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0日 13:49 來源:
産業是一個地區經濟領域的“晴雨錶”。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在農牧業、能源工業、農畜産品加工業、稀土工業、生物高技術産業、草原文化旅遊等行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依託著豐富、廉價的産業,政府發展了高載能工業,實現煤電冶、煤電化聯營,促進煤炭、電力行業發展,加快發展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新材料,著力開發生産納米材料合金粉、納米碳酸鈣、稀土改性MC尼龍等新材料産品,形成新的産業規模。把內蒙古建成國家重要的原材料生産基地。
産業發展了,內蒙古強大了,這時又趕上了西部大開發的好政策,發展空間更大了,這時,政府為了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一輪重復建設,制定出了産業發展的導向政策。那就是,根據各盟市資源特點、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制定各行業區域佈局規劃,提出各地的發展重點,並從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等方面加以引導,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規劃的重點區域進行流動,促進了地區間經濟協調發展。
以金三角為例,呼、包、鄂三市一時間交替領跑著全區經濟的發展,全區工業總産值排名前10位的大中型企業全部集中在呼包鄂地區。此區域已基本建設成為“西電東送”的重要電源點,“西氣東輸”的重要後備資源基地,煤化工的重要原料基地以及冶金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基地、奶業及羊絨紡織業基地。同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近幾年經濟發展存在許多共性,都是以資源加工型工業為主,依託現有富集的資源,形成了該地區煤化工的特色優勢産業,並隨著經濟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的産業優勢日益凸現出來。以烏海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骨幹企業為主組建的蒙西重化工工業基地,也將不斷延伸産業鏈,形成循環經濟,不僅充分解決當地就業問題,而且提高産業的整體競爭力。
産業發展的導向政策讓內蒙古的産業發展強大的同時還形成了特色的産業鏈。為了更好的發展特色經濟,儘快形成規模優勢,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政府又從各方面給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在投資政策上,政府加大了對特色産業項目投資的傾斜力度,還通過設立特色産業專項發展基金或銀行貸款貼息,支持和引導了特色産業的發展。在金融政策上,還加大對特色産業的信貸投入,對於投資大、建設週期長的特色産業項目,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在稅收政策上,對特色産業應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在利用外資政策上,鼓勵外商投資于特色産業,並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方式。在對外貿易政策上,進一步擴大了特色産業生産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並在出口退稅、出口配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吸引人才政策上,制定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引導專業人才的合理流動。
伴隨著大力支持,一些相應政策也就同時出臺了,例如在煤炭産業方面 ,政府加快了煤炭産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為煤炭産業結構調整指明了政策措施和目標任務。煤炭産業結構的調整要堅持“保大壓小”和“轉化增值”的原則,運用資源整合、運力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等手段,鼓勵建設億噸級煤炭基地、千萬噸級煤炭集團和120萬噸以上礦井,加大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轉化力度,延伸産業鏈條,開發高附加值的煤炭化工産品,並依法淘汰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産基本條件的小煤礦。到2007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地方煤礦礦井數量要由現在的1100余處減少至700處左右,約400處煤礦礦井將被依法淘汰,使原煤就地轉化率達到50%以上;礦井要全部實現正規回採,回採率由現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煤炭百萬噸死亡率下降為0.4以下。
産業發展強大後,産業結構也逐步升級了,素有“六大優勢特色産業”之稱的能源、化工、冶金、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高新技術産業迅速崛起,佔到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的90%以上,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支柱。這時內蒙古的産業再次邁上新臺階。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將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農畜産品加工、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6大優勢産業,力爭使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達到3180億元。
産業基礎和國家産業政策,內蒙古重點建設能源、重化工業基地;重點發展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和玻璃等産業,力爭使全區鋼鐵年産量達到1500萬噸;以乳、肉、絨、糧、油為重點,在全區範圍內建設各具特色的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基地;重點建設包頭、呼和浩特機械裝備製造業基地,發展運輸機械和特種工程機械,促進産品系列化、産業規模化;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産品製造、稀土深加工和生物制藥業,使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
今後5年,政府將協助發展內蒙古産業鏈,促進産業升級,提高産業附加值。
責編:多國麗