的行列。這就是我們關於發展現狀分析判斷的結論。對此,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必須在認識和思維上有一個全新的轉變。
理性分析發展差距
正確判斷發展方位,要求我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還要看到差距,增強自信,克服自滿。必須清醒認識到,與區內外先進城市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與市十次黨代會確定的建設現代化和諧首府的目標任務相比,我市依然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
一是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就全國範圍而言,2006年共有63個地級以上城市GDP超過千億元,其中省會城市18個。廣州、杭州GDP超過3000億元,達到6068億元和3440億元,分別是我市的6.7倍和3.8倍;南京、成都、武漢等8個城市GDP超過2000億元;西安、南昌、昆明、合肥、太原等8個城市GDP超過1000億元。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經濟總量達不到1000億元就沒有資格進入發達城市行列,我市在今年GDP達到1000億元之後,僅僅等於獲得了全國地級城市競技比賽的預賽資格,拿到了進入復賽的入場券。從“金三角”範圍來看,2006年包頭市經濟總量達到101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36億元,成為全區首個GDP超千億城市;鄂爾多斯市去年經濟總量少於我市100億元,但人均GDP居呼包鄂三市之首,財政收入達到145億元,今年將與我市同步跨入千億元行列。由此可以看出,我市與兩個兄弟盟市的發展差距和面臨的發展壓力是很大的。
二是産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我市近幾年在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培育優勢特色産業上取得很大進步,部分産業發展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但總體而言,産業結構還不夠合理,多元化水平還不高,市場競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受資源稟賦制約,現有六大優勢特色産業除乳業、電力、生物制藥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外,其他産業的集群化程度還比較低。現代製造業剛剛起步,尚處於國內製造業鏈條最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技術研發規模和能力、産品附加值以及市場佔有份額,都遠遠落後於沿海發達地區。新型材料工業等高端製造業剛剛破題。服務業規模和檔次同首府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還不相稱。從去年全國27個省會城市第三産業增加值絕對額看,低於沿海發達地區的廣州市3005億元,低於中部地區的武漢市782億元,低於西部地區的成都市845億元、西安市266億元。服務業結構不優,傳統服務業比重偏高,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文化、旅遊産業發展明顯滯後;服務業市場主體規模小、競爭力弱,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尚未真正形成。
三是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按照城市經濟學的一般觀點,以人口數量為標準的城市能級劃分為四個層次:即人口少於20萬為小城市,20萬至50萬為中等城市,50萬以上為大城市,100萬以上為特大型城市;以綜合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為標準,又大致劃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型和城市群四個類別,分別代表城市成長的不同階段。2006年我市市區常住人口達到150多萬,已經進入了人口標準上的特大型城市,但從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角度看,還處於由功能型向綜合型的轉型階段,剛剛邁進城市成長的“少年期”。基礎設施的承載功能有待進一步增強,大型文體、商貿、金融、物流、旅遊、休閒設施配套水平還不高,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以及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還比較有限。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首府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反映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水平的總部經濟還比較薄弱。在2006年全國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的四個層級排列中,我市尚處於第四層級的中等水平(第一層級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第二層級為天津、南京、杭州、成都、武漢、青島)。
四是城鄉一體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我市近幾年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較快,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中心城區快速發展,但城鄉二元問題仍很突出,城鄉統籌水平與經濟實力和發展階段的要求很不相稱。城鄉生産力發展水平差距擴大。2000年到2006年,全市第二産業(代表城市現代生産力發展水平)增長309.8%,同期第一産業(代表農村傳統生産力發展水平)僅增長97.9%。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2006年與2000年相比,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1:1擴大到2.65:1。城鄉生産生活環境差距擴大。與市區規模快速擴張、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改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旗縣所在地建設依然滯後;與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層鄉鎮依然缺少現代氣息,廣大農村面貌還沒有根本性改觀,遠未達到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要求。
五是社會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經濟總量提高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夠協調,人均GDP5000美元更多地體現為概念上的小康水平,與現實的全面小康生活還有一定距離。社會就業不夠充分,社會救助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社會整體福利水平較低,部分困難群眾的生活還缺乏制度性保障,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面臨著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人口老齡化等多重壓力。在現代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市場仲介組織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發育緩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還不能夠充分滿足居民需求。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依然存在,構建和諧社會任重而道遠。
又好又快地推進現代化和諧首府建設
在準確分析判斷我市發展現狀和所處方位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總的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落實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和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瞄準一個目標、調整二元結構、提升三次産業層次、建設“四個具有”城市,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和諧首府”的總體思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要準確把握現代化和諧首府的科學內涵。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集中力量建設一個實力較強、特色鮮明、環境友好、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諧首府,是貫穿“十一五”時期總的奮鬥目標。現代化和諧首府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為五個方面:一是生産力水平的現代化。加快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儘快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始終是我們這樣一個邊疆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面臨的首要任務。要堅持“好”字當頭,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嚴格履行審批手續,規範操作程序,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堅持好中求快、能快就不慢,用足用好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不斷發掘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保持較長較快的增長週期。二是生産關係的現代化。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鼓勵支持科技創新,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的活力與核心競爭力。三是城鄉建設的現代化。必須繼續推進以基礎設施為重點的城市改造建設,著力突出特色,改善人居環境,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增強城市輻射帶動力,構築生産功能與消費功能都比較發達的綜合性大都市。堅持城鄉統籌,紮實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不斷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四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增強發展的普惠性,使廣大群眾都能夠比較充分地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五是較高程度的社會包容性與和諧水平。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社會建設,弘揚和諧文化,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形成全市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多元文化開放包容、充滿競爭與活力的局面。
第二,要加快轉變二元結構,不斷提高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城鄉二元結構是影響我市工業化、城鎮化快速健康推進的最大障礙。要堅持城鄉統籌、協調互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一是堅持推進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相結合。在促進現有城鎮擴容提質的同時,積極規劃、主動融入呼包鄂“金三角”城市群建設。加快農業人口轉移,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城鎮化率要達到70%以上,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融入型、帶動型、轉移型”的總體規劃,穩步推進。二是堅持發展産業與增加就業相結合。加快城鎮二三産業發展,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能夠遷得出、穩得住。同時,進一步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牧業産業化經營水平。三是堅持制度建設與增加投入相結合。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儘快打破城鄉人為分割狀態。同時,要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要求,穩步提高支農惠農支出比重,充分體現公共財政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第三,要進一步提升産業發展層次,夯實現代化和諧首府建設的經濟基礎。提升産業層次,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二是推進産業多元、産業延伸和産業升級,不斷提高産業發展水平。對於我市來講,關鍵是抓好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以發展高科技、環保型、非資源依賴型産業為主攻方向,高水平拓展乳業、電力、生物制藥等優勢特色産業,高標準改造冶金、化工、建材、煙草等傳統工業,高起點承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新型材料等非資源型先進製造業,構築具有循環經濟特點的新型工業體系。進一步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促進服務業與其他産業的融合互動,儘快構築起“三位一體”的區域性服務中心,即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確立首府在全區旅遊産業鏈條中的龍頭地位;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確立首府區域物流和金融中心地位;促進新興服務業發展,確立首府在全區文化産業發展的領軍地位。
第四,要繼續加強城市改造建設,向“十年巨變”的更高目標邁進。今年,我市將實現城市建設“七年大變化”的目標。要按照自治區黨委最近提出的“十年巨變”要求,認真總結近幾年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拓寬視野、完善思路、加大力度,把首府城市建設推向新階段。一是堅持把文化作為城市最重要的資源加以保護和發掘。加強對首府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整理與整合開發,促進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有機結合,提升首府軟實力。二是堅持把特色作為城市最響亮的“名片”加以打造。科學規劃、建設、佈局,分層次、有重點地突出草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提升首府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堅持把功能作為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加以完善。繼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休閒空間,提高城市承載功能。四是堅持把宜居水平作為城市品位的最高標準加以提升。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市容整治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環境,把我市建設成為“四個具有”的現代化區域性草原大都市。
第五,要認真解決關係民生的突出問題,在共享共建中推進和諧首府建設。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推進和諧首府建設,既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又要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是要著眼于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集中精力抓好經濟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通過發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使絕大多數城鄉居民通過誠實勞動和辛勤工作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二是要著眼于促進社會公平,認真落實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執政理念,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發揮好公共財政的調節作用,通過完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等根本性措施,解決好困難群眾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三是要著眼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推進和諧文化建設,進一步提升首府居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四是要著眼于維護首府穩定和諧,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加強社區建設,促進民間非贏利組織發展,暢通利益訴求渠道,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第六,要進一步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新起點新階段,迫切需要提高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要繼續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著重掌握貫穿其中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全面理解、準確把握中央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戰略決策,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認真學習現代經濟知識、科技知識、社會管理知識和法律知識,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推進自主創新的組織領導能力、管理社會的能力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努力成為領導科學發展的行家裏手。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幹部作風、機關作風建設,更加自覺地擔負起興市富民、構建和諧的重任,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正確處理政府推動與市場調節、促進發展與改善民生、鼓勵競爭與協調合作三個關係,振奮精神,埋頭苦幹,排除一切干擾,克服一切困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促進首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慶和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把現代化和諧首府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責編:多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